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硕士论坛]评叶开的《莫言评传》
作者:梅 隽

《文学教育》 2008年 第10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叶开先生著的《莫言评传》(河南文艺出版社2008年版)是一本在写作上富有个性,并且在视角和观点上颇有创见的传记文学作品。有过传记创作经历的人大都会有这样的感受:为同时代的名人作传无异于一次冒险。因为同处一个时代,传主与作者实在“太近”了,这种“近”不免造成写作上或多或少的压力和犹豫,因此可能难以传达出传主的全貌。惟其如此,为当代作家作传自然就是一件很不轻松的事情。不仅需要传记作者具有深厚的理论素养、睿智的眼光、深刻的分析,更需要一份“不虚美,不隐恶”的传记操守。而叶开先生所著《莫言评传》便是这样一本难得的当代作家评传。叶开先生是文学博士,主修中国现当代文学,并且自己也已经有多部长篇小说出版。他不仅具有深厚的文学理论功底,而且也在文学创作实践上取得了丰硕成果。作者既然具有这种理论和创作“比翼齐飞”的文学素养,也就在大前提上保证了这本《莫言评传》的高质量。
       莫言在中国当代文坛上的地位和影响力自不必说,作为新时期以来在创作上屡有创新和突破的“天才型”作家,他自然而然地成为当下评论界追捧的热点和关注的焦点。关于莫言的学术论文已经难以胜数,全面研究莫言创作的专著也有张志忠的《莫言论》,杨守森、贺立华的《怪才莫言》,和一本也可看作是莫言精神“自叙传”的《莫言王尧对话录》,这些专著在不同方面对莫言和他的作品进行了有价值的解读。那么与这些作品相比,叶开的《莫言评传》又有何特点,这些特点又具体表现在哪些地方呢?我认为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独特的传记叙述策略
       叶开在本书《前言》里说“我虚构了一个莫言”。用“虚构”一词自然暗透出他在叙述莫言上运用了非常规的传记创作手法。在叶开看来,“在新时期以来的代表性作家里,莫言即便不是最有天才的作家,也是最有创造力的作家,最富写作韧性的作家。”(《前言》第2页)所以在《莫言评传》里,叶开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对这“创造力”产生的前因后果和这“韧性”背后来龙去脉的追寻和探索上。在丛书主编谢有顺先生写的《序》里也谈到:“所谓评传,简单的说,就是要求对作家的‘传’与对作品的‘评’并重,把作家的人生和作品当作一个整体来省察和观照,做到‘传’的亲切、真实、全面、丰瞻,‘评’的客观、公正、系统、权威;‘传’与‘评’相互对照,相互理解,从而达成和一种文学、一种人格进行深度对话的可能。”评传的这个特点使它具有了“从一种人生机遇里来体察一种文学的生成。”如此看来,评传作者不应该只充当一个忠实的“书记员”角色,同时还要担当“解说员”的职责。在《莫言评传》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在这方面的努力。
       为一个作家写传就是“进入”一个作家的过程。因此“进入通道”的选择往往很重要,因为读者要通过这个“进入通道”所呈现出来的景象了解传主。所以如何找到一条好的“通道”就成为一部传记优秀与否和表现传记作者功力的很好说明。作者叶开采用了一种可以称为“互现”的方式“进入”了莫言。在介绍莫言的成长经历时,作者一方面用客观的资料进行叙述,同时又在莫言的作品里找出与这些成长经历相同或相似的情节进行比照,这样一来就可以很直观的看到传主的生活和精神是如何投射在其作品中的,那些作品又是怎样隐藏着一个真实的传主。就如同作者引自托马斯·沃尔夫的那段话:“一切严肃的作品说到底必然都是自传性质的,而且一个人如果想要创造出任何一件具有真实价值的东西,他便必须使用他自己生活中的素材和经历。”(《评传》第222页)这也证明作家有种无法克服的写作本能需要,会不自觉的将自己放在作品里。所以说用“作品”说话和作证的这种“互现”是一条很好的进入路径。叶开用这种方式讲述传主莫言,便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由传主生平、作品和创作经验所形成的三位一体的全面、丰富而复杂的莫言形象。对于表现传主而言,这样的叙述不仅是全方位立体式的,同时在探寻传主的内心世界和精神成长上有着极大的直接帮助。例如叶开在对莫言的早年生活进行描写时抓住了莫言小说中“孤独”和“饥饿”两个主题,然后结合莫言的童年经历和那个时代的总体背景开始一步步地呈现莫言。这就将小说主题带入莫言的真实生活,不仅让读者看到了一个时期的传主,而且明白了作品主题的来由。