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财富]蒙牛输在哪里
作者:屈腾龙

《人民文摘》 2006年 第06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这个瞬间,值得玩味。
       2005年12月28日晚7点,北京饭店,“2005 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颁奖典礼”的直播现场。
       很快,2005年第一位年度经济人物揭晓了。伊利集团的新帅潘刚戴着眼镜,儒雅地向领奖台走来。
       此时,主持人介绍,“伊利把很多精彩留在了2005年,这一年,伊利的销售突破了100亿元,而且伊利成为了2008年奥运会乳制品业的惟一赞助商。”
       这显然是个让潘刚很感兴趣的话题,潘刚满怀激情地说道:“从现在开始,所有的运动员都要喝伊利牛奶。牵手奥运是伊利一小步,但它是中国奶制品企业的一大步!”
       刹那间,摄影师把镜头对准了伊利的“冤家”——此时正作为嘉宾而坐在台下的蒙牛总裁牛根生,给了牛根生一个大大的面部特写,纤毫毕现。
       于是,全国的观众在电视画面上看到,牛根生黝黑、粗犷的脸上,足足10多秒内毫无表情。没有人知道,这位竞标北京奥运会乳制品赞助商的失意者,面对在台上慷慨陈词的对手,如何任凭内心江河倒灌,五味杂陈,脸上却波澜不兴,不露声色。
       这背后,有段刚发生的故事。
       同在呼和浩特,伊利和蒙牛,历来都是冤家。不是冤家不聚头,这次,他们又相遇了——他们都想借赞助奥运,提升品牌,打压对手。
       其实,早在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伊利雪糕就作为奥运特许产品,成功地进行了一次体育营销。但更富有戏剧性的是,那次伊利的功臣,如今都在蒙牛,一个是牛根生,另一个是蒙牛副总裁孙先红,孙在2005年借赞助“超级女声”,曾为蒙牛立下了汗马功劳。
       如今,奥运会来到了北京,对两家来说,自然都是不容错过的机会。
       2004年,蒙牛为每一位国家队运动员都配置了“牛奶套餐”,开始为竞标做热身运动。
       2005年9月1日,蒙牛宣布,从当天起,北京市民每购买一袋蒙牛牛奶,蒙牛就捐赠一分钱,用于北京奥运会公益活动志愿者的选拔和培训。而之前,蒙牛就曾给北京申奥捐款1000万元。
       蒙牛一副志在必得的架势,伊利也没有闲着。
        ……
       2005年10月9日,对蒙牛和伊利来说,是个分水岭。
       这天上午,呼和浩特市政府召开市长办公会议。“鉴于呼和浩特市几十万奶农通过奶协向政府反映,蒙牛与伊利在竞争成为奥运赞助商过程中,花钱太多,代价太大,将来不是变相增加农民负担,便是间接波及奶农生计;又鉴于乳品行业原料涨价、产品降价,已经进入微利时代——为此,市委市政府认为同城伙伴,不宜过分相争,建议两家一起退出北京奥运赞助商的申请活动。”
       在市政府的斡旋下,当天,牛根生与潘刚共同在《关于退出北京奥运合作伙伴申请活动的函》上签上了大名。此函是写给北京奥组委的,核心内容为:根据呼和浩特人民政府市长办公会议精神,蒙牛与伊利“思之再三,决定共同退出此次奥运合作伙伴申请活动”。
       双方当面将此退出申请函发送给了奥组委,而且还发了两遍。
       然而,蒙牛没想到,事情还是节外生枝了。奥组委在收到两家的退出申请函之后,又收到了伊利再次申请成为赞助商的函件。没有了竞争对手,伊利没有不赢的道理。
       此时,我们终于可以多少揣摩出,电视上牛根生看着潘刚慷慨陈词时的万般感受。
       蒙牛输在哪儿?就输在它违背了囚徒困境。在竞标中,坚持下去,无论对伊利还是蒙牛,都是占优策略。谁放弃,便会让对手捡大便宜。
       商业不相信誓言。回头看看,1999年中国彩电企业峰会、2000年汽车价格同盟,2003年空调价格同盟……企业无数次信誓旦旦结盟。但哪次不是结盟时大家把胸口拍得乱响,转过头就惟恐降价比对手慢呢?
       商业如戏,但假戏永远成不了真。
       因为,利益从不撒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