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纪事]研究生保送内幕
作者:周亦楣

《人民文摘》 2007年 第02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能保上重点名校的人是幸福的,能保上普通学校的人是知足的,没有保研资格的人是无奈的,取得保研资格却没有保上研的人是痛苦的。
       每年自8月中下旬开始,推荐免试研究生的工作就在各高等院校紧张地开始了。
       推荐免试研究生,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保送研究生。他们不须经过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的初试,直接进入复试。
       能够取得这个资格的学生大多数都是综合素质很强的优秀应届毕业生。别人眼里的这群“幸运儿”“高才生”是怎样走过他们的保研历程的呢?在外界所不熟悉的保研过程中,他们又有哪些欢乐与心酸呢?
       多变的“生死线”
       许多有希望保研的同学把保研的实施办法称之为“生死线”,因为稍有一点点改变就可能决定一个学生能否保研。
       各高校都有权根据本校的特点来制定具体的保研实施办法,虽然所有办法、标准、程序和结果都做到了公开透明,但对于制定的实施办法,学生只有接受的份,“生死线”永远掌握在校方手里。
       山东某高校2006年的推免研究生条件中就有一条硬性规定:英语达到全国大学英语四级优秀或通过六级(710分制成绩为,四级573分、六级428分)。该校商学院学生许林按照综合排名完全有资格进入推免行列,但他的英语六级考了427分,无缘参加保研。
       对此,他显得很无奈,“六级差的这一分,折合成百分制只有零点几分,一次考试相差几分再正常不过了,这不能代表一个人真正的英语水平。但这就是规定,只能怪自己运气不好了。”让他最为郁闷的是,学校2005年对英语六级的要求是426分。对此,学校的解释是,每年六级的卷子难易程度不一样,要求也不一样。所幸这位许同学没有一蹶不振,已经调整好心态投入考研大军,为自己的研究生梦想继续努力。
       据了解,有的高校甚至连续三四年的推免生资格要求都不同,名额分配也不同。一些同学认为自己保研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可最后这钉子还是被拔掉了。评定标准的多变在校方看来是为了制定更加“科学、全面、严谨的推免生评价体系”,可在部分学生看来却是孳生腐败的温床,是保障特权的手段。
       在“生死线”确定之前,有保研希望的同学都诚惶诚恐,而在“生死线”确定之后,那些有资格的同学是否就可以“稳坐钓鱼台”了呢?
       八仙过海 各显神通
       在2007年硕士研究生招生改革中,新增了20所高校进行推免生工作,目前具有推免生资格的高校已达230所。2007年有些高校推免比例也有所提高,设立研究生院的高校一般可按应届本科毕业生数的15%左右推免;“211工程”建设高校可按应届毕业生数的5%左右确定。
       随着学校的增多,比例的扩大,无疑,今年的保研将是更为艰难,竞争更为激烈的一年。保研的学生都使出浑身解数,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吴方,活泼开朗,成绩一般,在同学中的人缘不错,但熟悉他的人都知道他低调的背后有一个特殊的身份:其父是一所重点高校的某院领导。凭借着在本专业核心期刊发表的两篇论文,他得到了推免研究生的单列计划,完成了从专升本再到获得研究生推免资格的神奇三级跳。
       这其中的原委旁人不能随意地妄加评论,但相比大多数无缘保研资格的同学来说,他是幸福的。毕竟能够动用到这种资源的学生很是少数。
       在严峻的形势下,不少往日只顾埋头学习,似乎“不识人间烟火”的学生也懂得了如何处理“关系”。推免研究生私下谈论最多的就是“你见导师了没?”能见到导师,谈谈自己的未来设想和抱负,让导师加深对自己的认识,是大多数学生在复试前想做的事。但除了本校的学生,大部分学生都在这一步败下阵来。
       一些能帮上忙使上劲的家长甚至亲自上阵“跑研”,托人、找关系,送礼送钱,忙得不亦乐乎。而那些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家长甚至充满愧意地对孩子说:“我们没关系,没能力,只能靠你自己了。”
       校际壁垒与“马太效应”
       李然(化名),一位刚刚取得推免研究生资格的某重点高校学生,在全专业的综合排名第一。在获悉自己取得推免资格后不到一周的时间里,她坦言自己的自信、骄傲已被打击殆尽。
       “我打电话联系了许多名校的研招办,发邮件联系了许多导师,但大多数的答复都是‘不行’!有的学校干脆直截了当地说‘你们学校的学生我们不接收’。”究其原因就在于她所在的高校处于一本中末流,牌子不够响。联系名校时,对方首先问的是你是哪个学校的,而不是你的专业排名和学术成果。
       “我们已经为自己的高考失误付出了一定的代价。所以在本科阶段我们奋起直追,为的就是有一天可以取得别人的认可,进入更好的学校学习。现在看来是不可能的了。哎!心比天高,可是现实却让我发冷。还是现实一点,知足常乐。”最终,她选择了留在母校继续攻读。
       一位董姓同学告诉记者,他去某高校联系的时候,学院的负责人直接说:“我们更倾向接收和我们学校名气相当的名牌学校的学生,你的希望很渺茫。”这位负责人透露,其实接收其他名牌学校的推免研究生,不仅是为了保证良好的生源,更是为了自己学校的学生推荐到对方比较“方便”。这种建立在互利基础上的“肥水不流外人田”的潜规则,内部人士已经心照不宣,只是那些想寻找一个更好的学校“跳龙门”的同学不了解罢了。
       普通高校的优秀学生心里有一种不甘于现状,向上飞的力量,却因为某些制约因素飞不高也飞不远,那就是“马太效应”。
       在名校或多或少筑起的校际壁垒下,保研中的“马太效应”也在所难免了。所谓“马太效应”就是:任何个体、群体或地区,一旦在某一个方面(如金钱、名誉、地位等)获得成功和进步,就会产生一种积累优势,就会有更多的机会取得更大的成功和进步。
       名校的学生拥有良好的师资力量和学习环境,经过4年的熏陶,优势逐渐扩大,久而久之就产生了一种积累优势。名校的推免比例大大高于普通高校,甚至在选择接收学校时也能够“趾高气扬”,这些优势一般院校的学生“想都不敢想”。
       保研资格,福兮祸兮?
       在外人看来,有保研资格的同学是轻松的,他们不用耗费时间和精力去准备研究生入学考试。但在采访过程中,记者也看到有些最终取得保研资格的同学却毅然放弃了保研资格。
       小刘就是其中一位。放弃了好容易得来的保研资格,这在别人看来是很不可思议的事,但他却有自己的想法:“我的保送名次不靠前,没有希望去很好的学校。既然这样还不如放弃呢,我想去考公务员。何必挤这个独木桥呢?”
       保研,究竟是福是祸呢?
       张丽(化名),半个月内从南到北跑了3所院校,却没有任何结果。她只好抱着最后一线希望联系第四所学校。她告诉记者:“从联系学校到参加复试,我花费了大量的精力财力。在北京某大学,不管你是否被录取,复试时都得交体检费参加体检。加上报名费、路费、住宿费、通讯费,这些真的是一大笔开销。”
       “当然,最艰难的是心灵的煎熬。一旦失败再参加考研,就耽误了太多的时间,心态也弄乱了。”
       看来,有保研资格的也许并不一定是件好事,取得保研资格者们也有着我们想不到的心酸与无奈。
       (陆 剑摘自《记者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