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文本读法]让朗读回归语文课堂
作者:梁美田

《文学教育》 2008年 第08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走出语文课堂教学的低谷,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是每个高三语文老师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多年执教高三,多次尝试朗读教学方法,让朗读回归高三语文课堂,还语文教学一片生机,曾取得良好的效果。具体做法如下:
       一、通过朗读培养学生的语感
       汉语是世界语言中最动听的语言,富有天然的音乐美。大声的朗读可以让读者与作者直接沟通,再现作品语言的自然本色,使静态的作品通过形象化、动态化的声音表现出来,使读者产生一种能意会而难以言传的个性感悟,这就是语感。大声朗读,是培养语感的有效途径。首先可帮助学生识记字词、区别字形并通过语境加以巩固。其次,多读可以深化了解。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只有多读,才能与文中主人公或作者产生感情共鸣,才能达到理解的深化和感情的升华。我通过一段教学实践,使学生克服了畏难情绪,敢于声情并茂地大声朗读,语感增强了,学生的成绩也得到提高,尝到阅读的甜头,越来越多的学生加入朗读大军的队伍。
       二、寻找一切朗读的机会
       高三学子整天埋在题海里,一个个灰头灰脑,近视镜压在他们高高的鼻梁上,没有了青春的朝气,各种压力使他们喘不过气来,心里压抑,甚至自闭自卑。而课堂上的大声朗读,可以使他们释放郁闷情绪,调节课堂气氛,而且还可以让他们感受到读书的乐趣。因此我利用一切机会让学生朗读。
       1、抓好早晨
       常言道“一年之际在于春,一天之际在于晨。”因此我利用晨读的时间,指导学生朗读,加强知识积累,分段布置朗读内容,如1-6册要求背诵的名句名篇,文言散文,精美散文。还有复习资料上的“多音多义字”、“易混形声字”、“易读错的成语”,通过大声朗读,帮助他们纠正错误。
       2、利用好课前十分钟
       高三复习课,往往是老师滔滔不绝,口干舌燥;学生昏昏沉沉,欲入梦乡。要么是学生埋进书山题海,仿佛进入临战状态,气氛很是压抑、紧张。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我特意从《意林》、《读者》、《中华活页文选》等杂志上选些短小精悍的散文,自己或请普通话水平高的学生朗读,抑或是印发给全体学生让他们齐声朗读,对他们进行美文熏陶,然后稍加分析点评,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对学生进行了思想教育,又积累了一些作文素材。
       3、将朗读贯穿到阅读的各个环节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指导学生诗歌鉴赏,必然会接触到大量古诗词,这是绝好的朗读素材。要体会诗歌的美,必须反复朗读,从朗读中体会诗歌的意象和意境,要求学生读出节奏、情感、重音、押韵,感受作品的艺术形象,领会作品的思想感情。所以我引导学生大声朗读,齐读,自己声情并茂的朗读,随着鉴赏水平的提高,学生们都喜爱上了朗读。
       阅读教学中的文学作品,试卷中的时文,也是朗读的好材料,让学生抑扬顿挫地朗读,读中思,思中读,在读书中加强体味,极大地增强了学生的语感,提高语文素养。
       4、通过讲解人物生平提高学生朗读的积极性
       语文课本读本中牵涉诸多作家作品,要求记忆的内容很多,学生往往是这边记那边忘,时间一长,不少学生有厌烦情绪。针对学生的这一心理,我在第一轮复习课本时,及时调整,通过讲述人物生平事迹,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如在复习《赤壁赋》一文时,我首先结合作品,把写作背景和苏轼的生平给大家概述一下:苏轼的一生用四个字概括“四个三”,不望三事:“金榜题名”时由第一名变为第二名,“乌台诗案”[九死一生,被贬黄州,却是创作的黄金期],太后恩宠。不忘三人:[欧阳修,王安石,司马光]。不忘三情:[与弟弟的手足情,与王弗的生死情,与朝云的不了情]。不忘三地:[黄州,惠州,儋州]。而在黄州的几年,是作者创作的黄金期,像《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都是这一段的作品。此所谓人生不幸,文学幸。学生的极积性被激发起来,我又顺便把苏轼的作品给梳理一遍,便于学生朗读记忆,又为写作准备了素材。
       总之,经过我的引导和指导,越来越多的学生喜欢上了朗读,他们学语文的积极性和兴趣都得到了提高,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几乎每堂课都能听到朗朗的读书声,学生憔悴的脸重新焕发出了青春的光彩,沉闷的复习课又迎来了生机。
       梁美田,河南上蔡县第二高级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