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酷评]女大高
作者:刘 芳

《人民文摘》 2006年 第04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大龄、高知、女性简称“女大高”。有一种男女平等观点,一听到“女××”的说法就要跳起来——同样是大高,为什么男的就是“钻石王老五”?这是女性主义的初级阶段,是以为抨击现实就能进入乌托邦。对待女大高现象的正确的思路是先回顾历史:如果不是女性受教育程度提高、事业发展机会增多等进步因素,根本不会有一系列“女××”的出现;如果不是政治造人运动式微,女大高还将停留在“三八红旗手”的层次;如果不是劳动分工细化,游戏规则逐步明晰,女大高将被笼统泯然地归在“女强人”这一庞杂的总类之下。再展望未来:即便全人类都在读PhD并且晚婚晚育,只要女人还在分泌雌激素,女大高就永远不可能等于男大高。
       和白领、骨干、精英的“白骨精”一样,“女大高”除了有至少跟男大高一样大的工作压力,还有嫁不出去的郁闷。对待这个现象,也要历史地、辩证地看。美国也有很多女大高。最近《纽约时报》有文章问道:“当男女大学生比例为2比3的时候,第三个女大学生毕业以后嫁给谁呢?”中国经济总量都排到世界前几名了,出几个女大高难道不是题中应有之义吗?
       婚姻市场始终是呈梭子形,女大高和男低低(低学历、低收入)自然是梭子两端的“失婚阶层”。将男人和女人各打一板,是容易的。黄真真说:“我是一个有quality的女人,当然要找一个有quality的男人。”这说明女大高不肯降低标准,而且很可能对quality的认识狭隘又偏执。美国作家曼瑞说,她心仪的某quality男告诉她,本来想向她求婚的,一听说她是专栏作家,就打消了念头。这说明男人惜弱与女子好强是何等的相辅相成、互为困境。如果女低男高的错位配对是不可改变的婚姻规律,那女大高的配偶市场供应有限,择偶弹性缺乏,总的态势就是她们注定嫁不出去。
       这真是一个让人义愤填膺的推论。如果身边还有几例美好的女大高鲜活佐证之,她们的父母拿着她们的照片跑到公园去替她们相亲,那就叫人简直无法历史和辩证地看问题,只能悲从中来。
       不过,经济学家已经意识到,女大高失婚,是国民优秀资源可持续发展的损失,其后果比她们失身、失恋和失业更严重。社会学家建议说,男人继续少一点傲慢,女人更加少一点偏见,比如男人把女人的潜在收入前景看成一个比料理家务的能力更重要的quality,女人则反之,那女大高和男低低的“配偶价值”都能因视角的改变而提高。
       在历史将变化慢慢地带来之前,在女大高们超越自身局限之前,最好地概括女大高现象的,还是简·奥斯汀的名言:富有的男人总是比美好的女人更容易获得美满的婚姻。奥斯汀还说过,在这个世界上,资产足够丰厚的男人的总数,没有配得上享有这些财富的女人的总数多。这句话很有骑士风度,让人联想到永无止境的男女共同进步。
       (丁 当摘自《人物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