在描叙那个缺衣少食的饥饿年代里人们的生活状况时,作者又从莫言的回忆性散文《忘不了吃》中所描写的对食物的追求,既而联系到莫言的小说《透明的红萝卜》里黑孩的意义。如此这般不仅为读者展示了那个时代中莫言的生活本相,而且也从侧面解释了莫言童年生活的那个时代对其本人有着怎样的心理影响和精神记忆,这种童年记忆又是如何体现在作家的作品中的。正如英国“新传记”体的代表人物斯特雷奇说过的一句名言:“未经解释的事实正如埋藏着的黄金一样毫无用处。”(斯特雷奇《罗马的新历史》)事实上一部传记的主要任务就是解释传主,这种建立在传主生平诸多经历上的“解释”应该是一位部优秀传记作品的构成要素。作者叶开用这种方式对与传主有关的事实加以解释也使得文中“评”的部分更具合理性,从而也就更有说服力了。
       在叙述策略上,叶开还看到了另一种“成长变化”。人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一个人的社会关系又是一种动态的演变过程,在这个过程里人的身份和社会角色自然也是多样的。叶开就眼光独到地专门将此身份的改变作为莫言人生经历演变的“前缀”来更加直观的表现莫言的成长以及不同身份下莫言的精神状况。他有意识地突出这些身份,并用来修饰莫言的人生。从社员莫言到民工莫言,从民工莫言到士兵莫言,从士兵莫言到干事莫言,在这一系列的身份变化中读者可以清楚地读出作家莫言的“诞生史”,读懂了不同的人生角色和机遇给予了莫言丰富的精神财富,以及这笔财富在其作品中又是如何产生影响和发挥作用的。叶开也通过这样的叙述真正的做到了“从一种人生机遇里来体察一种文学的生成。”(《序》第5页)
       另外,叶开还非常注重对传主的某些生活细节进行着力的描摹。这种着力的方式对于莫言形象的呈现有着重要作用。因为传记里的传主总是生活在一种复杂的内外部矛盾之中,只有做到揭示矛盾,通过一些细节化的故事和生活场面才能使传主的性格和形成这种性格的原因表现出来,让传主的形象真实丰满。在《莫言评传》里,作者将传主生活细节的描写,传主的作品与创作经验的研究相互结合,为探索传主莫言的创作历程提供了一个新颖而深刻的视角。例如作者从莫言四岁时打碎一个热水瓶的经历,看出了传主内心曾有的恐惧感,又从莫言童年时掉进粪坑一事以及莫言自己对此事的描写,发现了莫言在人生不同的时期心态上的微妙变化。正如作者所言“掉进茅坑里是很多乡村孩童的共同记忆。”区别是作者敏锐地发现了这个记忆对传主的影响,既而又用莫言的文字证明了这种影响的客观存在。事实上,往往人生中的“细节”是可以放大到理解传主的精神变化和他的其他作品里的。对此叶开也说道:“一个人的青少年和童年时代,如果不加以细节化的记述,不进行严肃认真的发掘,就很有可能成为一种粗线条的传奇——而传奇往往是不可靠的。”(《评传》第95页)这种感想或许也是作者叶开根据自己的创作经历而触发的吧。
       作者就用这些叙述方式在莫言的人生里进进出出,像个导游一般带领着读者“观赏并了解”着一个作家的人生历程、创作历程和心路历程。这种建立在对大量资料进行必要而细致的整理、比对和筛选工作上的叙述,能够深入到传主的深层精神层面。所以说叶开在这里用的叙述策略既达到了以评带传的目的,又完成了对传主形象和性格的深入浅出、匠心独具的刻画。
       
       二、严谨求实的考证精神
       传记的生命在于真实。一部传记的作者应该在选用资料时有一种职业的严谨求实作风,一来是对传主负责,二来也是避免读者的误读和以讹传讹。在《莫言评传》里,从作者叶开的种种努力可以看出他在写作时的严谨求实。在目前几本权威的当代文学史著作里,介绍莫言的出生年份都是1956年。但是叶开告诉读者莫言真实的出生时期并非现在常用的1956年3月25日,而是1955年2月17日。这种差异自然不是一种记忆模糊产生的结果,叶开便通过事实告诉了读者这种差异背后的真相,并且对于其所隐藏的历史秘密又生发出了理解莫言的一个新视角。作为传记作者理应坚守“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精神,往往真实的力量更能打动人心。用平常眼光看来,莫言为了提干而修改自己的真实年龄,是件不很光彩的事情。可是当读者在作者叶开的笔下看到“一个曾经背着八十多斤石头,走几十里路”的莫言时,在这些真实的行为里,便看到了一个为改变自己命运而努力的莫言,感受到了一种人与命运抗争时的韧性。这一切实录都是完成莫言形象不可或缺的重要材料。
