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长夜的熏笼 记事珠
作者:永 宁

《读书》 2005年 第05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文人与名妓之间的疑似爱情,要以明人冒襄与董小宛的一段因缘最为典型。冒襄满怀凄楚地回忆他二人曾经有过的黄金时光,其中情趣种种,读来也确实迷人得很,比如,他们的一项重要娱乐活动是:“姬与余每静坐香阁,细品名香。”一对才子佳人,仅仅为了品味珍贵名香的气息,竟至于整宿地熬夜,就像今天球迷周末看五大联赛、小资在后海泡吧那么狂热。如果细读一下《影梅庵忆语》,就不难感受到,品赏焚香,在士大夫文化中,已经上升成了非常纯粹与高级的审美活动,有完整的形式、复杂的内容,可以说与赏画、写书法、听曲、观戏等等一样,是一种心灵的高级活动,只不过这艺术的至美境界是通过鼻子来抵达。冒襄说,每逢到这样的时刻,“与姬细想闺怨,有斜倚熏笼、拨尽寒灰之苦,我两人如在蕊珠众香深处”。“闺怨”主题中与香事有关的著名典故,诉尽了被遗弃女性的孤苦景况,两个人想一想那些典故,再想一想他们自己,可以在一起进行这么纯粹而高尚的享受,觉得神仙一般幸福。
       “拨尽寒灰”,显然是指刘言史《长门怨》“手持金箸垂红泪,乱拨寒灰不举头”这一类描述。相比之下,似乎“斜倚熏笼”的意象更为深入人心,这一意象的生成,是得力于古代上层社会中衣服、被褥都要熏香的实际习俗。
       熏笼,一般都是用竹片编成,形状大致为敞口的竹笼,《说文》作“篝”,在南北朝时,常常称为“竹火笼”。南朝梁萧正德《咏竹火笼》诗:“桢干屈曲尽,兰麝氛氲销。欲知怀炭日,正是履冰朝。”范静妻沈氏《咏五彩竹火笼》诗:“可怜润霜质,纤剖复毫分。织作回风缕,制为萦绮文。含芳出珠被,耀彩接湘裙。徒嗟今丽饰,岂念昔凌云。”其实已经把熏笼的材质、工艺、形态、用途都讲得相当清楚。把竹子分剖成细细的篾条,编出精美的花纹,制成竹笼。至于用途,有两个:在冬天,把熏笼覆扣在炭火炉上,可以防止炭灰飞扬;至于一般的时节,则是将它覆扣在熏炉上,熏香衣服和被褥。
       有了熏笼,就可以把衣服在熏笼上摊开,接受香气的熏濡。不过,熏衣的过程是很讲究的,并不是把熏笼扣到熏炉上,再摊上衣服就了事。传为宋人洪刍所作的《香谱》中记有“熏香法”,其实是“给衣熏香法”:
       凡熏衣,以沸汤一大瓯置熏笼下,以所熏衣服覆之,令润气通彻,贵香入衣也。然后于汤炉中烧香饼子一枚……置香在上熏之,常令烟得所。熏讫叠衣,隔宿衣之,数日不散。
       熏衣的第一步,是让衣服在热水的蒸濡下,变得微微潮湿,这样更容易沾上香气。对此,《备急千金要方》卷六“七窍病·口病”介绍“熏衣香方”,也强调:
       以微火烧之,以盆水内笼下,以杀火气,不尔,必有焦气也。
       在熏笼下放一盆水,增加湿润度,可以避免衣服染上烟火的焦味。
       《陈氏香谱》“香器品”介绍了一种“香盘”:
       用深中者,以沸汤泻中,令其气蓊郁,然后置炉其上,使香易着物。
       这些资料让我们很清楚地知道了古代熏衣的方式:在特制的香盘中倒上热水,再把一只香炉立在香盘当中,炉中焚香,然后,扣上熏笼,将衣服摊展在熏笼上,慢慢熏烘。法门寺出土的一只唐代涂金银熏炉,就配有一只五足的圆盘。在这只熏炉的底部,明确錾刻有“咸通十年文思院造八寸镶金花香炉一具并盘及朵带环子”等字样,说明了若干信息:此“香炉”是文思院所造;在造香炉的时候,同时造了一只圆盘与之相匹配。由此推理,此圆盘该是“香盘”,可以起到既盛热水,又承载香炉的作用。在这里,我们或许真的看到了唐代皇帝熏衣用香炉的风貌。《陈氏香谱》介绍的具体方式,与洪刍《香谱》略有不同:
       凡欲熏衣,置热汤于笼下,衣覆其上,使之沾润,取去,别以炉香,熏毕……
       事先把一大盆热水放在熏笼下,待衣服微潮后,就把水盆撤去,然后再在熏笼下放熏炉,进入熏香程序。虽然步骤小有差异,但基本道理相同。
       熏衣的时候,炉中也一定要慢火微香,长时间地熏烘,让香气慢慢沾润衣服。华丽的女人衣裙,摊开在熏笼上,其下微火送香,就成了当时闺房中的一景:“藕丝衫子柳花裙,空着沉香慢火熏”(唐元稹《白衣裳》)、“御纱新制石榴裙,沉香慢火熏。”(宋晏几道《诉衷情》)
       古人对于熏衣极其讲究,有专门用以熏衣的香。早在孙思邈《千金方》中,就提供了专门的“熏衣香方”,并且指出:“太燥则难丸,太湿则难烧;湿则香气不发,燥则烟多,烟多则微有焦臭,无复芬芳。是故香复须粗细燥湿合度,蜜与香相称,火又须微,使香与绿烟而共尽。”(《千金翼方》“妇人·熏衣衣香”)可见,要想取得好的效果,第一步从制熏衣香开始就须特别精心。因此,像唐人刘禹锡《魏宫词》中所写:“添炉欲熏衣麝,忆得分时不忍烧。”就不是凭白的想像,熏衣时,确实要使用专门配好的香。此外,熏衣的过程中也需要巧妙掌握焚香的技巧,“常令烟得所”。熏过之后,如诸香谱中指出的,还要把衣服叠起来,放一夜,第二天再穿着,这样,衣服的香气才能保留数日不散。
       美人披着新熏过的、散发奇香的轻纱丽锦之衣,也就成了诗词中喜欢渲染的对象。如和凝的一首《山花子》,通篇都在描写一位艺妓打扮:
       莺锦蝉馥麝脐,轻裾花草晓烟迷。战金红掌坠,翠云低。星靥笑偎霞脸畔,蹙金开衬银泥。春思半和芳草嫩,碧萋萋。
       所谓麝脐,就是麝香。“莺锦蝉馥麝脐”一句,无疑是写,彩锦、薄纱的衣裙,经过浓熏,散发着贵重的香气。“轻裾花草晓烟迷”,猜测是形容衣裾上缬染而成的花草纹,因为缬染法会在纹样的边缘形成洇晕,所以衣上的缬花就像是笼在清晨的雾烟中一般。美人头上,是造型的金钗头在闪颤,红梳沉甸甸的,这些有分量的首饰,压得发髻都低垂了。她的红艳双颊上则贴着金箔的假靥,如星星一般闪烁,好像老是在那里无声地发出微笑;薄纱掩裙布满金线花纹,与长裤上的银泥花纹相掩映,一个人儿周身灿烂成一片。这位艺妓的一身装扮,真是华贵得吓人。词的妙处,是在对衣妆的层层夸饰中,同时带出了一种很年轻、很清新的感觉,所以,词的最后说,这位大约风月生涯未久的年轻女性,她的情感像绿草一样,发生在春天,也像嫩草一样,还很新鲜,没有蒙上时光的尘污。
       同一位作者在一首《宫词》中,做了颇为近似的描绘:
       莺锦蝉罗撒麝脐,狻猊轻喷瑞烟迷。红酥点得香山小,卷上珠帘日未西。
       宫女的锦罗衣裳散着浓香,身旁还有狮子造型的小香炉喷着香烟。她就在这样富贵安适的氛围里,精心制作红酥山。
       不仅女人的衣裙要熏香,贵族、士大夫男性的衣袍也要经过这一道处理。有一个非常动人的例子,是唐人章孝标的《少年行》:
       平明小猎出中军,异国名香满袖熏。画倒悬鹦鹉嘴,花衫对舞凤凰文。手抬白马嘶春雪,臂竦青入暮云。落日胡姬楼上饮,风吹箫管满楼闻。
       再好不过地活画出唐代青年军人的理想形象。一大早出发,随便去打一打猎,人儿一驰出军营,衣袍上熏的异国名香立刻随风四送。就是女人打扮起来,也未必能撵过这位哥儿抢眼,他穿着织有凤凰对舞纹的绫锦袍,鞍边挂着样子花哨新奇的酒壶,跨下白马矫健,臂上还架着猎鹰。天下大概再寻不出比这更春风得意的骄子了。这么招摇惹眼地在野外玩上一天之后,还要趁着落日余晖登上酒楼,在歌舞声中继续尽情挥霍他的幸运。
