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都市]艺考“持续高烧”的背后
作者:郭久辉

《人民文摘》 2007年 第06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2007年,山东普通高校艺术类报考人数达16.9万人。河南报考艺术类专业的考生8.2万人,比上年增加了四成。记者探访北京、郑州、济南等地一些考点发现,考场挤满了考生和家长……
       艺考为何“持续高烧”?
       一些高校艺术专业教师分析认为,除了明星效应、“一夜成名”的诱惑外,众多考生“赴汤蹈火”的动力并不是对艺术的热爱,而是看中了艺术专业对文化课成绩要求低的“好处”。他们想通过参加艺考跨进大学的门槛,取得高等教育文凭,将来有一个饭碗。
       与此同时,大批高校受利益驱动,对艺考热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按照国家收费标准,本科艺术类专业学费一般每生每年1万元至1.5万元,有的达到1.8万元,这对办学经费紧张的高校来说无疑是个“金矿”。近年来,一些和艺术本来不沾边的高校,没有配备正规师资力量就招生。2000年以前,全国只有几十所艺术类院校,目前,全国1000多所普通高校中,有700多所设立了艺术专业和院系。
       一些高校还热衷到处设考点招生,收取报考费。作为艺考考点的郑州一所中学的校长告诉记者,西南某高校美术专业计划在河南招生百余名,报考人数达到6000人,每生报名费150元,仅此一项就收入90万元。
       “没有钱,‘艺术’玩不起”
       一个去年考入一所本科院校舞蹈专业的山东籍学生对记者说,她在考试前参加了培训班。培训班由目标大学的老师开办,一节课一二十人,学生是通过私下关系找到该老师的。老师是考官之一,找老师上课就是给他送钱,总共上了十几次课,每节课2个小时200多元,一节课老师就能收入4000元。
       培训班上课大部分时间是练基本功。参加这种培训班的目的不是学什么,而是通过培训打探考试信息。“考前培训班花了两三千元。考试前,老师表示可以帮助疏通一下关系,要家里准备点钱。这笔钱是我艺考过程中最大的一笔支出。没有钱,‘艺术’根本玩不起。”
       陪女儿到郑州考试的周先生告诉记者,当时认为艺考容易,说服不喜欢美术的女儿学习美术,结果现在艺考比普通高考还难,而且费用超过想象。周先生算了笔账:学了近两年美术,学费、画具等花了近3万元,仅到郑州考试这十几天,至少花掉1万元。周先生说:“这还是小钱,如果能找到关系,帮助孩子过关,就是送出去几万元,咱也认了。”
       中介“黑”家长多少钱
       为了保险,艺考中有些考生和家长相信招生中介,花钱“运作”某个院校的专业合格证。由于艺术专业教育不像文化课有全国统一的考试评价标准,考生对自己的专业水平心里没底,这给一些招生中介以可乘之机。他们往往以“保证拿到某高校的专业合格证”为诱饵,把考生凭自身努力考取的合格证说成是自己“运作”的功劳,反过来向考生索取费用。
       河南一位考生家长说,这有点像“有病乱投医”,去年儿子参加了6所院校的专业考试,花了一万元找中介重点“运作”一所院校,结果拿到了两个没让中介运作的学校的专业合格证,中介解释说“一是竞争太激烈,二是钱送得少”。这位家长叹息:“自己找上门给中介送钱,最后只能是哑巴吃黄连,自认倒霉。”
       山东一位艺术院校负责人认为,艺术专业招生的一个特点是老师有一定的招生自主权,在招生过程中,老师的主观意愿突出。这样做目的是使每个老师招进来的学生符合他的要求,这符合艺术教育规律。但同时,这种招生方式给了一些人不受监督的借口,也给了考生和家长为考取学校不择手段的机会。
       选择艺考需谨慎
       一些高校艺术专业专家学者提醒准备艺考的考生和家长,冷静看待艺考热,防止盲目选择,贻误考生前途。
       从近两年招生质量看,不少考前“临时抱佛脚”考取的学生,艺术素质不尽如人意。而这类学生中,有不少人入学后对专业学习兴趣不高,即使进入大学,硬着头皮学习,也难以成才和有所作为,这无异于白白浪费青春时光。
       家长和考生要考虑到未来就业问题,目前,高校艺术专业毕业生就业率明显低于其他专业,近年艺术专业扩招,未来几年,艺术专业人才大批量增加,就业压力会加大。
       一些专业人士指出,高校艺术专业招生不能盲目跟着市场跑,要按艺术规律来做。目前高校艺术专业有泛滥之势,教学质量参差不齐,将影响学校及整个教育行业的声誉。
       (王 彬摘自《新华每日电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