       从严谨方面来看,叶开做得更是有点“不厌其烦”。例如分析莫言最具代表性的作品《红高粱》时,叶开更是严谨而认真地从故事真实的历史背景考察起,分别从莫言自己、莫言的朋友和莫言的大哥三处来说明这个历史背景的真实面貌。历史永远不能重返,可是这样的考察就会更加接近历史的本源。叶开在这里也间接证明了一部优秀文学作品背后总有着真实而复杂的生活源泉。紧接着在书中第五章《不死的父亲》一节,作者又开始用大篇幅对莫言写作《红高粱》时是否受到马尔克斯《百年孤独》的影响展开细致而缜密的论述。莫言自己在这个问题上一直持否定的态度。而叶开却通过考证《百年孤独》的中译本出版时间和莫言《红高粱》的创作出版时间,两个文本的叙事风格以及莫言自己的某些谈话录得出了一个与莫言不同的结论——“莫言于1985年春天甚至是提前到1984年下半年读到了《百年孤独》,1985年秋天开始写《红高粱》。”并且强调“莫言如果想绕开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悄悄地溜走,否认这部长篇小说和《红高粱》之间有关系,那么他应该寻找到更加有说服力的证据来才行。”这样的严谨考证既是对传主真实创作历程的必要注释,又证明了在当代中国文学历程里一个新时代的文学风气是作家们不可能回避的文学史事实。
       在这种写作态度下,对莫言的形象介绍反而起到了一种很好的效果。不仅加深了读者对传主的理解,而且彰显了传记作者自身对中国当代文学发展所具有的理论素养和知识储备,使这部评传也更有学术分量。
       三、多维视角下的传主观察
       法国哲学家丹纳在他的代表作《艺术哲学》中提出了种族、环境、时代三要素对艺术的影响作用。其实对于一个人来说,这种影响更加深刻和直接。在《莫言评传》里,叶开在关注传主个人的成长经历之外,将视角放到了传主的家族、传主所处的时代、甚至传主生活的地域上。在这种多维的视角下,一些看似与传主的成长没有紧密联系的事物浮出了水面,使读者知道了它们是如何成为影响传主成长的潜在原因,传主又受到了它们怎样的影响。
       从对莫言家族的描述中,作者叶开看到了其家族遗风在莫言人格形成中的重要作用,告诉了读者现实中莫言的“我爷爷”不仅真实存在,而且对他的影响是巨大的。从对莫言所置身的新中国实施文字改革的这一时代事件的议论里,作者看到了由此带来的传统文化的割裂对莫言世界观潜在的影响。再到对高密东北乡这片土地的“三不管”特征和村里那座教堂的交代,引出了由这片土地所造就的人们性格中的狂野和虔诚。可以说,叶开从这些独立于传主之外的事物上找到了一条传主精神性格发展过程中剪不断的“脐带”,莫言也就是通过这根“脐带”获取着支撑他的文学世界的巨大能量。
       这种多维视角的观察加深了评传本身的厚重,每个视角所构成的不同层次叠加在同一个人身上又凸显了一种政治社会和历史文化背景下的宏大主题,这不但拓展了这部评传的思想内涵,而且对传主的刻画也更加入木三分。当然,这部评传也并非完美无缺。例如在交代一些时代背景时略显繁冗,特别是在讲述一些完全脱离传主之外的历史故事时有些拖沓,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传记内容联接上的松弛和不连贯。不过总的看来,为一个处在“进行时”的人物对象作传,同时又在无法把握其真正完整的人生内容的情况下,作者叶开用自己的文字和讲述已经抓住了传主莫言的“精、气、神”,他让读者看到的是一个“人”为了改变人生所做的努力,然后才是一个“作家”莫言的诞生。一本《莫言评传》当然没有囊括全部的莫言,在听到莫言说他自己还写有几百首诗时,叶开在文后注释写到:“那么本书写到的就是三分之一个莫言,其他三分之一是他的家庭和爱情,还有三分之一大概就是诗人莫言。”(《评传》第326页)这是不能避免的遗憾,因为“他的精彩故事,还在继续”。叶开已经如自己所言“虚构”了一个莫言,一个“有故事”的莫言。传记终究不是历史文本,虚构也未必是件坏事。无论是作者的有意为之,还是因为有时强做“无米之炊”的写作需要,“虚构”让传主少了几分刻板,多了几分生动;少了几分脸谱化,多了几分个性化。同时,一本评传如果没有一定主观上“虚构”的参与,也就不能称之为“评”传了。
       爱默生说过:“确切的说,没有历史,只有传记。”在很大程度上,历史就是各种传记的总和。换言之,一部传记也可看作是对历史的有益补充。中国当代文学作为一个尚在成长中的学科,要想真正把握其中的过程,对作家进行个案的具体研究就更有必要了。所以说建立在个案研究精神上的《莫言评传》也对方兴未艾的中国当代文学史提供了一个可供参考和借鉴的个案研究资料和研究策略。某种程度上,这部评传甚至也有着“给史家做材料,给文学开生路”的间接作用。所以,应该对《莫言评传》的作者所做的努力给予充分的肯定,因为他“虚构”的莫言是如此精彩!
       梅隽,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2007级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