       在唐诗中,一个青春少年身兼贵公子与年轻军官的双重身份,骑马外出游春,一身衣香随风远播,招人爱羡,成为了一种固定形象,被诗人一再咏叹:
       金紫少年郎,绕街鞍马光。身从左中尉,官属右春坊。戴扬州帽,重熏异国香。垂鞭踏青草,来去杏园芳。(李廓《长安少年行》)
       不消说,这样香喷喷的俏儿郎,在花繁柳嫩的春天郊外,分外地拨撩异性的心:
       弱柳好花尽拆,晴陌,陌上少年郎。满身兰麝扑人香,狂摩狂,狂摩狂。(顾《荷叶杯》)
       虽说有身份的男人与女人一样,一定要穿熏香的衣服,但是,熏衣这样的家务活计,照例还是要由女人负责。比如唐人王建《宫词》所写:
       雨入珠帘满殿凉,避风新出玉盆汤。内人恐要秋衣着,不住熏笼换好香。
       在一个初秋的雨天,恰好赶上皇帝要洗澡。“内人”——宫女、女官,担心皇帝要换穿避寒的秋衣,于是忙着为换季的衣服熏香。为了确保熏衣效果,她们频频地更换熏笼下的香品。
       很感人的是,王建与花蕊夫人的《宫词》作品中,都涉及到了宫女熬夜为皇帝熏衣的辛苦。王建的描写是:
       每夜停灯熨御衣,银熏笼底火霏霏。遥听帐里君王觉,上直钟声始得归。
       看起来,宫中的规矩,是有专门负责的宫女,在头天夜里,把皇帝第二天要穿的衣服熏好、熨平。于是,被派了这项差事的宫女,每天夜里,都要在清灯下,在熏笼内暗暗火光的陪伴下,忙碌着为皇帝准备衣服。按照王建的想像,似乎宫女熏香、熨衣,就在皇帝寝阁的附近——寝殿的外间之类——所以能够隐约察听到皇帝起床的动静。不过,据花蕊夫人的介绍,不,事情不是这样的:
       宫女熏香进御衣,殿门开锁请金匙。朝阳初上黄金屋,禁夜春深昼漏迟。
       显然,宫女熏衣,并不在皇帝的寝殿,所以才要赶在皇帝起身之前,把熏好的御衣送过去。此时,夜色未尽,宫门处处上锁,要按照特别的程序,让管钥匙的宫监来打开紧锁的殿门。忙完这一趟差使,太阳才刚刚升起。不难想像,女孩子入宫之后,如果被分派了这样的活计,那么她的宫中生活会是多么的辛苦和凄清:
       蕙炷香销烛影残,御衣熏尽辄更阑。归来困顿眠红帐,一枕西风梦里寒。(花蕊夫人《宫词》)
       熏、熨御衣,一忙就是一夜,干完这差事之后,回到宫女所住的下处,累得倒头大睡。皇宫里的热闹照例发生在白天,但种种热闹,其实与她没关系。也许,这女孩子从来也没机会看到皇帝本人,皇帝穿着熏香御衣的样子,她根本无从知道。
       在熏衣之外,人们看重的,是用熏笼来熏被。牛峤一首《菩萨蛮》就形容闺房里的情景:“熏炉蒙翠被,绣帐鸳鸯睡。”傍晚,临睡前,在熏笼上熏香被子,是富贵人家卧室里的常景。把被子放到熏笼上熏烤,还有一层用处:在寒冷的天气,让被子变得温暖。对此,白居易有一首《秋雨夜眠》交代得清楚:
       凉冷三秋夜,安闲一老翁。卧迟灯灭后,睡美雨声中。灰宿温瓶火,香添暖被笼。晓晴寒未起,霜叶满阶红。
       在深秋的雨夜,床前有小炉留着温水的宿火,用于熏暖被子的熏笼下添了香,终夜散着轻轻的香气,所以诗人这一夜睡得非常舒服。“香添暖被笼”,明言熏笼有暖被的意义。
