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文艺杂谈]包豪斯基础课与当代设计教育
作者:张希承

《文学教育》 2008年 第12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现代设计教育确立于20世纪30年代,包豪斯针对当时社会中由科技进步所造成的美学空白提出的基础课教学理念成为当代设计教育的主流思想。再度回顾包豪斯的教学理念和模式,能够让我们对当今设计教育的发展方向得出更准确的判断。
       一、全艺术作品
       将美术、建筑和装饰艺术相结合的“全艺术作品”产生于19世纪中期,艺术的美感和文明意识随工业发展和新兴的大众消费而丧失的时代。包豪斯学院的创始人——沃尔特·格罗佩斯试图通过将美术与装饰艺术结合,共同为建筑服务来创建一个可识别的形式美学标准。学院设立了研究现代材料和制造工艺的工作室,学院设计的每一件作品都反映出建立在材料、需求和时代感之上的美学标准。如阿恩海姆所述:“对于清晰、明朗、大气的需求在这里得到了满足……每一件作品都暴露出它的构筑方式;没有一枚螺钉是被隐藏在内,没有用一个装饰性的雕刻来掩盖所使用的材料”。包豪斯的最后一任校长——米斯·凡德洛将包豪斯的理念和科学技术完美结合设计了西格莱姆大厦,将全艺术作品的概念带到美国。
       二、基础课的创立和转型
       包豪斯成立之初,其课程的初级目标是重新统一雕塑、绘画、实用美术和手工技艺等学科,目的是要创造广泛的、新型的、审美的全艺术作品。包豪斯教学的基础结构是“工作室”,每间工作室由两位教员来分担教学任务:“工作室师傅”是典型的手工艺人,精通手工技艺、材料和制造工艺;“形式导师”通常是纯艺术家,其任务是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约翰·伊顿最早提出基础课这一概念,他提议在学生提出入学申请时进行一个学期的基础课学习,以便教师更充分地了解申请人的天赋和特征。在基础课上,学生必须先消除已有的成见,这样才能接受新的观念并将自身的创造力发挥到极限。通过师生间的共同探讨,学生以绘画练习的方式来解决各种问题。伊顿将形式、材料、色彩、肌理、类型研究、经典作品分析各个方面纳入基础课的研究范围,其中涵盖了感官、知性、及精神意味的研究,对比论是其教学的基础,通过对两个极端的比较,将设计的问题引入形式、材料、肌理、色彩、节奏之中。伊顿认为艺术教学的根本目标是开发创造的个性。他提倡让学生凭着自己的兴趣在实践中学习,认为“游戏”是发现重要理论和传授知识的秘诀。
       基础课的第二任负责人莫霍里·纳吉将基础课的理念转向大众化和实用主义。纳吉的教学遵循跨学科的、社会性的乌托邦理念,他将艺术的普遍原理,结构与空间的普遍原理视为其研究对象,探寻用基本要素来进行艺术表达的方式。
       约瑟夫·阿尔伯斯是基础课的最后一任负责人。他强调客观实用地使用材料,让学生通过对不同材料的尝试来掌握材料的特性;他重视色彩研究,其色彩课程以色彩心理学、色彩对比的相对性和色彩感知的欺骗性为中心。阿尔伯斯主张只有能够反映时代精神的艺术才是有效的艺术,因而其教学内容不但涉及形式,还涉及文化价值。通过让学生接触摄影、建筑、桥梁工程、广告印刷、抽象艺术等众多领域,开拓学生对于艺术的感知力。阿尔伯斯的基础课教学被全世界的艺术院校广泛借鉴。
       三、基础课在美国的运用及当代设计教育的建构
       格罗佩斯意识到设计教育不仅需要实现全艺术作品,还需要彻底地转换模式。针对美国当时缺乏整体性和系统性的设计教育,格罗佩斯提议建立一所像包豪斯一样的实验性学校,构建改良的艺术、设计和建筑课程。注意到艺术与生活、与大众关系的转变,他提出通过改良的教育,对艺术重新定位。他认为基础课给予学生开发感觉、才智和观念的机会。基础课的最终目标是培养技术高超的人才,用本能来处理生活中的一切事情,并将自己的个性融入到一生的创造中。格罗佩斯主张让学生一开始就接触设计和技术的全部要素,从而对整个学习领域构建一个直观的认识;通过对所有专业方向的学生进行“形式语言”的训练,获取一个通用的基础,使众多的个体能够和谐地共事,并能够用视觉的形式来表达思想。因而,他提出用预科班培训的方式来打通各门类之间的界限,将学生后期的职业培训集中在广泛应用的技能之上。他还设想先建立几个实验班,配备最好的教师,让其自由地设计能够促进学生发展的课程,整理后再到全国范围推广。
