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警世档案]吉星文与卢沟桥
作者:王春瑜

《杂文月刊(选刊版)》 2005年 第10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今天的年轻一代,对于吉星文其人,恐怕知之者甚少。他是位英雄人物,但也是位悲剧人物。说他是英雄,是因为在1937年7月7日爆发的卢沟桥事变中,他作为坚守宛平的驻军团长,曾奋起抗日,为了保卫卢沟桥,保卫中华民族的尊严,身先士卒,浴血奋战,在抗战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常言道:将门出虎子。吉星文是抗日名将吉鸿昌的侄子。1934年11月24日,吉鸿昌在北平英勇就义,不能不使吉星文感到悲愤交加。吉鸿昌何罪?罪在坚持抗日,成了奉行“攘外必先安内”误国政策的蒋介石的眼中钉,必欲除之而后快。吉鸿昌的爱国、牺牲精神,深深感染了吉星文。卢沟桥保卫战表明,他不愧是吉鸿昌的后代。
       当时,吉星文是宋哲元任军长的二十九军所属第一一○旅(旅长是名将何基沣)第二一九团团长,驻守宛平。事变发生后的次日下午,吉星文严正拒绝了日军限令于当晚7时前投降的通牒,奋起反抗,下令官兵:“坚守阵地,坚决回击,坚持抗战到底。”在吉星文的指挥下,守卫卢沟桥上一连战士,与日军发生激烈战斗,英勇惨烈。一位青年战士,用大刀砍死砍伤日军13人,自己壮烈殉国。守卫大桥北面的一连战士,奋不顾身,殊死战斗,最后全连仅剩下4人,其余都为国捐躯了。从11日起,日军以大炮猛烈轰击宛平县城及附近一带,吉星文亦负伤,但他仍继续指挥战斗,并指挥城内居民向城外安全地带疏散。当日军的迫击炮弹落在发放赈粮的人群周围时,吉星文大喊:“赶快散开!隐蔽!”与百姓生死与共。唯其如此,日军对吉星文恨之入骨。他们提出所谓停战会商的条件之一,就是撤换卢沟桥守军,并指名道姓,要“接替吉团防务”。这当然被我方断然拒绝。
       7月30日晚,吉星文团官兵挥泪告别宛平父老,撤退到长辛店,卢沟桥旋即沦陷。但是,保卫卢沟桥的壮举,揭开了中国抗日战争的序幕,吉星文也从此英名远播,作为抗日英雄,受到人们的赞颂。戏剧大师田汉曾专门写了话剧《保卫卢沟桥》,在各地上演,其中的吉星文团长,是用真名实姓出现在舞台上的。当人们看到北平学生跪在吉星文面前,痛哭失声地要他保卫卢沟桥,他被感动得热泪盈眶,当即表示要誓死抵抗日军,下令战士开枪回击时,无不为之动容。吉星文也就更加名震华夏。庄严的历史是有情的。
       但是,历史有情也无情。随着斗转星移,岁月无声逐逝波,在保卫卢沟桥的20年后,即1958年,在人民解放军万炮震金门的战斗中,第一炮就击中了金门国民党守军的司令部,其副司令被当场炸死,此人不是别人,正是吉星文将军。当年的抗日英雄,竟这样永别人寰,对他个人来说,不能不是个悲剧。其中的历史教训,是值得人们回味的。
       当年吉星文所以能血战卢沟桥,彪炳史册,很重要的原因,是受了华北抗日救亡运动的影响。战斗打响的第二天,北平各界组织起“北平各界抗敌后援会”,并派人直接与吉星文取得联系,增强其奋勇杀敌、至死不退的决心。慰劳品、救援物资更是源源而至。可以说,这是国共两党携手,全民抗战,团结御侮的先声。吉星文顺应了这一历史潮流,才在卢沟桥演出了可歌可泣的一幕。可惜的是,他没有能够顺着这个潮流一直走下去。
       国共合作,曾经赢得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造就了包括吉星文在内的无数抗日英雄儿女。
       今天,我们西望卢沟晓月,东听宝岛涛声,高兴地看到,国共两党已再度携手。愿吉星文式的悲剧,永远不再重演。
        [陈文涛荐自《教师报》2005年7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