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人物]邓亚萍:从世界冠军到海归官员
作者:高任飞

《人民文摘》 2007年 第05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世界冠军邓亚萍的职场困境,发生在25岁。
       困境这个词并不准确,因为上好的工作已对她虚位以待,就业的压力并不存在,而她需要做的就是赶紧加强技能,这技能并不是挥拍、发球或者比赛心理的控制——她面临全新的考验,她要啃书本了。
       但困境却又准确地描写了邓亚萍当时的日常生活状态:一个不会说几个英文单词的中国年轻女性独自生活在英国,到邮局寄信寄不了,去上课不仅听不懂,就连迟到了也磕磕巴巴解释不清楚。活那么大岁数了,这是她从来没有遭遇过的挫败感。
       突击!突击英文
       1997年,在萨马兰奇和中国奥委会的力荐下,退役的邓亚萍获得进入国际奥委会运动员委员会工作的机会。她是4枚奥运金牌得主,创造了乒乓史上的奇迹大满贯,代表着中国体育的最高水平,作为一个运动员,简直对这个职位具有完美的说服力。
       可是,去奥委会工作要讲英文或者法文呐!怎么办?虽然作为运动员,邓亚萍的全球化旅程已经可以绕世界转几十圈了,但经常享受翻译“贴身服务”,她并不用把心思花在讲外语上。
       “那个时候,出去都有翻译跟着,我们就只要想怎么把球打好就成了。没想过要攻语言关。”当这一关终于到来,而且以很紧急的方式到来时,邓亚萍有点懵了。
       突击!突击英文是惟一的办法!那时候的邓亚萍,根本没想到自己的留学之路远不止学点英文这么简单,学语言然后抓住职业机会是非常现实的要求。于是她住进了清华大学,半年后,为了尽快找到英语的感觉,她以交换学生的身份前往英国剑桥大学突击语言,随后到诺丁汉大学进行本科的学业。
       刚进大学的邓亚萍连26个英文字母的大小写都分不清楚,但她每天学习14个小时,读、背、听、说。后来在接受《大学生》杂志采访时,她自己总结,“虽然都是一个‘苦’字,但此时的我却有不一样的感受:以前当运动员,训练累得实在动不了,只要一听到加油声,一咬牙,挺过来了;遇到了难题、关坎,教练一点拨,通了;比赛遇到困难,观众一阵吼声,劲头上来了,转危为安。但读书呢,常常要一个人孤零零面壁苦思,那种清苦、孤独是另一种折磨,没意志、没恒心是坚持不下去的。”
       在每天三明治和加了鸡蛋西红柿的方便面的陪伴下,她与英文搏斗,快一年过去了,她开始找到自己的路子,并最终坚持下来。邓亚萍的学业是在诺丁汉大学完成的,作为交换学生,她的所有学分清华大学都认可,最终,邓亚萍在毕业典礼上用流利的英语向老师致词。
       你们中国人就像海绵一样
       “我在国外被问得最多的有两个问题,第一个,为什么你们中国体育总是女子项目发展得比男子项目利害,即我们经常说的阴盛阳衰;第二个,为什么你们的乒乓球天下无敌?
       “这些问题,我以前并没有深刻地思考过,但问的人多了,我也觉得‘咦,是哦,为什么呢?’我也觉得可以去思考一下,因为我既是女运动员又是乒乓运动员,做这个研究不是太合适了吗?”
       邓亚萍确定了自己的硕士论文题目《从小脚女人到世界冠军》,“你想想,100多年前中国妇女还是缠小脚的,但是现在却能取得这么高的成就,这里面的因素必然是多样的,而找出这些原因,是很有意思的工作。”邓亚萍说这个题目让自己感兴趣,做起来也不觉枯燥,这让她初尝学术研究的甜头。
       对她来说,留学,并不是在诺丁汉或者剑桥校园里啃书本的那段内容,在以奥委会成员的身份和国际成员打交道的过程中,她说自己学会了很多。
       “我听到不止一个外国朋友向我表达,说你们中国人就像海绵一样,不停地吸取各种能量,而且非常谦虚谨慎,他们说这太让人敬佩了。”
       2003年,获得硕士学位的邓亚萍进入中国奥组委市场部工作,负责市场开发部下属的国内赞助商处工作,这也是她退役后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全职再就业。2月24日,邓亚萍第一天上班,被媒体全面跟踪报道。
       3年后,邓亚萍从奥组委调至现在的体育总局装备中心,不仅要负责奥运会、亚运会和全运会、全国体育大会、城运会这些综合性赛事的商务开发工作,还要负责所有项目国家队及30多个省级体育局的外事装备采购工作,尤其是枪弹等军用类用品的采购。
       “天之骄女”邓亚萍承认自己不能代表大多数。我国体育体制下成长起来的中国运动员,20多岁退役后的职业去向,往往处于比较尴尬的局面:他们既缺乏职业体育平台来施展他们的一技之长,除了一技之长外,他们的其它能力又太欠缺。
       对此,邓亚萍认为再进修是很有必要的:“中国运动员,退役后无论是要出国读书还是在国内读书,都应该在读之前就有规划——我要学什么?学完之后做什么?你如果要当教练,就要去学和教练业务相关的理论知识;如果要转行,也要对毕业后的就业形势有个估计。如果完全是凑热闹,随随便便学一个,那肯定是不行的。”
       邓亚萍当初并没因剑桥的大名气而留在那里继续深造本科,而是去了诺丁汉大学,就是因为诺丁汉“那里有英国最好的外语系”。
       现在,坐在中国体育总局体育器材装备中心气派的主任助理办公室里,邓亚萍气定神闲,如同她一直呈现的公众形象那样冷静沉着、胸有成竹。
       和大多数“领导”们的办公室一样,邓亚萍的老板椅后面也有一整面书柜,但里面空空如也,没有充场面的大部头百科全书,一些杂志整齐地堆放在一起,可能因为被翻阅的次数比较多而有些折痕。
       她就这么气定神闲地坐在书柜旁,说起9年前:“我当年也很惶恐。但一切付出到后来都被证明是值得的。付出、值得,这四个字也是留学生涯对我的意义。”
       (朱 虹摘自《南方人物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