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文章写法]说明文的结构形式例析
作者:彭丽琴 彭有明

《文学教育》 2008年 第10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很多人认为,要写一篇好的说明文,是一件很困难的事,要想把一个事物或事件写好,总感到无从下手。很多人还认为,阅读说明文时,经常感到很难完全理解,总是一知半解。为此很多人都很讨厌写说明文,也讨厌阅读说明文。经过调查研究,笔者认为,说明文的结构其实是有一定的模式的,读者可以根据这些模式去处理说明文。
       说明文是客观地说明事物的文体。叶圣陶认为:说明文大体也有一定的方式,开头往往把要说明的事物下个定义注释,接着把注释和定义里的语义和内容阐释明白,然后来一个结尾,这就是一篇有条理的说明文。[1]根据叶圣陶的话,我们可知,说明文一般是总分总的结构模式:
       一、引出说明对象,让读者对所要说明的事物有大致的了解,从而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二、阐述说明对象,这是文章的主体部分,运用各种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重点说明事物的特征,从而使读者对说明对象有深入的理解。
       三、最后对说明对象做总结,再一次概括事物特征。
       这样布局文章,文章就显得秩序井然,便于理解。知道这些,我们在阅读说明文时也就不会找不着边了。其实说明文不外乎就是提出说明事物,解释说明事物特征,总结说明事物,这样总体体现为一种总分总的结构模式,在此基础上往往会演绎出另外几种模式,如总分、分总等说明文结构模式。
       在上面大的框架下,一篇说明文的主体部分(即分说的那部分内容)采取何种结构顺序进行详细地说明事物,要视文章内容、写作目的而定,但它总是通过不同的说明顺序进行一定的组合来体现的。下面就从这方面来详细说明。
       一、说明文主体的说明顺序
       一篇说明文主体可以有一种说明顺序,也可以有几种说明顺序。说明文的主体部分,所用的说明顺序却要由所要说明的事物决定。我们知道,文章结构顺序要符合事物自身的条理和人们的认识规律。这样,说明文中说明的对象不同,目的不同,所选用的说明结构顺序也就不同、常用的主体结构说明顺序有三种:即时间、空间、逻辑顺序。[2],也有人形象地把它归纳为:树木型、辐射型和阶梯型。[3]还有人把它归纳为:纵向、横向和纵横交错式。时间顺序就相当于是树木型或纵向型顺序,空间顺序就是辐射型或横向型顺序。在这里,笔者采用时间、空间和逻辑顺序的说法。
       二、说明文主体说明顺序的组合形式
       (一)典型说明文的组合形式
       根据原型效应的理论,典型的说明文主体应包含三种说明顺序,即同时采用了时间、空间和逻辑顺序来说明。《中国石拱桥》就是这样的说明文。
       文章主体的结构大致如下:
       (第3-9段):举例介绍中国石拱桥的特点以及取得光辉成就的原因。又可分为四层。
       第一层(第3段):概括说明中国石拱桥历史悠久及其特点。
       第二层(第4-5段):以赵州桥为例具体说明中国石拱桥的特点。
       第三层(第6-8段):以卢沟桥为例具体说明中国石拱桥的特点。
       第四层(第9段):探究中国石拱桥取得光辉成就的原因。
       在文章主体部分中,由中国石拱桥的特点写到中国石拱桥取得成就的原因,由结果到原因,都是逻辑顺序。文章的第二部分以赵州桥和卢沟桥为例说明中国石拱桥的特征,这两部分的关系是并列的,这是按空间顺序。接着,作者从中国古代的石拱桥(赵州桥和卢沟桥)写到解放后中国的桥梁事业以及它的新发展,这是按时间顺序。
       所以,这篇文章采用了逻辑、时间、空间三种说明顺序,是一种典型的说明文。
       (二)非典型说明文主体的组合形式
       非典型说明文的组合形式,是指只采用其中两种说明顺序的组合形式。这样的组合有时间和逻辑、时间和空间、空间和逻辑等很多形式。下面先以《死海不死》为例,谈谈在说明文主体中时间和逻辑的说明顺序。