       在二十世纪初期的欧洲,有关设计教育的构想众说纷纭,但是否该建立一种标准化的设计教学模式一直是人们争议的焦点。凡德·威尔德认为艺术家的本性是极度的个人主义者,不会服从于一个固定的标准;格罗佩斯坦言自己的目的是要介绍一种能够让人们依据实际情况来处理问题的方法和途径;赫尔曼·穆迪修斯提出以标准化的设计方式来跟上工业技术的步伐;r纳吉努力地将“艺术与生活相结合”;劳威里克斯提出建筑师要追求现代的、个性化的表现形式,还要寻求设计的永恒法则。尽管设计作为“一种形式表现”和“造型”的概念是这一时期设计理论发展的框架概念,但艺术家和理论家在关注形式的同时也意识到艺术的社会功能和道德职责,他们开始关注社会,在提倡“个性化”的同时,“标准化”成为未来设计的主流。
       四、基础课与当代设计教育
       包豪斯的教学理念是现代艺术设计教育的重要基础。从某种意义上说,包豪斯确立了一种终生设计教育的典范,包豪斯的教学模式被运用到各个领域,它指出了设计教育的发展方向。尽管包豪斯成立的初衷是将艺术家、建筑师与手工艺者联合起来,创造一个理想的社会,打造一个现代的环境,但一直以来它都在寻求一种能够涵盖所有领域的通用标准,它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理想主义的设计教育发展方向,这个方向对我们的有形世界和无形世界均有深刻启示。格罗佩斯曾经提到:“在包豪斯,我们与许多艺术家一同努力去找寻一种通用的设计要素,去发展一个设计科学……”。哈佛大学视觉与环境研究部门的亚瑟·洛布对设计科学作出以下定义:
       什么是设计科学?正如音乐的基本原理由和谐、对位法和模式构成……因此,无论是晶体学的、建筑学的、或是舞蹈学的空间结构也有它们的基本原理,这个基本原理由对称、比例、关联、物体间的相互作用、稳定性等要素构成……设计科学在最广泛的意义上包含这个基本原理,它涉及到所有空间结构的要素。这个基本原理早先没有显现是因为晶体学家、建筑学家、数学家、视觉艺术家和舞蹈家的创作标准如此不同,使用的术语如此不同,使他们无法共同交流。
       设计科学的理念反映在现代设计教育中。美国俄勒冈大学艺术教育学院院长麦克菲教授认为艺术是社会变革的反映和修正,她认为设计教育要引导学生多元化地思考问题,用多元化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将形象化与概念化、感性与理性、社会性与自然性、美观与经济都纳入考虑之列。她指出并非人人都能成为精通所有领域的专家,但我们需要拥有足够的知识去建立联系并确定价值,并利用各个领域专家的结果,包括生态学家、艺术家、设计师、建筑师、工程师、社会学家、心理学家、人类学家、艺术评论家和艺术教育家。现代设计教育受包豪斯教学模式的启发,试图通过连续性的、指导性的基础课训练让学生掌握通用的艺术语言,获取多元化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创造出完美的全艺术作品。
       回顾包豪斯基础课的历程,对设计教育的未来发展方向有如下构想:
       1、在课程开始要消除学生的先入之见,这样才能以纯净的眼光审视周围的世界,探索对于形式的反应。
       2、教学研究的重点应放在更为持久和通用的设计原理之上。创作原理比具体的应用更为重要。
       3、设计教育工作需要以团队来完成。不仅需要不同学科的知识体系,还需要艺术家、设计师、理论家、研究员和教师的共同努力。
       4、设计教育要与时俱进。不能以静止不变的固定模式来看待这个学科,应不断更新我们的教学方法以反映时代的需要。
       综上所述,统一设置的、跨学科的基础课模式在中国现代设计教育中仍然具有现实意义。跨学科的基础课教学有助于构建更为全面的知识体系,从整体上提升设计师的素养,增强他们的核心竞争力。应该以设计原理为核心,以全艺术为导向对基础课程进行整合设计,在此基础之上再去进一步追求更为个性化、更为表现主义、更具有地方特色的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