       一袭被子经熏笼熏过之后,盖在身上,又舒适又温暖,清爽的气息让人神魂俱适,所谓“惹香暖梦绣衾重”(顾《浣溪沙》),似乎梦都带着温暖的芳香;温庭筠《菩萨蛮》中“暖香惹梦鸳鸯锦”一句,也是同样的意思。更重要的是,香衾可以刺激情欲,给男女之欢增加浪漫、温馨的气氛。于是,就有了温庭筠《更漏子》写道,一位“眉浅淡烟如柳”的女性,会“待郎熏绣衾”——在等待意中人来临的时候,特意把绣被熏香。尹鹗《秋夜月》则写了一个迷情的夜晚:
       黄昏慵别,炷沉烟,熏绣被,翠帷同歇。醉并鸳鸯双枕,暖偎春雪。语丁宁,情委曲,论心正切。夜深、窗透数条斜月。
       一位名妓与她的眷恋者,在白天的娱乐活动结束之后,仍然“懒得”分手,于是焚起名香,熏好绣被,共度缠绵之夜。两个人似乎有说不完的心里话,切切低语,直到深夜。而这样的闺房,在清晨的景象则是:“翡翠屏开绣幄红,谢娥无力晓妆慵,锦帷鸳被宿香浓。”(张泌《浣溪沙》)屏风拉开,帐帘挂起,美人懒懒起身,这时候,帐子里,双人被上,隔宿的香气依然浓烈。
       熏香被衾之举,既然有为男女欢娱助兴的意味,那么,一旦被子熏香之后,却无人来共同分享,就不免显得寥落、凄凉。这,也成了男性文人喜欢发挥的主题,如韦庄《天仙子》:
       蟾彩霜华夜不分,天外鸿声枕上闻。绣衾香冷懒重熏,人寂寂,叶纷纷,才睡依前梦见君。
       一位女性独处闺中,秋夜凄清,月光与寒霜一样泛着冷光,偶尔有高天上南飞的雁阵的鸣声,直传到枕前。被子的香气已淡,盖在身上发冷,她也没心情用熏笼把它重新熏暖。在没有人声,只听得落叶簌簌的夜深时分,好不容易睡去,结果立刻又一次梦见了思念的人。冯延巳《菩萨蛮》“翠被已销香,梦随寒漏长”,表达的意思也正相近。
       被衾已经熏香,却无人来共度春宵,这样一个情境,也被结合进了“长门怨”的经典主题:
       凤帐鸳被徒熏,寂寞花锁千门。竞把黄金买赋,为妾将上明君。(温庭筠《清平乐》)
       《全唐诗》收有一首归名为杜牧的《八六子》,将相同的意境铺陈得更其清冷:“龙烟细飘绣衾,辞恩久归长信。凤帐萧疏,椒殿闲扃。”虽然香烟在悄悄地熏着华被,但这是在冷宫中,因此一派萧条,没什么希望。
       “斜倚熏笼”的意象,推测起来,主要该归功于熏被这一奢侈习俗。为了避免衾被沾染土尘,熏被,只能在床上进行,所以,当时有专门用在床上的熏笼。薛昭蕴一首《醉公子》就有“床上小熏笼”之句,全词为:
       慢绾青丝发,光砑吴绫袜。床上小熏笼,韶州新退红。叵耐无端处,捻得从头污。恼得眼慵开,问人闲事来。
       时间显然是入夜后,词中的女主人公已经卸妆了,随便把一头乌丝挽个懒髻,全身都缩到一床被子下,倚着床上的小熏笼打瞌睡。被子是用新织的韶州绢为面,染成鲜嫩的粉红色或者说淡肉红色,这一床淡红被子笼住了她的全部身形,旁人只能看到她的一头松丝,以及被下露出的穿着砑光白绫袜的纤足。她这么懒懒的,既不肯正式就寝,又没兴致干别的,其实还是因为心情不好,所以,不管谁打扰她,都会惹她发脾气。
       应该说,这首词已经很清楚地交代出,熏被要在床上进行。推测起来,床上放一只小熏笼,本来是在熏香那一床红被,但女主人公像只小猫一样溜到了被子下,拥着熏笼,披着被子,独自闷闷不乐。与她一样,在漫漫长夜,失意的女性们,在遭受失眠的痛苦折磨的时候,躺在枕上无法入睡,或者,根本就害怕不得不独自就寝这样一个事实,往往会选择斜倚着熏笼彻夜孤坐。虽然夜色深了,不免“熏笼香气微”(孟浩然《寒夜》),但熏笼下依稀的残香,以及尚未完全熄灭的炭火,多少还显得有一丝活气,像是一线温柔的安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