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都市]复旦面试直录变革高考第一步?
作者:刘 丹

《人民文摘》 2006年 第05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3月19日复旦大学在上海范围内举行了一次意义非凡的入学“申请资格测试”,测试达标者中有300名学生,将通下一轮“面试”直接入读复旦大学。
       此举是复旦大学经教育部批准,率先在全国高校中实现人才多样化选拔、进一步扩大高校自主权、深化素质教育改革进行的全新探索和试点。
       300学生今年“面试”入读复旦
       不同于以往高校实施的保送生、优秀生选拔、5%自主招生等政策,复旦大学此次自主选拔录取改革的突破是“面试决定录取结果”,“学校说了算”。
       此次改革只在上海地区施行,计划面试入学的300名学生,占复旦大学2006年招生总规模的近10%。3月12日前学校接受考生网上报名,4月中旬将公布录取结果。
       复旦大学分管招生工作的副校长蔡达峰说,按照规定,凡符合高考报名条件的上海考生均有机会参加选拔,面试前,考生于3月19日集中参加由复旦大学命题的为时三个小时、全由选择题组成的申请资格测试,内容涵盖高中阶段语文、数学、英语、计算机等10个科目的知识。
       根据“申请资格测试”结果以及考生基本资料,复旦大学将对外公布1200个学生名单进入下一轮面试,此后,学校将主要依据面试成绩,最终确定300名录取学生名单。
       值得一提的是,即使面试通过已被复旦录取的学生,还必须参加6月份的统一高考。原因有三:一是,放弃录取的考生可通过统一高考实现又一次升学选择;二是,“面试”入读复旦的学生通过统一高考,可补充完善升学学籍手续;三是,“面试”入读学生的高考成绩,可为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点工作提供跟踪素材。
       10%的自主招生是否100%公平
       复旦大学此次招生改革,在上海招生300人,占复旦大学2006年招生总规模的近10%。社会、考生和家长最关心的话题莫过于“10%的自主选拔录取是否100%公平”?
       秦绍德表示:此次录取改革,将严格按照“公平、公正、公开”的要求施行。
       所谓“公平”,复旦将“符合2006年上海市普通高校统一招生考试报名条件”的所有上海地区学生均列为招生对象,统一在校园招生网上实行网上报名。
       所谓“公正”,学校专门成立由150名不同学科的教授组成的专家面试团,每位考生面试时,由学校随机抽调5位专家(不同领域)进行一对一对答,每位专家与面试学生交流15分钟,录取结果最终由专家面试小组商议确定。
       所谓“公开”:无论是进入面试的考生,还是被最终录取的学生,其名单都将适时在网上公布。“此次改革坚决拒收‘条子生’、学校纪委书记将亲自参与招生各个环节的录取工作,并将接受社会与媒体监督。”
       复旦此次试点,在促进素质教育改革、深化高校自主招生改革等方面具有积极意义。然而,一些专家评论:地域性试点,有可能将带来本地区内高校之间争夺生源的矛盾,导致校际不公平,引发区域性不平衡。试点应尽快过渡,早日将经验推而广之,乃至最终全国高校一起推行,才能保证招生的相对公平性。否则,从宏观层面上看,永远不可能达到所谓的“公平”。
       复旦面试直录:高招自主改革的火种
       此次试点仅在上海招收300名学生,虽属地域性改革,但因招生改革中“高考不决定录取结果”这一信号,让教育界人士高呼此乃“真正意义上的自主改革”、“高招自主改革的火种”。
       为什么会选择上海试点,秦绍德说:上海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55%,居全国之首,且学生综合素质普遍较高,诚信意识深入人心,外地生源加入试点行列必将奔波往返于上海与原籍之间,这将大大增加考试成本,“上海试点一旦成功,复旦也将考虑按此种方法在全国招生,目前哈佛、耶鲁大学的招生人员,一直都在世界各地穿梭招生”,秦绍德说。
       众所周知,高校自主招生是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已经通行的做法。有些国家虽然实行全国统一的时间或考试,但各校可以自行决定是否加试,自行确定录取的标准。
       “由于基础、专业、具体的培养目标、教学方法等各方面的差异,大学阶段的学生在素质、才能、兴趣等方面更是千差万别,不仅各学校之间难以统一,就是同一所大学的不同系科专业之间也有不同要求。高校自主招生,有利于做到学校与学生、教师与学生、专业与学生之间的最佳结合,也将有利于各类人才各得其所,充分发展”,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葛剑雄说。
       高校自主招生:从“拉开门缝”到“敞开大门”
       如果将复旦大学自主选拔录取改革看作是中国高校自主招生“拉开的一道门缝”,那么,中国高招改革何时将“敞开大门”呢?
       华中科技大学教科院教授别敦荣认为,“全国高招改革的大门目前很难大敞开”,原因是我国现有的高教资源尤其是优质高教资源仍然稀缺。2005年我国高中毕业生约1600万,而全国高校当年招生人数是500万左右,升学率为31%,而大学生在适龄人口中所占比例更低。
       “高考竞争很激烈,确保公平、公正的方式仍然是统一考试,短时间内高考制度仍难以被取代,眼下,需要建立强大的监督机制,这比探索一种高校自主招生的制度更重要。”
       全国范围内推广高校自主招生是否将成为虚无缥缈的海市蜃楼?大家争论的焦点多集中在招生的公正性上。
       有专家指出:在仅仅依靠统一的高考成绩录取,并有教育部三令五申监管的情况下,每年的招生丑闻依然层出不穷,腐败的根源是行政化的高校管理体制。在当今中国的教育体制下,高校的自主权都是有条件的,是教育主管部门行政许可下的有条件低层次的尝试。
       一直潜心研究教育问题的专家熊丙奇说:“高校自主招生并不是滋生腐败的沃土,归还高校自主权,就是打破腐败根源的良方,因为当中国所有高校摆脱过多行政的束缚,拥有招生自主权时,那么,它的招生过程的公平、公正性将成为学校的一块‘招牌’,要知道,谁都不想破坏自己的招牌。再者,即使高校获得完全自主招生权,也并不见得就比现在的高校体制更‘不公平’。至少,高校的自主招生可以打破现有高等教育资源在地区间的差异格局(表现在高校招生分数线的地域悬殊),也只有当逐步获得自主招生权后,各个高校才知道怎样吸收生源,赢得竞争,也才知道爱惜自己的名誉。公开公平的招生秩序,将在自主招生中得以逐步建立。”
       (杨 红摘自《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