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都市]青春饭:许人生一个怎样的未来? 
作者:旭 川

《人民文摘》 2006年 第09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谁在吃“青春饭”?
       说起青春饭,人们总是很自然地想到歌星、影星、模特、空姐、电视主持人、秘书,却很少人知道,现在,“青春饭”的概念早已被拓展开去,已不再是“靠脸蛋吃饭”,或许,你已经和越来越多的人一样,也在吃着这样一碗“青春饭”了。
       一般说来,“青春饭”的年龄限制大体上是30到35岁之间。现在的软件程序员、IT从业者、网络编辑、网络营销、广告策划、证券咨询、金融投资、时尚记者、电视摄影编导、房产人员等都被认为是吃“青春饭”的群体。
       一方面,这些行业经济效益不错,能满足年轻人更多的需求;另一方面,这些职业本身的特点也决定了其工作强度和压力会随着外界的变化而变得越来越大,也需要从业者投入更多的精力。请看他们的故事:
       没有职业前景计划,
       被“青春饭”抛弃
       八年前,从北京一所名牌大学计算机系毕业的刘江霖在学校举办的人才招聘会上被广州一家著名的软件公司录取,当上了一名令人羡慕的高薪的程序员。因为他的突出成绩,公司升任他为技术部经理,主管软件开发工作。一切看起来都是那么令人满意。
       好景不长,刘江霖虽然口才很好,但却和许多程序员一样缺乏与人沟通的技巧;虽然个人技术优秀,但却缺乏统一部署和管理能力。很快,公司高层发现了刘江霖似乎并不适合当领导,于是将他撤了下来,升了其他人当部门经理。
       从部门经理职位上被撤换下来后,刘江霖并没有危机意识,也没有想过转行,仍然像以前一样,埋头苦干,但他很快就发现,自己虽然有丰富的编程经验,但和公司其他刚毕业的新员工相比,精力严重不足。工作紧时,别人能连熬几个通宵,而他一到十二点就犯困;和工作三四年的员工相比,他引以自傲的丰富的编程经验甚至成了他开拓进取的绊脚石。精力的下降、创新能力的下降,再加上家庭的负担,最终使他从公司的骨干变成了公司的“累赘”。
       终于,在三个多月前的一个早晨,他被叫到了总经理办公室,从总经理脸上的表情,他明白,自己已经被青春残酷地淘汰出局了。
       运筹帷幄,
       以“青春饭”为跳板
       1999年,从暨南大学新闻系毕业的苏湘婷,被从家乡扬州来的扬州电视台招聘人员相中,在电视台的一档本土财经节目当主持人,每周只要主持两个多小时的现场访谈节目。她就过着这种轻松而惬意的生活,一晃就是四年。
       2003年的一个早晨,苏湘婷像以往一样起了个大早,洗完脸化妆的时候,她发现不知什么时候开始,自己的眼角已经出现了一条小小的皱纹。虽然不是特别明显,但也让她产生了一丝担忧:已经27岁了,自己做主持人还能做几年?三年?五年?七年?就算年限再长,自己终究是有人老珠黄的一天,到那时,还能继续做主持吗?怎么办?
       这碗“青春饭”肯定是不能再吃了,可是,不做主持做什么呢?那个上午,她陷入了沉思。
       午饭后,去电视台上班,无意中瞥到自己那档节目的策划书。一个灵感在她脑海里涌现出来:这档做了将近四年的现场访谈节目就是自己最好的资源啊!由于这是一档财经节目,采访的都是省内出色的企业家和职业经理人,四年的时间,她从采访对象那里学到了许多一流的企业管理经验,关键是她和采访对象都很谈得来,几年来积累了许多优秀的人脉资源。
       在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和市场调研后,2003年底,她和一位刚从海外一家著名咨询机构辞职出来的校友一起,在扬州开了一家企业管理咨询公司,开始红红火火地运营起来。许多参加过她节目的企业领导都陆续成了她的客户。
       为了扩大影响力,把公司做大,抢占珠三角的庞大客户资源,2005年5月,苏湘婷又把公司从扬州迁到了广州。
       至此,苏湘婷已经顺利地结合自身优势,利用“青春饭”作为跳板,成功实现了职业的跨越,从吃“青春饭”的电视主持人变成了一名优秀的企业管理者。
       兴趣“造就”工作,
       抛弃“青春饭”
       以歌星和影星的身份来评价伊能静,也许她不能称得上是一个成功的艺人。除了《流浪的小孩》、《十九岁的最后一天》等少数流传一时的歌曲及影片外,她能让人记住的着实不多。
       正当许多人开始感慨她是“又一个拉着流星尾巴狂奔的明星”时,伊能静出人意料声势浩大地再次出现在大众面前。而这次让她又一次广为人知的,不是歌曲,不是影视,而是畅销书。
       从小,伊能静就喜欢写作,在淡出歌坛后,她开始重新拿起笔,当起了作家。从《落入凡间的精灵》到《生死遗言》,从《索多玛城》到《生生世世》,本本热卖,部部畅销。
       伊能静在“青春的尾巴”中凭借着自己的兴趣,成功转行,幽雅从容地抛弃了“青春饭”。
       与伊能静相比,徐静蕾的转行显得更加“从容不迫”。这个以青春情感戏闻名的国内偶像实力派演员,从二十五六岁就开始尝试转行。徐静蕾的兴趣爱好也更加广泛,写作、摄影、导演,每个爱好都功力不浅。
       最终,徐才女选择了导演这一颇具挑战性的工作,《我和爸爸》、《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导演一部成功一部,成为国内屈指可数的著名女导演之一。当媒体问她为什么选择导演这一职业时,徐静蕾笑得特别灿烂:“因为我相信,当一个好演员难,但当一个好导演更难。当导演可以比当演员把握和选择更多的东西,并且,这个职业会更加长久。”这一句话,看出她的“深谋远虑”。
       有计划,就有未来
       在一次MBA学生研讨会上,中国人民大学和中欧国际工商管理学院的专家专门就“青春饭”这一话题作了分析。专家称:吃“青春饭”是无可指责的,如果有机会,半数以上的人都会选择到“青春饭”行业磨练磨练,利用青春获取报酬以及为未来积累经验、打下基础,这些都是正常而现实的问题。
       不过,正在从事“青春饭”职业的年轻人应该对未来有更多的计划与打算,应该具备更为长远的眼光和出色的职业设计能力。因为,“青春饭”毕竟不是一个长期金饭碗,随着年龄的增大与职业经验的积累,无论是升迁从事管理还是做其他工作,转行都是一件在所难免的事情。
       不抛弃“青春饭”,就会被“青春饭”抛弃。只有懂得未雨绸缪,加强技能培养,做好思想准备,找准今后的发展方向,青年人才能获取更美好的未来。
       (侯 旭摘自《黄金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