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情感]戴红玫瑰的丑女人
作者:安咏珠

《人民文摘》 2006年 第04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这是一个被传颂了长达半个世纪的爱情故事,而今天我们才知道它的主人公是谁——
       1997年1月10日,英国《婚纱与幸福》杂志评选的“最动人的真实爱情故事”揭晓,轰动一时的“布朗与朱迪丝的奇恋”即有名的“戴红玫瑰的丑女人”的故事,以压倒多数的选票,荣登榜首。
       1996年5月3日,英国老人约翰布朗去世。不久,朱迪丝也溘然长逝。这一对一生深深相爱的老人几乎同时离开人间。
       在他们的葬礼上,他们生前数十年的挚友、白发苍苍的范妮拄着拐杖,上前发表了讲话。她一开口就语出惊人:“现在可以公开一个长达半个多世纪的秘密了。因为我已经忠实地遵守了我的承诺。今天,保密的时效已经结束了。”
       接着,她宣布了一个更令人震惊的消息:在英国,在欧美,乃至在世界传说了几十年的最感人的爱情故事“戴红玫瑰的丑女人”,其实真正的主人公就是已躺在这里的两个人。
       于是,范妮向人们讲了这样一个真实感人的故事。
       一
       这是1945年6月的一天。伦敦仍然沉浸在战争胜利的无比喜悦中。
       英武的陆军中校布朗抬起被战场的硝烟和太阳晒得黑黝黝的脸,仔细盯住地铁中心问讯处的大钟。
       呵,差12分就要到下午6点了。
       这位战场上视死如归的英雄,这时心跳竟然不由自主地加快了。他在心中一遍又一遍惊叹:呵,多少个日日夜夜魂系梦绕的女人,快要出现在我的面前了!
       确实,在将近3年的难忘的日日夜夜中,正是她给了他无穷无尽的力量。那是他内心深处的女神。
       然而,他却从来没有见到过她。
       1942年5月26日,德军精锐部队——非洲军团,伙同训练有素的意大利军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名将、“沙漠之狐”——隆美尔将军的指挥下,发起了“泰西”战役。
       当时刚刚从伦敦赶到英军第8集团军任职的年轻布朗,刚到托卜鲁克,就遇到这样残酷的大围歼。
       布朗完全被震天动地的飞机轰炸声、大炮的轰鸣声和坦克履带的碾地声吓蒙了,他染上了战争恐惧症。
       他整天无精打采,一听到枪炮声就害怕,总是抱怨自己命运不好,盼望能早日回国。他甚至想偷偷逃回英国,同家人团聚。
       二
       不过,有一天,他的恐惧症和逃跑欲竟然奇迹般地消除了。
       治愈它的良药奇方竟然是一本书。
       原来,1942年初英国出版界曾发起一个“好书送英雄”的运动,将有益于将士身心健康的书籍,通过军事邮路,免费赠送给前线官兵。
       这一大叠中有各种各样的书籍,可是布朗都不感兴趣。他感到它们都不足以消除自己内心深处的惊恐。
       忽然,一本书的标题跃入他的眼中——《在炮火中如何保持心灵平衡》。
       他立即取过来,聚精会神、如饥似渴地读了起来。
       读着读着,布朗的心境渐渐开朗了,对死的恐怖也慢慢消溶了。
       他觉得书中的这几段话说得好极了,简直可以说句句打中他的心扉——
       “怕死,死神就不来找你了吗?不,恕我直言,这只是你的一厢情愿。
       “是的,谁都不想死;但是战争却注定要有许多军人死在战场上。当然,究竟轮到谁死,常常是偶然的。炮弹的确不长眼睛。但是,为了英伦三岛不受战火的蹂躏,为了让英国可爱的儿童不再饥饿恐怖,慈祥的母亲不再悲痛欲绝,有时祖国需要你死在战场上。即使你死得并不伟大,并不壮丽,死得默默无闻,悄然无声,那么在无名英雄碑上也会有你的英灵。你的母亲将会为你感到自豪。”
       布朗的心被震动了。一种神圣的使命感在他心中油然升起。
       以后,这本书便成了他须臾不离的良师益友。
       1942年10月23日,英国第8集团军在闻名遐迩的蒙哥马利将军的指挥下,对埃及和利比亚境内的德意军队发起猛攻,拉开了举世闻名的阿拉曼战役的序幕。
       布朗在这场长达4个月的战役中,勇敢无畏,为英军收复埃及失地、昔兰尼加和黎波里塔尼亚,立下了汗马功劳。他也因此升为上尉。
       三
       一天,在战争宝贵的空隙时间,他又情不自禁地翻开了这本书。
       他再次读着书中《序言》,一句他早已十分熟悉的话,又一次跃入了他的眼帘:“尤其让人惊异的是,本书的作者朱迪丝是一名年轻女性。”
       每次读到它,他的脑海里总是浮现出一个知识丰富、善解人意、美丽动人的姑娘形象。
       他忽然有一个想法,为什么不写一封信给她?对!
