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行走]看不透的日本
作者:杨瑞春

《人民文摘》 2005年 第12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8月的一个中午,日本中部长野县的一座小城,阳光猛烈,当地中小学生在著名的音乐指挥家小泽征尔指挥下,举行了一场铜管乐合奏表演。成百上千名日本人眯着眼睛,黑压压地围成一片。
       也许是看孩子表演的心情殷切,家长们进入露天的演出场地时,难免有些拥挤,却礼貌而克制,决无混乱。演出开始后,在小泽征尔指挥下,家长们自发地与孩子们唱起同一首歌,表情虔敬,而歌声之整齐一致,犹如事先排练。记者置身其中,望着不远处的一座日式古堡,产生了一种超现实的感觉。
       表演结束后,人们本来已经站起来,正准备四散离去,突然有一位摄影师站在梯子上,号召大家重新蹲下,照一张全景照。他没用大喇叭,就这么喊了一嗓子,众多的男女老少居然回到原来的位置,摆好姿势,微笑着等待快门按下。
       这个情景令我惊异。
       本尼·迪克特在其著名的《菊花与刀》里说,每个民族都有一幅观察生活的透镜,一个民族的焦距和透视法使该民族获得一种全民的人生观,而透过这一透镜看到的景色是上帝安排就绪的。在那个时刻,我真的感到了因为焦距和透视法的切换而带来的骤然眩晕。我同时也相信,“上帝”给日本的透镜或许是特制的。
       这个国家有着最为顽固的频频参拜靖国神社的军国主义份子,也有大江健三郎那样为和平奋斗的让人肃然起敬的知识分子。在表面上,这里看不出富人和穷人的差别,到处整洁干净,人们工作勤奋,极其讲究秩序和细节。快到上班时间,西装革履提着公文包赶地铁的男人低头疾步行走,但是转眼之间,他们就可能在遍布大街小巷的电子游戏厅的喧嚣中大肆发泄,或者蜷缩街角,成为穿戴整齐的醉酒者。明治神宫,穿着老式日本鞋的工人打扫落叶时动作快得好像背后有人鞭打,让我感到这是一个极为刻板机械的人群;但离这里没多远的原宿,打扮夸张的新新人类又把这种感觉完全掉了个儿。一个衣冠楚楚的年轻男子,可以在电梯里当着众多女性的面,翻阅色情杂志。而那些表面上看起来非常端庄单纯教养良好的女性,也可能是成人杂志的读者……
       这真是个矛盾重重的国度,这种内在的分裂往往让人觉得无法将之压缩到一个时空中去。在日本采访期间,我曾两次得到日本陌生人的倾力相助,一次是买错了车票,地铁站里分发广告的一个人带领我去退车票,然后帮我买了新的车票,直接送到乘车的检票口;一次是我迷了路,求助的那位警察一声不吭地走了很远,把我带到住处门口。
       “为什么日本人这么热情?”当我向一位在日本工作多年的中国同行感慨时,他说他也问过日本朋友类似的问题,对方的回答让他惊讶。那位朋友说,事实上,日本人对这样的事情未必真的热情,或者心甘情愿帮你。但是只要你找到他,他就认为这是“他的事情”了,要承担责任,因此要做到最好,即使他很厌恶。
       在日本的初次近距离观察,都会让我们极不平静。我在日本的强烈感受,往往远胜于造访其他国家,首先可能是因为两国未结清的历史恩怨,另外就是虽然具有同一肤色但内在差异巨大。踏上日本国土,意味着一切有关日本的认知碎片:铁臂阿童木、731部队、本田轿车、佳能相机、山口百惠、靖国神社、帮助中国民间索赔者的日本律师、寅次郎……与现实中日本的各种图景迅速挤压叠合进这片狭窄的时空。
       这种强烈的刺激会导致两种完全不同的认知。
       本尼·迪克特给我们的启示也许是,描述日本人最好的方式,就是想一个形容词,同时在字典里找出一个反义词来作为补充。她在《菊花与刀》中对此种矛盾性的表述就极为经典:“日本人既好斗又和善,既尚武又爱美,既蛮横又文雅,既刻板又富有适应性,既顺从又不甘任人摆布,既忠诚不二又会背信弃义,既勇敢又胆怯,既保守又善于接受新事物,而且这一切相互矛盾的气质都是在最高的程度上表现出来的。”
       中国人在日本最痛苦的是,日本人炫耀的近现代化过程中的赫赫奇迹,大多与中国历史上的屈辱有关,如记者来到樱花烂漫的上野公园时,感到宁静而祥和,但回国查资料,却发现那里是中日海战之后日本狂欢的重要场所。1895年的《纽约时报》记录了当时的场景:“各式各样的花车上挂着用竹竿挑着纸糊的或用柳条编成的人头,表示被斩首的清国人,摇摇晃晃地开过来,引起人们的哄笑。”
       在情感上,日本大概永远会是令中国人情感复杂的国家,在访问日本十日之后,竟然使并不新鲜的一句话重新在心中涌动,而且变得格外强烈:国人当自强。
       (韩 宇摘自《南方周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