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文本读法]运用心理学知识培养散文阅读能力
作者:尹功仁

《文学教育》 2008年 第10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到:“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化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这表明我们去探索在散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一条可行之路。
       我认为,走引导学生探索阅读教学规律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相结合之路,无疑能把心理学学科的知识渗透进我们语文学科的领域。在具体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可突出学生多种思维能力的训练,着力让思维的灵活性和独特性优化阅读教学。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最终达到的最高境界是“教是为了不教”的阅读教学境界;在这样的过程中,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将被突出,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将被明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将得到尊重。
       下面我就结合课堂实例来着重淡淡在散文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聚合思维能力的培养
       阅读教学,尤其是散文阅读教学,最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学会读懂文章,这需要学生对文本进行整体的感知。对于这一难题的解决,学生往往显得力不从心,也正是对文章整体的感知,最能看出学生阅读水平的高低。阅读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领悟作者写了什么以及怎样写(包括构思、技法等)。在散文阅读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聚合思维能力,无疑对学生阅读效率的提高大有裨益。
       心理学认为,聚合思维能力是指人们根据已知的信息,利用熟悉的规则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就是从给予的信息中产生逻辑的结论的能力。有意识地应用这种有方向、有范围、有条理的思维能力于我们的散文阅读实践中,我们的教学就极有可能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以朱自清《背影》的阅读教学为例。
       教师先让学生听课文范读,体会其舒缓、稍显低沉的语调,意在体会作者在文中的感情基调。然后模仿范读的语调轻声读课文,意在调动学生的聚合思维,马上从听、读中提取到这样的信息,即“背影”反复出现,怀念之情强烈地表露出来。
       接着,带着这样的问题读文本:“背影”一词出现了几次?各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出现的?有何作用?从而形成全文脉络。
       让学生体会,第一次即开头“我最不能忘怀的是他的背影”,是在父子感情长河中的记忆积淀,“距离产生美”,表达对父亲的思念之情,又提示全文内容的核心,使读者产生悬念。第二次,作者娓娓道来,叙述了事情的经过,在带有自责、自嘲的低沉而风趣的情调中引出“望父买橘”,并作重点刻画。第三次是“父子分手”,惜别而依恋、惆怅是人之常情,自然要提到父亲的背影。第四次,在父亲来信中读到“大去之期”,父亲身体和心境都到了日薄西山的地步,在作者“晶莹的泪光”中闪现父亲的背影里,作者悲悯、辛酸、愧疚之情溢于言表。这是父亲背影在作者脑海中永恒的定格。
       从中,学生自然能感受到父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疼爱和儿子对父爱的感念这一主旨。
       然后,引导学生研读课文,重点解决作者是怎样着力描写背影的,为什么写得这样详细。
       学生能体会到,一方面描写父亲的背影,写父亲的外貌、衣着、动作细节,形成“特写”;一方面用自己的感情烘托这个背影。这个买橘的背影是全文的重中之重,最能体现父亲的爱,故作重点描写。
       接着再读课文,以加深、强化对作者表达的感情的体会。
       最后进行能力提升:一是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从小处着手(如母亲的手,父亲的眼神等)感受父母长辈亲情;二是借鉴本文突出背影的写法,进行写作练习。
       当然这里仅是举个例子,在具体的散文阅读教学中我们应该如何培养才能让其发挥优势呢?我认为我们可以在阅读教学实践中,从培养我们“寻找”的习惯入手:
       1、寻找情感色彩鲜明的语句;2、寻找内涵深刻的语句;3、寻找前后似乎矛盾的地方;4、寻找自己感受不同寻常的地方。
       当然并非所有散文阅读教学中都适合聚合思维的应用,在具体的实践中,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也不容忽视。
       二、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
       《语文课程标准》认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该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在阅读教学中受到重视并得到应用,就会充分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也会紧跟着时代的步伐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这样既能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又能提高他们的阅读质量。