       于是,他当场写了一封表明自己大有收获的感谢信。他并不奢望她会回信。可是,两周以后,他就收到了回信。于是,他又抽空写了信寄她。
       就这样,两人一直保持通信。以后,晋升为少校的布朗又到欧洲大陆继续作战。当然,他与朱迪丝的通信是不会中断的。他俩的感情也在这种“飞鸿”不间断的来往中,悄悄地进展。渐渐地,两人终于谈情说爱了。
       1945年5月,希特勒自杀,德国法西斯投降。欧洲战争终于结束了。
       在这之前2个月,布朗也已晋升为中校了。
       布朗得知回国的具体时间后,第一件事是给朱迪丝写信,急切地约定见面的办法。
       一封电报几乎在最短时间内到达他的手中,电报除了告诉他见面的时间外,还告诉他“在伦敦地铁一号出口处等我。你的手中拿一本我写的书,我的胸前将佩一朵英国的国花——红玫瑰。不过,我不会先认你,你见到我后,如果觉得我做你的女友不合适,你可以不认我。”
       四
       差3分钟就要到6点了。中校的思绪又回到了眼前。
       布朗这颗在无数次战斗中都平静如常的心,此时却情不自禁地猛烈跳动起来。
       一个身穿一套绿色衣裙的姑娘从从容容向他走来了。她碧眼金发,朱唇皓齿,风度娴雅,绰约多姿,是一位人见人爱的盎格鲁-撒克逊美人。
       中校大喜过望,激动不已的他甚至忘记了对方胸前应该戴红玫瑰。
       这位姑娘却几乎没有看他一眼。她径直而去。
       中校定神细细一想,不由得一拍脑袋笑了:人家没有戴约定的标志,怎么会是她?
       时间到了,一名左胸戴红玫瑰的女人慢慢向他走来了。
       在这一瞬间,他张口结舌,目瞪口呆,心脏似乎停止了跳动,他的脑海一片空白!
       来的竟然是这样一名女人——她拄着拐杖,只有一条腿,一条胳膊,另一条手臂上也绑着绷带;头发稀稀落落,脱落殆尽;半边脸呈非常难看的焦黑色。
       “怪不得她在信中要这样说:我可以不认她。原来如此。怎么办?不认她现在还来得及。”布朗心里激烈地冲突起来。
       不过,经历过无数战火的他很快就冷静下来了,心想:不,我不应该这样想。因为这非常可能是德寇飞机造成的罪孽。要知道,她在我最需要的时候,无私地伸出了援助之手。在长达将近1000天的战火相恋中,我们的爱是神圣的。我要为刚才自私的想法而感到羞愧。我没有理由不认她。否则是卑鄙的。”
       于是,他脸带笑容,转过身,追上这名已经走远的“奇丑无比的女人”:“请您等一等!”
       说完,他举起手中那本作为标记的书,并且挥舞了一下,然后温和地对她说:“我是布朗,如果我没有弄错,您就是朱迪丝。我们终于见面了,非常高兴!我们一起共进晚餐,怎么样?”
       “不,您弄错了。我是范妮。我真不知道是怎么一回事。在5分钟前,刚才在你面前走过的那位穿绿衣服的姑娘,请求我戴上这朵红玫瑰,她一定要我不要主动认您,如同不认识一样。只有在您先同我打招呼,并且对我毫无嫌弃之意时,才把真相告诉您。她还要我告诉您,您已经成功地接受了一次或许比战争更严酷的考验。她正在对面那家餐馆等您。”
       原来如此!
       布朗比刚才更吃惊了,一时间他竟不知道说什么才好。
       还是范妮提醒,他才涨红着脸,以一种奔向天堂的无比幸福感,向那家餐馆跑去……
       后来,布朗和朱迪丝同范妮也成为了好朋友。
       他们也要求范妮为他们的“奇异的恋情”保密。范妮也答应了。
       然而,几年后,范妮终于忍不住了,向她的当记者的表弟鲍勃透露了这桩战火奇恋及其极富戏剧性的团圆。
       可是,鲍勃对此非常感兴趣,特别是它的结尾。他以《一个感人的真实爱情故事》为题,发表在《泰晤士报》上。
       尽管鲍勃在文章中已经说明,这是一个虚化的真实故事,可是它仍然引起了轰动。
       随着这个结尾的名气越来越响,几十年来许多人都想知道,这个结尾究竟起源于什么样的真人真事。
       几十年来许许多多的人对它进行了种种猜测,可是始终没有得到确实的证据。
       因为,3个当事人一直恪守诺言,守口如瓶。
       范妮终于说完了这个故事。
       葬礼现场一片寂静,人们依然沉浸在这个感人的故事之中……
       (成惠娟摘自《生活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