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财富]“疯狂的基金”还能走多远
作者:龙老实

《人民文摘》 2007年 第05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有一个故事:如果你20岁,每月拿30元用于投资,选择分红再投资的方式,如果投资回报率每年是10%,设想一下,到你65岁时,你会得到多少钱?31万!
       这个关于长期持有基金而获得丰厚回报的财富故事,2006年在网络、电视等各种媒体广为传播,它给人的震撼效果就像2006年那些收益丰厚的“基民”一样令人眼热心跳。财富时代,梦想飞扬;你不理财,财不理你。2006年基金的极大火爆,“投资”与普通老百姓近距离接触,各种财富课堂也人头攒动,“理财”——正在成为许多人人生规划的重要一步。
       毫无疑问,这是一个财富激励人心的时代。
       越升越高的“基温”
       “上瘾了!只要在电脑前一坐,我就忍不住进入记录基金净值的网站,然后不断地刷屏。”龚韩林语带自嘲,略有骄态地说。
       “钱太好赚,虽然明知道这是种错觉。但看着基金净值持续上涨,还是忍不住想:何苦朝九晚五那么辛苦,退休买基金得了。一不需要自己花心思投资,第二又有超出想象的回报,世界上还有比这好的事情吗?价值观简直都被基金扭曲了。”
       2007年1月下旬,随着年关将至,各大银行的理财专柜前妇孺老幼争购基金的热闹场面,无一例外昭示出:基民们的“富贵病”似乎越来越重……
       采访中,龚韩林一直努力控制自己的语气,但言词间始终带有一种抑制不住的颤抖。“听起来都觉得疯狂,把自己惟一的房子卖掉,再把所有的钱投入基金里。这种情节很像电视里输红了眼的赌徒。”但他不愿过多地渲染这个故事,他认为“这不过是一次普通的投资冲动而已”。
       傻瓜投资法
       小龚的冲动源于一次同学聚会,一位多年未见的老同学告诉他,通过投资基金他半年赚了80%。
       自称“从小看到金钱就两眼发光”的小龚心动了,他先是把手中仅有的几千元存款买入基金试水,果然一个月的时间就获得了15%的回报。这时的基金市场更加热闹了,关于基金半年翻番的传闻不绝于耳。小龚这位海边长大,最喜欢刮台风时冲进大海里的年轻人,又开始了他压抑不住的幻想。他打算卖了他惟一的房子将全部资本投入基金。
       去年广州的楼价一直飞涨,小龚的计划遭到家人的一致反对。但他认为随着政府对房产调控的力度加大,房价疯狂上涨的势头已经过去。小龚的房子是2005年年底通过拍卖购得的,位于广州天河区天河公园附近。购买所有费用折入楼面单价是4000元/平方米。现在这一区域同类房子的单价已达到6000~7000元/平方米。小龚认为差不多到顶了,而基金的翻番诱惑让他下定决心换一种投资方式。
       10月中旬他将房子以6324元/平方米的价钱售出,再在原小区租了套小房子自住,售房所得加上各类积蓄凑够40万买基金。当时曾有朋友建议小龚分散投资,但小龚认为全部买入更符合他的投资设计,他要实现半年翻一番的计划。11月他选择了新发售的基金“南方绩优成长”。
       半年翻一番
       虽然尽量想让自己的语气平静些,但提起回报小龚还是有些激动:“稍微比预计低一点,但三个月账面回报接近45%,与市场上进进出出的股民比起来,我这叫傻瓜投资法,没什么技术含量。但回报比他们绝大部分人都要高,而且更稳定。”