       在心理学中,发散思维是指人们根据当前问题给定的信息和记忆系统中存储的信息,沿着不同的方向和角度思考,从多方面寻找多样性答案的一种思维活动能力。在现实生活中,每个学生的人生经历总是与众不同的,他的价值和作用也会从不同的方面显现出来,因而个性化的阅读教学,更有利于学生的价值和作用的显现。当他们积极调动起自己的发散思维能力时,他们独特的理解和感悟是丰富多彩的,也是具有实际意义的。
       如学习散文《童区寄传》后,当大家都为区寄的奇智和奇勇所折服时,很多教师认为自己的教学已获成功,笔者则不以为然。课后笔者提出各组学生联系生活现实对假如我遭到了类似的绑架该怎么办展开多向思考、讨论并每组上交一篇可行性方案稿。事后,学生们独特的阅读体验真令人惊讶,其中颇有见地有的:
       假如身边有手机或电话等现代化工具可利用时,应先设法报警,寻找大人们的援助,毕竟孩子的力量是有限的。
       当发现有机可乘时实施正当防卫,拿过身边有效的器具对抗罪犯,尽力让自己不受伤害。
       开动脑筋,试用各种方法麻痹罪犯,制造有利时机让自己逃脱。
       ……
       在这些方案中,学生们主动把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融合起来,与时共进,主动地让发散思维真正渗透我们的生活,也渗透到我们的学习中。这样的阅读教学,笔者觉得才真正有利于学生的成长。因而后来笔者特地增加了一堂讨论课,让这些有价值的方案摆在学生们面前,让他们自己发现自己的精彩,自己欣赏自己的精彩,并鼓励他们继续运用发散性思维,这样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得到了极大的鼓舞。
       如《愚公移山》,在读懂课文,把握寓意后,教师可让学生畅谈自己的看法:如今天的眼光如何看待。学生能各抒己见,有的肯定愚公的精神,有的否定愚公的做法,在否定愚公的做法中,有的提出可以搬家,有的提出可以运用现代机械挖隧洞等,不一而足。
       那么,在具体的散文阅读教学中,又如何使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得到培养呢?我认为如下几种方法切实可行:
       1、尽可能地寻找阅读兴奋点,和作者达成意识互动,即情感交融,这样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
       2、多把平等、自由、开放、民主、协调的意识引入课堂,让阅读富有丰富的色彩,时时激发学生的新意和遐想。
       3、重视对学生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的评价,鼓励其主动参与,让学生从赏识中发现、激励自己,挖掘自己。
       三、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
       在心理学中,创造思维能力是指人们高效地、综合地应用各种思维形式的方法进行独特的、新颖的、批判的、灵活的认识活动,从而获得新的认识、新的发现,产生新的认识成果的思维能力。江泽民曾说过:“创新是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不竭的动力。”对阅读教学而言,我们的学生亦需要有创新精神,即培养创新思维能力。《语文标准》把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能力的目标,摆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在交流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做出自己的判断。”“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关于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我想可从两方面入手。
       首先得创设一种自由思考的课堂氛围。这是培养学生创造精神的必备条件,只有努力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相信学生、研究学生、尊重每一位学生,才能为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奠定必要的思想基础。
       其次,开展创造性的教学活动是培养创造精神的基本途径。阅读作为一种复杂的心智活动,其最主要的心理因素是思维,而阻碍培养创造精神的因素有畏惧、过分的自谦、懒惰等。在阅读教学中,我一般采用“以导促思”来进行想像思维训练;“以议促思”来培养思维的独立性等良好的思维品质;“以写促思”来实现教学的最终目标;总之,教师应善于捕捉教学活动过程中的训练契机,自觉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如对《孔乙己》、《皇帝的新装》进行续写,对《我的叔叔于勒》、《范进中举》进行改写;对叙事性古诗改写成记叙文,对写景为主的古诗进行意境描写等等。
       古人说得好:“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该在《语文课程标准》的新理念指引下,把心理学原理运用于阅读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又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让我们的下一代成为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视野的一代!
       尹功仁,教师,现居浙江嵊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