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古典重读]再读杜牧的《赤壁》
作者:杨 富

《文学教育》 2008年 第10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古人作诗赋词题咏赤壁,亦多歌颂指挥疆场,取得战争胜利的周瑜,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李白的《赤壁歌送别》“二龙争战决雌雄,赤壁楼船扫地空。烈火涨天照云海,周瑜于此破曹公”。杜牧的《赤壁》一诗是否也在赞美歌颂周瑜呢?有人认为诗人用“铜雀春深锁二乔”、“东风不与周郎便”,写出了曹操胜利后的骄姿和东吴失败后的屈辱,以曹操作为反衬,突出周郎的雄姿英发。这种理解符合杜牧诗作的本意吗?如果我们加以分析,便知谬也。
       一、杜牧对曹操之态度
       仔细研究杜牧的诗文可以看出,杜牧是尊崇曹操的,在感情上是喜爱曹操的。
       杜牧一生最得意的著作是为《孙子兵法》作注。他自撰的墓志铭,对所有诗词文赋均未置一言,唯一提到的著作就是《注孙子》。杜牧《注孙子》,是在曹操编注《孙子》的基础上作的。杜在此书序言中,欣赏曹操,认为曹注孙子是“上穷天时,下极人事,无以加也”。极力推崇曹操:“武所著书,凡数十万言,曹魏武帝削其繁剩,笔其精切,凡十三篇,成为一编。曹自为序,因注解之,曰‘吾读兵书战策多矣,孙武深矣。’然其所为注解,十不释一。此者,盖非曹不能注解也。余寻《魏志》,见曹自作兵书十余万言,诸将征伐,皆以新书从事,从令者克捷,违教者负败。意曹自于新书中驰骤其说,自成一家事业,不欲随孙武后尽解其书,不然者,曹岂不能耶!今新书已忘,不可复知。余因取孙武书备其注,曹之所注尽存之,分为上中下三卷。”可见在研究《孙子兵法》上面,杜牧是继曹操之路走下去的。杜牧与曹操志同道合,他站在曹操的角度看赤壁之战,对曹操的失败感到惋惜。
       杜牧有一篇《题荀文若传后》,评论曹操杀荀文若之事。据《三国志·魏书》记载:荀文若为曹操主要幕僚,早年追随曹操,曾建议曹操“奉主上以从民望”,“秉至公以服豪杰”,“挟弘义以致英俊”,成就了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胜局。此后,曹操征袁绍、伐刘表,荀在关键时刻都有过极重要的建议,曹操对他极为倚重,封侯,做尚书令,结为儿女亲家。但后来荀不同意曹操晋爵魏国公,“太祖(曹操)由是心不能平”,“荀以忧薨”,也有传说荀是被迫自杀,后人因此多批评曹操。杜牧极力为曹操辩护,说荀文若为曹操划策谋天下时,就已经明确地将曹操的事业比为汉高祖开国,汉光武中兴。而今事就功毕,又不同意曹操晋爵,实难自圆其说。特别是针对六百年来人们对曹操的种种非议,杜牧痛加批驳。如对把曹操和司马懿相提并论,杜牧认为“东汉崩裂纷披,都迁主播,天下大乱,曹起兵东部,提献帝于徒步困饿之中,南征北伐,仅三十年,始定三分之业;司马懿安完之代,窃发肘下,偷夺权柄,残虐狡谲,岂可与曹比哉!”如对曹操杀人多而不讲文德揖让,杜牧义正词严地认为,“若使曹不杀伏后,不诛孔融,不囚杨彪,从容于揖让之间,虽惭于三代,天下非曹而谁可得之者?纣杀比干,武王断首烧尸而灭其国。桓灵四十年间,杀千百比干,毒流其社稷,可以血食乎?可以坛禅父天拜郊乎?”杜牧还进一步发论:“假使当时无曹,献帝复能正其国乎?假使曹不挟献帝以令,天下英雄能与曹争乎?若使无曹,复何人为苍生请命乎?”杜牧对曹操的敬佩与偏爱溢于言表。
       杜牧的《肃霜阪》:“荆州一万里,不如蒯异度。仰首望飞鸣,伊人何异地。”是说曹操占领荆州后,得刘表大将蒯越(字异度),越“深中足知,魁杰有雄姿……佐刘表平定境内,表得以强大”。曹操收得蒯越后,写信给荀文若:“不喜得荆州,喜得蒯异度。”曹操封蒯越为侯,任为光禄勋。后蒯越临终上书曹操托以后事,曹操回信“死者反生,生者不愧。孤少所举,行之多矣。魂而有灵,亦将闻孤此言也”。杜牧的诗表现了他对曹操的求贤若渴非常向往,对蒯越受器重的遭遇也非常羡慕;深深叹息自己为什么就遇不到曹操那样的明主,而只能是另外的遭遇。
       从杜牧的诗作中可以看出,无论别人怎么看待曹操,杜牧总是站在曹操一边的,对曹操无任何贬损之处。
       二、对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惋惜
       曹操南征刘表,刘琮投降之后,当时的形势对曹操是极为有利的。但是曹操骄傲轻敌,没有先集中力量剿灭刘备,而是企图一下子消灭刘备和孙权,结果丧失有利战机,促成吴蜀联盟抗曹。即使如此,曹操仍然占有优势。由于曹军感染时疫等原因,曹操仓促决定撤兵。正在此时,周瑜利用偶发的东风乘胜进攻,曹操疏于防范,大战失利,与到手的胜机失之交臂。实事求是地说,曹操是完全有可能避免赤壁失败的。如果曹操当日取得胜利,意味着没有后来的三分局面。由于上天不给曹操机会,未能“铜雀春深锁二乔”,杜牧当然为之遗憾。
       “东风不与周郎便”,应是揶揄周瑜侥幸取胜,为曹操的失败感到惋惜。
       三、借咏史而抒怀
       杜牧有经邦济世之才,通晓政治军事,对当时中央藩镇、汉族与吐蕃的斗争形势,有相当清楚的了解,并曾经向朝廷提出过一些有益的建议,但自己的建议未曾得到朝廷的采纳,自己的军事才能无法得到施展。
       杜牧把周瑜在赤壁战役中的巨大胜利,完全归之于偶然的东风,这是很难想象的。他之所以这样地写,恐怕用意还在于自负知兵,借史事以吐其胸中抑郁不平之气。其中也暗含有阮籍登广武战场时所发出的“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那种慨叹在内。
       有诗评家说,“牧之于题咏,好异于人”,《赤壁》一诗便是一证。故而,我们认为杜牧之《赤壁》借史抒怀,除了对曹操失败感到惋惜外,主要是对自己的军事才能无处施展而感到不平。我想,这才符合杜牧诗作本意。
       参考文献:
       1、萧涤非、程千帆、周汝昌、周振甫等撰写,《唐诗鉴赏辞典》 山海辞书出版社 上海,1987年2月。
       2、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1988年2月。
       杨富,四川绵阳职业技术学院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