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看点]城市是我们的归属
作者:赵一蕙

《人民文摘》 2005年 第08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从美术馆出来,看到不远处那个预示着现代化进程的大钟以飞快的转速行进着,一个清洁工正在离出口不远的星巴克门前扫街。不知道是由于略带寒意的空气让我清醒,还是别的什么原因,这种场面却让我感到了一种真实。这里没有一丝刻意的经营与雕琢,这是一幅平常的画面,生活中每天都能见到的一幕。问题是,是不是每个人都认同自己的生活,都觉得生活的美好。
       生活的美好并不是单单依靠完美的物质和设施就能够达到的。因为美好是一种感悟,这种感悟并不是单纯建立在丰富的物质上,也不是一次桑拿或者美容能够满足的,尽管设施的完备和一切服务的无微不至是一所健全的国际大都市所必须具备的,但如同世界上业已存在的“大都市”一样的城市,不应该成为一座仅仅由一流硬件堆积起来的钢铁混凝土的组合物。它应该有灵魂,有一种涌动在每个街头巷尾、五光十色霓虹灯之后的温暖,这种温暖可以让每个栖息于这座城市的孤单的、无助的灵魂觉得生活是充实而且美好的,尽管有着这样或那样的不尽人意,可是一切值得人们为之承受。这样一种认同和归属感,就是城市的精神,更确切地说,是一种对生活的感悟和态度。拥有了物质可以使人享受生活,而拥有这样一种态度,可以使人幸福,即使每天只是挤着公交车回家。
       如果我们说物质的获得依靠的是一个人的能力,那么美好感觉的获得则是依靠智慧。当我们说起城市精神的时候,很难说它究竟是一种怎样的东西,很难用准确的语言去描绘它,可是我们每个人却都能感受到它。比如,当你走在大街上的时候看到的悠闲的微笑;当你在站台等待地下铁的时候,看到列车进站时每个人从容地等待。所有的一切应该是平和而且温馨的,然而在这背后,却预示着对于制度、规则的尊重,对于人的尊重。
       现代化改变了房屋,却没有改变住在房屋内的人类。人的物质条件改变了,然而人的欲望却依然这么一些。宝马香车并不会使一个粗俗的人更高尚,如同一辆半旧的自行车不会使一个高尚的人的人格打半点折扣。前者并不一定比后者更幸福,因为幸福和美好需要智慧去理解,去发现,去感悟。当我们说“城市精神”的时候,就是要让人们明白这一点,并且能够享受自己的生活。这种享受并不是不去争取,不去改变,不去为了更好的生活而努力,而是让人明白,人活着并不仅仅为了这些而努力,人是不能被物质所左右和驾驭的,物质不是生活的全部,仅仅是一部分。对于那些已经拥有完满物质生活的人来说,这并不是生活的结束。因为人并不仅仅是为自己而活着。当罗素将“对人类苦难通彻肺腑的怜悯”作为支撑他人生的三种单纯并且强烈的感情之一的时候,每个自私的人都应该觉得心有愧疚。人们应该有这样一种共识:生活的美好与否,取决于自己对于生活的看法。
       我希望有一天,当我走在街头的时候,可以多看到一些微笑,少一些争先恐后,我可以在美术馆里看到更多人,平常而普通的人,对艺术和生活发表他们自己的理解,可以感受到一种就像身处家中的温暖,一种归属感。
       (张 扬摘自《文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