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都市]中产在哪里
作者:何 琳

《人民文摘》 2006年 第06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您是中产吗?估计您肯定得说,当然不是了。中产那得挣多少钱啊,我才挣多少啊。但是,尽管咱们收入增长速度赶不上房子和汽油的涨价速度,中产阶层还是出现了。
       中产的数量呢,有说占人口10%的,也有说占3%的。那么中产阶层有什么作用呢?对了,稳定社会。社会结构如果像哑铃,穷人多,富人也多,中间的中产少,是最不稳定的;如果像纺锤,或者橄榄,富人穷人都是少数,中间的中产占多数,那就是最稳定的;社会呢,也就是最和谐的。那么咱们身边的中产在哪里,有多少呢?
       寻找中产
       既然叫中产,就得先有产,有产就得先有钱。那么到底每月挣多少钱才算中产?记者在北京街头开始了寻找。
       一个月挣1000多元就算中产,人家同不同意呢?
       一个月挣2、3000元就算中产,有人承认吗?有的市民一月挣2、3000但觉得自己是贫农,到底挣多少才算呢?
       市民:主要开着这个(私家车),然后喝着那个(星巴克)
       喝星巴克咖啡的就是中产?那咱们进里边儿问问看。
       记者:您觉得中产是不是经常出入像星巴克这样的咖啡厅呢?
       市民:看样子我今天不应该坐在这里。
       记者:(您)收入大概能有多少呢?
       市民:4、5000元。
       记者:您觉得您不算是吗?
       市民:不算。
       喝着星巴克、收入4、5000元的人都不承认自己是中产,那究竟多少收入才算中产啊?
       月收入达到五六位数,那么1万元以上的人承认吗?
       市民:(年收入)十万元左右。基本温饱,在北京这个环境基本温饱。
       年收入10万元基本温饱,不知道年收入1万的人听见了该怎么想。意外的是,在北京当代商城附近,我们遇到了一位来自河北定州的农民工,他是惟一一个承认自己是中产的人。
       记者:您的月收入是多少呢?
       民工:一千吧。
       记者:您觉得您算(中产)吗?
       民工:差不多吧。我对我现在的生活很满意。
       您瞧瞧,转了一圈又回来了。大家层层加码月收入都加到了一万,最后承认自己中产的居然是月收入一千元的。中产在大家眼里好像就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是一个可望不可及的幻象。
       什么算中产?
       到底什么算中产谁都拿不定主意,咱们就求助一下网络。《城市》栏目和搜狐网理财频道做了一个联合调查,4成的人认为中产的年收入应该在20万元以上,选择6万以下的不到一成。巧合的是,国家统计局确定了一个城市中等收入家庭的标准,是6万元—50万元之间,和我们网上调查的区别不大。但是,这个标准有的学者并不认同。
       张宛丽,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社会学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中产阶层问题20多年,是中国最早研究中产问题的学者之一。根据统计数据,张宛丽也确定了一个中产的收入标准,个人年收入要达到18万—36万才能算中产。但是这个标准另一个学者并不认可。袁岳,北京零点研究咨询集团董事长,在其主持下,零点公司曾做了国内第一次系统的中产阶层调查。
       袁岳认为,中产是高于中等收入的群体,5、6000月薪以上的,往上如果月收入高于2万的就可以不放在中产,可以归于富有阶层,在中国年薪20万以上的人就可以归到富有阶层了。
       您瞧瞧,中产的收入标准真够乱的。不过北京的中产无非就是房子车子孩子,房子起码50万,车子15万,孩子平均每年少说要一万。房子要还贷款,车子要烧钱,孩子要学费择校费赞助费。算下来这三项每月至少需要5000元,这还没算生活费。这些就够了吗?当然不够。还有医疗,养老呢?您算算他们到底得挣多少钱?
       通过采访记者发现大家眼里的中产基本就是学历高的白领,这个理解和学者张宛丽的总结基本一致。中产是一个主要以脑力劳动为主的职业群体。享有专业文化技术资本来换取报酬,比如会计师、记者、研究人员、律师、教师、经理、白领等,而且有钱并不是中产的惟一标准,已经步入中产的人则认为教养才是中产重要的标志。中产是有教养的,有文化的。
       中产的预期
       尽管中产喝咖啡开好车,但是体面的背后是患得患失的焦虑。一方面不但要保住眼前的位置,还得不停地工作;一方面医疗养老子女教育等等都有点不靠谱,得趁年轻把这些钱都挣回来。
       恐惧和不安全感,来自于对未来不确定的担心。即使未来有保障,能不能想得开,舍不舍得放下也在考验中产的贪婪。
       一些学者认为,中国现阶段根本就不存在所谓的中产阶级。中国目前的状况是,有中产,而没有“阶级”。
       不管有没有阶级,都是一家人,中产的数量也是越多越好。而中产数量的增加不是依靠中产本身的繁殖,而是社会底层的进入。也就是说,社会的财富不见得要均等,但是大家的机会一定要平等。
       张宛丽认为,如果社会不排斥农民工,给他公平的机会,他也可能成为中产。如果社会成员,不管他是哪个阶层群体,经济地位什么状态,对于明天都有个美好憧憬和预期,这实际就是一个好的积极的现象,有利于中产社会形成。如果一个社会能够给人一种信心和期待,那么就具备发展中产阶层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