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都市]“考碗一族”:转战数省千里赶考公务员
作者:李 松

《人民文摘》 2007年 第05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春节一过,应届毕业生找工作进入高峰,但北方交通大学本科生陈子佳并不忙着找工作,她另有安排。
       在陈子佳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着国家和各省市公务员考试时间,其中中央国家机关、北京市、山东省、河北省这4处公务员考试时间被她划上了重重的红线。从2006年11月26日国家公务员考试开始到2007年4月,陈子佳在半年时间里要转战千里。
       很多大学应届毕业生会像陈子佳一样,在大学最后半年里为公务员职位拼搏。这个群体有一个共同的名字——“考碗一族”:考上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就意味着拿到了“金碗”,省级公务员是“银碗”,地市级是“铜碗”,镇、街道一级最起码也是“铁饭碗。”
       为了各种层级的饭碗,这些大学毕业生花费巨大却乐此不疲,历经“考途”劳累却精神振奋。
       辅导班:刺激考生赶考不遗余力
       陈子佳之所以敢孤注一掷把大量时间花在各种公务员考试上,并非没有原因,公务员考试辅导班在刺激考生千里赶考方面不遗余力。
       在北京,众多公务员考试辅导班告诉这些“考碗族”,要把鸡蛋放在多个篮子里,说不定哪个篮子里的鸡蛋就能孵出小鸡。在辅导班中流行的考试“红宝书”宣称可以保证押中各类公务员考试的考题,辅导班老师声称“一本宝典行天下,各省考试都不怕”。
       报名、交通、食宿让他们负担沉重
       除了受到所谓“红宝书”误导外,“考碗族”还必须面对花费不菲的考试成本,报名、交通、食宿、通讯等各项费用加起来让他们负担沉重。
       中国地质大学的学生代维仲向记者开列了他的预算单,在前后4个月的时间里,他要考中央国家机关、湖北省、重庆市、江西省4处公务员,这意味着他必须在武汉、重庆、南昌三地来回奔波,光火车票就上千元,在食宿方面他给自己的标准是不超过400元,公务员报名费和各种书籍资料的花费不超过500元,总计不超过2000元,但让他觉得意外的是,在考完国家公务员之后他已经花了400元,下面还有3场考试,超支看来已成必然。
       很多“考碗族”为巨大的花费头疼,有网友提出了一种“三角理论”,即报考自己所在地周围的三个省能最大程度地减少花费,比如,如果你是北京的考生,就尽量报考河北、山东和天津的公务员。
       但是这一理论在实践上效果有限,陈子佳就是按照这一理论报考的,“交通费是少了点,其他要花的钱一分也没见少。”陈子佳给自己的考试预算是1500元,不足的部分得向家里伸手。
       千里赶考是受“官文化”影响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生胡明清曾是“考碗一族”,2006年他先后报考了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河北省委办公厅、山西省人大、山东省青岛市地税局,最终他如愿以偿,考上了青岛市地税局。
       胡明清成功考取“铜碗”,引来了很多“考碗一族”的追捧。胡明清回忆,在考上地税局后的半年时间里,他要回答后来者各种各样的问题:各省的行政能力测试有什么不同?申论应该怎么写?考试时间应该怎么安排?问题千奇百怪。通过电话、博客、QQ、MSN等各种信息交流方式,他耐心解答,“我不能伤了人家的信心,毕竟我也是过来人,知道在几个省来回跑连续考试确实很辛苦。”
       在给其他人打气鼓劲的同时,胡明清隐瞒了一些信息:他拿到的并不是真正的“铜碗”,而是一个“铁碗”。在正式工作后不久,他被调到了青岛市下面的区地税局,现在每个月的工资大约2500元,在青岛市并不算高,“其实公务员没有人们想象中那么好,很多人关注的是公务员社会地位和名声。”
       这些老实话胡明清从来没有跟别人说过,因为很多“考碗族”视他为榜样,不断向胡明清咨询问题。
       据人事部统计,2007年国家公务员报考人数达53万人,仅录取12724人,报考与录取的比例约为42:1,各地方公务员录取比例虽然稍高,但竞争依然激烈。很多人为了端上公务员这个“饭碗”,在各省之间千里赶考。
       很多专家学者对“考碗族”现象表示忧虑,虽然是否考公务员、要考多少次是考生自己的选择,但这样转战数省、千里赶考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中国延续数千年的“官文化”影响,很多考生片面地把当公务员理解为“当官”,他们认为只要能“当官”,付出再大的成本也值得。
       专家建议大学生应该理性选择职业,不要只守着公务员这一条路,更不要为了考上公务员而成为“考碗族”。
       (杨 旭摘自《新华每日电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