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探索争鸣]探析研究性学习中的新型师生关系
作者:李荣国 秦 利

《文学教育》 2008年 第10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研究性学习主要是指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对某一专题进行讨论总结来提升其自身的语文素养。这一过程较之传统的“灌输式”教学过程有了全方位的转变,而作为“主导”的教师也要及时更新自己的观念,迎接新的学习方式所带来的挑战,作为“主体”的学生也要调整传统教学中所形成的惰性思维,快速适应新环境下的“主人翁”地位。具体到语文学科,需要注意的有以下几点:
       其一,在语文研究性学习中,教师和学生都是管理者。教师主要是宏观管理,负责指导学生的选题和分组工作,关键是要选拔一些语文素质较高、人缘较好的同学具体负责各小组的学习工作,另外,教师还要随时处理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疑问或小组成员之间的矛盾纠纷,使各小组讨论不偏离主旨,同时,还要适时引导学生深化认识。学生主要是微观管理,这一角色通常是由个别学生来承担的,其他同学对其工作进行监督,间接地促进着管理职能的实施。教师与学生的这两种角色并不是独立的,任何一方的失调和脱节都将会直接导致学习方向的偏离和学习过程的受阻。所以,师生之间平时要加强交流,相互了解,从而达到配合默契的程度。
       其二,在语文研究性学习中,教师和学生都是学习者。众所周知,语文是个开放性的学科,古今中外知识间相互融合交错。以往,在教师的威严阴影下,学生思想之门被紧锁,教师的知识因没有推动力而很少获得补充。如今,在研究性学习中,这一状况将会发生根本性改变,学生的质疑意识开始觉醒,并且,教学者为学生营造了一种自由发言的宽松环境,做到了“目中有人”。可是,这种改变所带来的问题是,教师明显感受到了自身知识的贫乏,尤其对于现代化的新事物所知甚少,从而在学生的提问中出现了“失语”现象。一旦教师多年费力构造的“知识权威形象”受到消解,师生之间的关系就会变得紧张甚至失控。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注意自身知识面的拓展,对于所熟悉的知识进行深化,要不断的由“教学者”向“学习者”转变,只有这样,研究性学习才能顺利开展并获得成功。
       其三,在语文研究性学习中师生课外关系的构建。师生关系有两个存在环境,一是课堂教学中,二是课外活动中。在传统观念里,我们所说的师生关系通常仅指课堂教学中的关系,走出课堂,老师和学生之间就几乎没有了学习上的交流,一直以来,老师所在的办公室成了学生的“禁地”。现在,新环境下的教学改革要求这一状况必须发生改变,尤其是对研究性学习来说,研究课题的解决不一定是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就可以完成的,并且,研究性学习的实施不能流于形式,它须让学生从内心接受这一学习方式,小组成员之间要充分利用课外时间对选定的主题继续进行讨论探究,以期问题得到真正解决。语文作为基础教育阶段的一门主要课程,语文老师通常承担着班主任的工作,这也为师生之间课外关系的构建创造了条件。在课外时间里,教师要走出办公室,时刻关注着各个小组专题研究工作的进程,并且营造一种宽松的学习环境,在专题总结方面或专题论文的写作方面,老师要做到亲自辅导。对于学生来说,在与同学积极讨论的同时,还要学会与老师进行交流,在教师走出办公室的同时,学生也要走出教室,走进办公室。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主动学习者,不再是顺从受动者,语文教学的开放式和人文性才能够真正得到落实。
       所以说,师生关系需要的是不断规范,而不是用各种定义来僵化,针对不同的学习(教学)方式应灵活把握,增强其适应性。目前,语文研究性学习还是一个在实践中没有得到充分运用的学习方式,对于在此体系中师生关系的重释和构建是一个尚需不断讨论验证的过程,并且,随着师生关系的重新确立势必会更好的推进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发展。
       李荣国,秦利,教师,现居山东枣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