       这篇文章的结构可以概括为:
       1.(1、2)概括说明死海的特征。
       2.(3、4)分析死海的成因。
       3.(5、6)描写死海的现状的和未来。
       通过分析可以看出,文章的第一部分写死海特征时,分别从死海的表面特征和本质特征两方面展开,从现象写到本质,层层深入地描绘,明显采用的是逻辑顺序。文章接着由现象出发,深究他的成因,让人们进一步了解死海,故而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是结果和原因的关系,这样连贯起来也表现为一种逻辑顺序。而第三部分,描写死海的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明显是以时间为顺序的。
       由此可见,《死海不死》这篇文章采用了逻辑和时间两种说明顺序。
       我们再以魏学洢的《核舟记》为例,谈谈说明文主体中的逻辑和空间说明顺序:
       这是一篇文言说明文,作者仅用了简短几百字就把小小的核舟的“奇巧”性描写得惟妙惟肖。作者先总写“核舟”雕刻的技艺,接着又从内向外,介绍核舟内外结构和外表所刻人和物的形态特征。按照核舟的表面布局,先写核舟的正面特征,后写核舟的背面特征,这采用的是空间说明顺序。同时,由主到次,花了大量的笔墨介绍正面,而略写了背面特征。介绍正面特征时,又重点突写了3个人物,这3个人物也是分主次的,先苏东坡后黄庭坚次佛印,由主及次,主次分明,重点突出。这种说明就是一种逻辑顺序。所以,整篇文章总体来说兼用了空间和逻辑顺序。文章的结构如下:
       (1)段:总写王致远的雕刻技艺,引出“核舟”。
       (2--6)段:详细介绍“核舟”的内外形状、结构和物态特点。(先总写后分写)
       第一层(2-5):介绍船正面的布局和所雕刻的人、物及情态特点。(主要—详写)
       第二层(6):介绍船的背面布局。(次要—略写)
       (7)段:对“核舟”总结和评价。
       最后,我们以杨宪益的《菊花》为例,谈谈说明文中的时间和空间的说明顺序:
       文章整体可以分为两大部分,主要介绍了菊花栽培历史和栽培方法。整体呈现出并列结构,结构如下:
       第一部分:1-10自然段,介绍菊花栽培历史。
       第二部分:11-13自然段,介绍菊花栽培方法。
       所以,从整体上把握,文章采用了空间顺序。
       具体到每一部分又是以时间为顺序来详细说明。谈菊花的栽培历史时,从先秦到明清,以历史发展脉络为顺序说明;写菊花的栽培方法时,作者是从秋冬花谢到春夏花开,按照花期顺序写,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文章结构严谨。具体如下:
       
       所以,这篇文章兼用了时间和空间顺序。
       在一些说明文中,主体部分只采用一种说明顺序,即要么采用时间顺序,要么采用空间顺序,要么采用逻辑顺序,三者只是选其一。
       下面先以《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为例来说明时间顺序:
       《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是一篇只以时间为结构顺序的说明文。题目采用“从……到……”就已经是一种明显的时间模式。这篇文章不是单写甲骨文,也不是单写缩微图书,而是谈图书的历史发展过程。文章主体说明部分以时间为顺序,介绍了书籍演变的历史以及它的各个阶段的特点。文章的主体部分是按照以下时间顺序展开阐释的:书籍的雏形阶段——书籍的古代阶段——书籍的近代阶段——书籍的现在阶段。
       这篇文章的结构如下:
       第1、2段:介绍甲骨文的特点
       第3、4段:介绍竹简和木牍("策"或"册")
       第5段:介绍帛书
       第6—8段:介绍手抄书和活字印刷书
       第9—15段:介绍近代形形色色的书籍:
       第11段:会说话的书
       第12段:电视唱片(视盘)