       “其实买完的头几天真的有几分后怕。”因为回家后小龚曾很认真地查资料做功课,前几年两个百亿基金被套牢接近两年的记录着实让他惊出一身冷汗,“我购买的南方绩优是去年第三家百亿基金,如果真像前几年的百亿基金一样长年低于面值运行,那就得搬回去跟父母一起吃咸鱼白菜。”但小龚的担心很快就被扔到角落里,很快小龚觉得自己简直就是全世界最有眼光的投资者,整天乐滋滋地合不拢嘴,因为当天出现了419亿的“嘉实策略”基金,一个基金的规模几乎相当于2005年全年偏股型基金的总规模。“那还担心什么呢?大家都要建仓,我购买的南方基金也是大公司,而且比这些巨鳄早一个月入市,这等于找来几个巨型基石来为我抬轿”。截至2007年1月25日,南方绩优的累计净值达到1.4462元。小龚的傻瓜投资法成功了,翻番的目标走了一半。
       “我的选择算是比较稳健的吧。”小龚指的是对基金公司的选择。在决定将“全部鸡蛋投入一个篮子”后,2006年10月,他开始对新募集的基金产品多番遴选,长信增利动态策略基金也曾是被选之一。“如果选了那个基金,我去年12月就能拿到3.6万的红利,而且现在也已经超过我的预定回报。”
       基民疯狂
       “这是基金吗?太疯狂了。”刘大姐心中只有疑惑。与小龚这个愣头青不同。她2004年初就开始购入基金,算是见证了开放式基金发展历史的老基民。
       刘大姐眼中的基金是“让她两年来抬不起头做人的祸首”。
       两年前,她把自己和老伴的“棺材本”全拿出来买了当年一个百亿基金,从买入基金开始,两年多的时间里她不断听着老伴的唠叨、儿女的埋怨。不争气的基金似乎永远只在1元以下运行,又狠不下心亏钱赎回。当年只有一门心思:“只要把我的本金还我,我再也不买什么劳什子基金了,再也不信什么专家理财。”
       2006年3月,她很开心,因为困扰了她两年的“大闸蟹”终于回到申购时的1元净值。二话不说,刘大姐马上把基金换回现金。但接着呢,就看着基金一日千里、气势如虹地上涨,刘大姐也曾考虑要重新买入,但两年来的困扰让她下不了这个决心。
       犹豫中,她赎回的基金由1元变成2元,看着一个个后进入者分红、赎回,赚了个盆满钵满、笑逐颜开,刘大姐不甘、疑惑,甚至愤怒。她总觉得一定有某个人欺骗了自己,但又不知道是谁。一声叹息后,她说:“算了,还是买我的国债吧,基金这东西不适合老年人玩。”
       做个精明的基民
       美国最具传奇色彩的基金经理人彼特·林奇有这样一句名言:买基金跟减肥一样,决定最后结果的是耐力,而不是头脑。作为一种集合投资理财产品,基金将零散的资金集合起来,交给基金经理进行运作,你所作的投资决策将比任何你独立参与的理财产品更少。做个精明的基民太容易了——这常让人陷入误区。
       最典型的误区应属小龚这种,看到许多股票型基金今年收益不菲,便想当然地以为,现在买进基金,到明年也会有这么高的收益。这也是当前基金销售火爆的最主要原因。
       第二种误区是买便宜的基金涨得快。常听到朋友抱怨,基金已经涨到1块4、1块5这么高了,太贵了,还不如买便宜一点的基金涨得快。
       这完全是一种错觉。基金和股票不一样,一只股票如果涨得太高,投资者就会考虑上市公司的赢利能力是否能跟得上股价上涨的速度,如果人们觉得公司基本面与股价不匹配,股价必然会有所修正。但是,买基金就等于购买了“一篮子”股票,基金经理会随时根据个股股价的合理性、市场景气变化等来调整投资组合,选择最具潜力的个股进行投资。如果选股策略正确,投资组合调整得宜,理论上基金净值是可以一涨再涨。如果选股不好,净值再低的基金仍可能下跌。所以基金不存在太贵的问题。
       第三种误区是盲目追捧新基金,当然,新基金也可能因为投资得当,找到更好的潜力个股,从而跑赢老基金,但这与原始股的概念完全是两码事。
       投资者首先应该认清自己的特征,需要怎样的投资回报,能承受多大的风险。“不要选择最好的,要选最合适的基金”。投资者不要仅仅关注某类基金,应更多地考虑综合配置,这样更有利于投资者规避风险、长期发展。
       (何 甜摘自《中国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