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古典重读]《卫风·氓》折射出的古代礼俗观
作者:李中民

《文学教育》 2008年 第12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卫风·氓》是《诗经》中最著名的弃妇诗。以一个弃妇的口吻,诉说着她的错误爱情,不幸婚姻,她的悔,她的恨和她誓与负心男子一刀两断的决心。
       故事讲述女主人公的爱情历程是这样的:“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两小无猜,青梅竹马,信誓旦旦,私定终身。“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男子自觉瓜熟蒂落,擅作主张,扮商求婚。“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女子婉拒,无媒不成,许下佳期。“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卜神问卦,择吉亲迎。“自我徂尔,三岁食贫”, “三岁为妇,靡食劳矣。宿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苦守清贫,辛勤劳作,换来冷眼相对、拳脚相加。“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女也不爽,士二其行”,年老色衰,移情别恋。
       纵观故事全过程,有两个细节不容忽视:一是自由恋爱私定终身,一是婚后多年无相夫教子。这不该有的偏有,应该有的却无,看似不经意的细节,却隐含着“违礼”,“不孝”之大忌。
       首先,他们违背了古代婚俗之礼。“取妻如之何,匪媒不得”(《诗经<齐风·南山>》)。媒在古代婚姻中的作用非常大,多少青年男女的命运掌握在媒人手里。
       诗中男主人公氓认为:青梅竹马、瓜熟蒂落的爱情,办起来一定顺风顺水,所以带着厚礼“布”,陪着笑脸“嗤嗤”来求娶。他碰了壁,为什么,因为他没有请好媒人,没有按照婚俗的礼节要求一步一步做到位。
       古代婚俗有六礼:
       纳采:古时婚礼之首,属意女方时,延请媒人作媒,送给女家一点小礼,表示求婚的意思,谓之纳采,今称“提亲”。
       问名:男方探问女方姓名及生日时辰,以卜吉兆,谓之问名,今称“合八字”。
       纳吉:问名若属吉兆,遣媒人致赠薄礼,到女家报喜,谓之纳吉,今称“过文定”或“小定”。
       纳征:奉送比较重的聘礼,即“致送币帛”,谓之纳征。这等于订婚。今称“过大礼”。
       请期:由男家请算命先生择日,向女家征求同意,谓之请期,又称“乞日”,今称“择日”。
       亲迎:新郎乘礼车,赴女家迎接新娘,谓之亲迎。今称“迎亲”、“娶亲”。
       “抱布贸丝”中的“布”,是六礼中的不能省减的重要礼节“纳征”的必备物品(“布”是当时最贵重的聘礼之一,中原地区该礼俗一直延续至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正因为前三礼没有到位,所以女子见氓“抱布”,就误以为他是“贸丝”了,根本没想到是来求婚的。
       自由恋爱的俩人,虽然后来是明媒正娶,但已越规在先,世所难容。
       其次,她也触犯了孝道。《孟子·离娄篇》:“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赵岐注:“于礼有不孝者三事:谓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穷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孟子根据古代当时社会背景谈到,不孝有三件事,其中以不传子嗣为最严重的事。赵岐补充:1.若不懂得顺从父母的意思,违背父母的心意,陷害父母于不义,是为一不孝。2.当父母亲年老,为人子,若因家里没钱,无法侍奉父母亲,使其三餐无法温饱、生病无钱看医,或者无功名,不能考秀才进士求得一官半职,为家扬名吐气,是为二不孝。3.孟子以为,为人子,若不娶媳妇,传宗接代,沿袭家火,过年过节,无后代为祖先扫墓、祭拜是为三不孝。其中第三点,又延续到现代,父母亲看到孩子长大,到适婚年纪,或者儿女结婚多年,却没有子嗣,就开始着急,常常会念叨:“孩子不孝。”这也就是为何中国人一向重男轻女的原因。
       女主人公“三岁为妇”(“三”不确指),结婚多年,而无子嗣,被兄弟耻笑,被丈夫遗弃就再所难免了。
       该诗正是以巧妙的细节设计,委婉暗示被弃女子不幸遭遇的真正原因,警示后世男女守礼俗,遵孝道。而今自由恋爱成家常,丁克家庭更时尚。生活在当代的青年男女,飘然洒脱的同时,应珍惜这来之不易的自由和尊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