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硕士论坛]《美狄亚》与《赵氏孤儿》比较阅读
作者:谢 磊

《文学教育》 2008年 第11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古希腊悲剧作家欧里庇得斯创作的《美狄亚》讲述了一个杀子惩夫的悲剧故事。非常巧合的是,元代作家纪君祥的《赵氏孤儿》也讲述了一个复仇的故事,同样是复仇,但复仇的主人公形象、复仇的强度和复仇的结局上却迥然不同,这充分反映出中西方在文化背景和民族审美心理方面的差异。
       一、命运的缺席与龙威的显灵
       “欧里庇得斯的悲剧不同于前人处是,主宰一切的命运的地位在剧中不明显了,而影射现实的内容突出了,”《美狄亚》中没有类似“弑父娶母”的神示命运,一切按照人的意志发展,她为了惩罚背信弃义的丈夫,杀死情敌和情敌的父亲,她完全没有必要杀死自己的孩子,但是她做了,原因是为了不让自己的孩子受到仇敌的报复,但是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即她对伊阿宋讲的: “这样才能够伤你的心”,古希腊一般观念认为,儿女的出生完全与母亲无关,美狄亚只有亲手杀死伊阿宋的子女,才算是完全的报复,所以美狄亚的报复是全面彻底的。
       与命运观念相对的是,中国龙的传人的观念,皇帝就是龙的化身,他们着龙袍、坐龙椅、睡龙床,掌握一切生杀大权,赵盾一家的悲剧表面是因为奸臣当道,实际上如果没有晋灵公的昏庸,屠岸贾是不会得手的,悲剧就不会发生,而赵氏孤儿的复仇也是在皇帝的帮助下得以成功,由此可见,龙威的显灵才是复仇得以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赵氏孤儿》中复仇的强度。
       二、善恶难辨与忠奸分明
       福斯特曾将小说中的人物分为“扁平的”和“圆形的”两种,美狄亚就是例证,她一出场就反复哭喊“哎呀!我遭受了痛苦,哎呀,我遭受了痛苦,直要我放声大哭!”,痛苦、仇恨、暴戾积压在美狄亚的胸中,“复仇女神”的形象展现在观众的面前,此时她是一个扁平人物,但她是鲜活的,不是冷血动物,她也有慈爱的一面,“我决不能够!我得打消我先前的计划,我得把我的孩儿带出去。”美狄亚的心中,情与仇,爱与恨,相互交织,护犊情深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至此,美狄亚的形象是模糊的,我们无法从她杀子的行为来判断孰是孰非,美狄亚的形象也因此才让人震撼。
       《赵氏孤儿》中的人物则是忠奸分明,好人则至善至美,坏人则至阴至邪,比如程婴,他心中只有一个观念,要保住赵家唯一的血脉,好报灭门之仇,他确实做到了,从狱中l临危受命到救出遗孤再到忍痛杀子最终到报仇雪恨,程婴都是至善至美的,中国传统的知恩图报的思想影响了他,当他亲眼看到自己孩子死于剑下时,也只是“心似热油浇,泪珠儿不敢对人抛”。由此可见,与西方注重张扬个性不同,在中央集权统治下的中国人民,忠孝礼义的观念已经深深的扎根于心,人们永远逃不出它的藩篱。
       三、走向毁灭与皆大欢喜
       西方悲剧结局更多地追求一悲到底,悲剧审美追求单色调的崇高,走上了一条与中国古典悲剧全然不同的道路。《美狄亚》中的结局就是灾难性的,美狄亚不仅杀死了情敌和情敌的父亲,最后连自己的亲生儿子也杀害了,她的报复是如此的彻底和绝决,虽然她也犹豫和动摇过,但最终,被逼到绝望境地的女人终于使出了最狠毒的方法报复了她的前夫,落得个“白茫茫大地一片真干净”,报复虽然成功了,但是留给她的将会是无尽的痛苦与折磨,她将会在深深的自责中渡过自己的余生,活着比死去更难受,“杀子惩夫”的行为无异于将自己推向毁灭的境地。
       《赵氏孤儿》的结局是皆大欢喜,奸臣被杀,冤屈昭雪,“我们知道,中华民族素以善良,正直著称于世,‘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是广大人民伦理观的一种概括,一种真实的理想愿望,在团圆结局中它常常表现出历史必然趋势——光明正义终将战胜邪恶黑暗。”
       悲剧要着力表现真善美与假恶丑之间的矛盾冲突,并且在冲突的过程中,正面人物或遭遇不幸苦难或牺牲作为结局,才可能激起悲剧美感。虽然中国的悲剧以皆大欢喜作为结局,但并不代表它不具悲剧本质,相反,这种团圆结局是带有民族特色的,是符合中国人的民族审美心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