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人物]马尔克斯《百年孤独》背后的神话
作者:艾 昧

《人民文摘》 2006年 第04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童年的记忆
       加西亚·马尔克斯于1927年3月6日出生在哥伦比亚小镇阿拉卡塔卡的外祖父家里。身为上校的外祖父参加并指挥过著名的“千日战争”,退役回到故乡后,他除了没完没了地追忆往事,就是等待那笔有人许诺过的养老金直至望眼欲穿,马尔克斯的中篇小说《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便源出于此。马尔克斯几乎一生都在“马孔多”(即阿拉卡塔卡)这个被人遗忘的世界里徘徊。是外祖父的家,神奇地成就了他的《百年孤独》。
       在“马孔多”,马尔克斯6岁开始接受学前班教育。老师罗莎是位温柔美丽的姑娘,她教孩子们懂规矩讲礼貌,却不让他们感到有约束,使得认字成为孩子们的一件乐事。上学对马尔克斯是一种愉快,因为去学校能见到罗莎老师,他已经爱上她了,并且通过她爱上了诗歌。年幼的马尔克斯向母亲坦白道:罗莎老师一走近,他便脸红,全身有一种异样的感觉。马尔克斯后来表示,睡美人是他最喜欢的文学作品里的主人公,就因为一年级时在罗莎老师的指导下,在排演戏剧《森林里的睡美人》时,幼小的他扮演了一位吻醒公主的王子。
       说服省长组织游行示威的记者
       1954年,马尔克斯在哥伦比亚第二大报《观察家报》任职时,罗哈斯·皮尼利亚独裁政府决定撤销乔科省的建制。这个省濒临太平洋,大多数居民都是黑人,是一个被遗忘的遥远的地方。然而,《观察家报》总部两次收到该报常驻乔科省记者发来的电讯稿,说该市持续举行游行示威,反对中央政府蛮横霸道的决定。社长便派马尔克斯前往该省采访报道这一重大事件。
       可是,当马尔克斯和摄影记者飞往乔科省,走在大街上,却发现乔科人不是懒洋洋地躺在吊床上,就是坐在紧靠街门拜访的凳子上,根本没有游行示威的迹象。原来,所谓游行示威完全是该报常驻记者编造的。
       可马尔克斯说,他花了两天时间才到达这里,不想空手而归,所以必须把游行组织起来。这个主意让他们异常兴奋,于是一块去了省长官邸,凭着其三寸不烂之舌,说服省长下令组织了游行示威。
       游行的照片很快在《观察家报》登了出来,接着又刊登了好几篇报道,证明游行示威持续不断,乔科省人民反对撤省。马尔克斯怀着巨大的同情心,从地理、历史、经济、文化角度考察了乔科省,撰写出分4次见报堪称其整个新闻生涯中最优秀的通讯。由此可见马尔克斯对现实超凡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给妻子起绰号“神圣的鳄鱼”
       马尔克斯的妻子名叫梅塞德斯,她同马尔克斯的初次邂逅,是在1945年冬天的一次舞会上。她是苏克雷镇一家药铺老板的女儿,当时年仅13岁,小学刚刚毕业。据马尔克斯描述,这位有着埃及血统的女孩有着“尼罗河一般的娴静之美”,他当晚便要求女孩嫁给他。
       年幼的女孩起初根本没怎么在意他,可马尔克斯却始终如一地坚信,她一定会嫁给自己。那几年,当报社记者的马尔克斯常到药铺去用六孔箫为姑娘吹奏小夜曲,但更多的时候是靠通信联系。梅塞德斯总是在药铺柜台后写着言辞平和的信,然后寄给在波哥大、罗马、巴黎等地的马尔克斯。奇怪的是,时间和距离不但没有削弱他们的恋爱关系,反而加强了它。马尔克斯在婚前有过一些女朋友及爱情瓜葛,但任何时候都没有代替过远方的未婚妻“神圣的鳄鱼”。这个绰号是马尔克斯起的,他俩的聚少离多使她养成了多愁善感和爱哭的习性。
       经过了这样漫漫13年的恋爱后,两人终于在1958年喜结良缘。婚前马尔克斯“交代”了自己的意志薄弱,而梅塞德斯却宽容大度地说“下不为例就是”。
       梅塞德斯深知自己嫁给马尔克斯,不仅是为爱情,也是为文学的一种结合。起初,她做饭往往烧焦,鸡蛋和肉排做出来也难以下咽。但没过多久,她便成了一名称职的主妇,成为马尔克斯众多朋友的中心点。
       1965年马尔克斯开始创作《百年孤独》时,他们已经移居墨西哥。小说写了6个月,才写到一半,马尔克斯交到梅塞德斯手上的5000美元已经花光,他们只好当了汽车。再后来没钱了,梅塞德斯也不再打扰丈夫,她当首饰,当电视机,当收音机,而给丈夫写作用的新闻纸却从未短缺过。《百年孤独》完稿后,夫妻俩同去邮局往布宜诺斯艾利斯南美出版社寄稿子,由于邮资不够,梅塞德斯又将吹风机、电暖气、搅拌机当掉,才寄走了书稿。
       1967年5月,被称作“拉丁美洲的圣经”的《百年孤独》终于出版了,首印8000册,15天就卖完了,市场的需求量如同亚马逊河的水量一般。结果只能不断地加印,一直加印到现在,马尔克斯的文学经纪人卡门·巴尔塞尔大妈已经80多岁了,但仍在巴塞罗那不停地数着钞票。
       (宋 凯摘自《新闻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