       第13段:立体的书
       第14、15段:缩微图书
       从古代的甲骨文,到印刷业开始发展,再到声形并茂的书,再到各种微型图书,最后一段才道出说明事物:书籍的发展史。自然明了,以时间为顺序符合事物发展规律,易于理解。甚至我们可以看出,文章的每一小部分说明都是采用时间为顺序的,即其中11到15段写到现在书籍时,也是按照各类书籍出现的时间先后顺序。
       所以,文章通篇都是采用时间为顺序说明的。
       下面再以叶圣陶的《苏州园林》为例来说明空间顺序:
       作者开篇就总领全文地说明苏州园林的在园林艺术中的地位,接着写苏州园林于不同中的共同特点,那就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然后围绕这个总特点,文章主体部分分别从“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远景近景的层次”等四个大的方面,以及“角落布置”、“门窗设计”、“建筑色调”等三个小的方面进行分项说明,逐层揭示苏州园林处处如画这一特点。
       因此,文章的结构是一种空间顺序,完全按照事物的空间布局来安排行文内容。
       苏州园林的特点:②亭台轩榭的布局③假山池沼的配合④花草树木的映衬⑤近景远景的层次⑥角落配置⑦门窗图案⑧色彩调配
       最后,我们以《万紫千红的花》为例说明逻辑顺序:
       这篇文章是由花有各种颜色这一现象提出问题,然后说明花“变色”的原因,最后说明花色与昆虫、人类的关系。第一步,作者先从整体上说,花色产生的内部规律是:花瓣的细胞液中存在着色素;再从局部说,花的红色、蓝色、紫色是因为花里含有叫“花青素”的色素,花的黄色、橙黄色、橙红色是因为花里含有叫“胡萝卜素”的色素。这运用了从整体到局部的逻辑顺序。接着说明“变色”,花色既然是“色素”决定的,那么花色的变化又是怎样造成的呢?是色素变了,还是另有原因?这就由探讨第一步现象,进入到探讨第二步现象,再由现象探究到原因。第三步要说明的是花色和昆虫的联系,第四步要说明的是花色和人类的关系。这种以反映事物内部规律和内部联系为依据而条分缕析的结构形式,很明显是一种逻辑关系。同时,这篇文章各部分的是先后次序不能调换。因为文章的目的在说明花有各种颜色的道理,一、二两部分是先后相连的,先谈本色,再谈变色,这两部分由果到因,由整体到局部。三、四两部分也存在先后关系,也是由果到因。最后谈花和人的关系。
       全文可分五部分:
       第一部分(1-3)花有各种颜色的原因。(由果到因 由整体到局部)
       第二部分(4-6)花会变色的原因。
       第三部分(7)白色、黄色、红色的花最多。
       第四部分(8)花色和昆虫的关系。
       第五部分(9-10)花色和人类的关系(人们爱花的原因)。
       可见,文章只采用了逻辑顺序。
       三、结束语
       总之,在说明文中,文章主体说明部分的结构顺序一般有三种,即时间、空间和逻辑顺序。其中典型的说明文是包含了时间、空间、逻辑说明结构顺序,而包含了其中两种或是一种的是非典型的形式,人们在写作时,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首先考虑使用典型的说明顺序,这样可以使文章的主体部分说明更加合理、易于理解。阅读说明文时,可以从典型和非典型的各种形式入手,从而能更好的把握说明文的结构。
       参考文献:
       [1]赵怀德,《谈说明文的常用结构》,《江苏大学学报》1989年第1期。
       [2]田秀中,《恰当安排说明结构》,《山西教育》2002年第4期。
       [3]吴浩然、贾秀荪,《模拟方法在初中说明文结构教学中的尝试》,《江苏大学学报》1987年第4期。
       彭丽琴,女,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中国语言文化学院学生。彭有明,男,湖北黄冈师范学院文学院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