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文学教法]互动式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探索
作者:陈 军

《文学教育》 2008年 第08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在网络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如何在重视学科基础知识教学的基础上,切实利用具有强烈震撼力的信息技术实现教学手段的更新和教学效果的优化,强化对学生创造性能力的培养,这是一个任重道远的课题。
       以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读悟”为基本特征的“互动式”教学模式是中学语文课堂的主流,故本文将探索的目光凝聚在“互动”式语文课堂教学如何与信息技术整合这个点上。
       读是感知课文的重要手段,是理解课文的必经之路。有经验的语文教师,大都注重并且善于引导学生在读中感受、思索、联想,从而获得体验,悟明道理,受到熏陶。但课文毕竟不是对语文知识的简单解说,而是综合运用字、词、句、段、篇、语、修、逻、文等知识的产物。课文的这一特殊性,容易导致教学的随意性和盲目性,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甲未顾及的方面,或许偏偏是乙孜孜以求之处。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切实依据课文前的“阅读重点”和“预习提示”,以此统一教和学的目标,确保教学不偏离主航道。除此以外,还必须考虑课文内容的形式差异和深浅难易,因文而异,选用恰当的教学组织形式。例如,文情并茂的短文,应反复朗读,“口诵心推”,赏析品味;篇幅较长的课文,以默读为主,夹以精彩片断的诵读;浅显易懂的长文,可作为速读训练的材料;“自读课文”的自主权可交给学生,放手让他们读课文,想问题,求领悟,教者只起督促、评价、答疑的作用;教者的责任在于要善于具体分析,灵活处理。凡是学生容易读懂的,一概不讲;该让学生动手动脑自求得知的,决不越俎代庖;唯在需教师疏导之处,或三言两语巧加启发点拨,或作深入浅出的讲解,使学生豁然开朗。
       以时下流行的研究性学习为例,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效果就可以让语文课堂的内涵和外延极大的延伸。
       1、课堂环境整合为学习资源。我们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校园网和互联网资源进行教学。如把处理的视频、图像、文本资料等作为教师或学生的素材整合到课程内容之中,整合到学生的课堂学习之中。学习的内容可编制成文稿、多媒体课件、网站等形式,教师用来进行讲授或把它们作为学生的学习资源。
       2、教学内容延伸为作业素材。利用文字处理、图像处理等工具对课堂知识内容进行延伸、创造,使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仅是在课堂上向学生传授知识,让学生获得知识,而是能够在课外使学生有拓展、延伸、重组的过程。
       下面以《荷花淀》为例来谈谈“互动”式课堂教学中信息技术的运用。
       教学构想:
       《荷花淀》是孙犁的成名作,几十年过去了,今天我们重读这篇短短的小说,依然让人身临其境,怦然心动。有些教师讲授时,往往将自己的体会倾囊相授,学生实际上读得甚少当然理解、感悟的也不多。根据素质教育对语文课堂教育的要求,我们可以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尽量让学生全方位的感受文章美的韵致,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具体说来:
       1.用艺术创设情景。文学与艺术是一对孪生姐妹,因此,语文教学需要借助音、画的艺术,使教学更为生动活泼。孙犁的《荷花淀》最动人的描写是人物身上氤氲着的那种人情美和人性美,而人物的这种人情美和人性美又与整个水乡环境的自然美相辅相成、融为一体。为了淋漓尽致地表现这种美,开头可用《采莲曲》和一幅《荷花飘香图》来“煽情”。当《采莲曲》响起时,学生仿佛置身于荷花淀中,“披文以入情”,在情中体味。然后推出《荷花飘香图》,展现课文描写的情景,使学生直观地感受到荷塘景色之美。
       2.让学生在“读”中感悟。为了最大限度地挖掘教材所提供的教育信息,尽可能地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在教《荷花淀》一文时,尽量多让学生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美、捕捉美。允许学生有自己的观点。俗话说:“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教师只是作适当地点拨,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入境”,加以咀嚼、体味,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3.用多媒体课件教学。简单一点可以用word输入文章,利用PowerPoint制作各种幻灯片,然后利用超级链接将两者串联起来,增大课堂信息量;复杂一些可制成flash课件或网页课件,伴随着课堂容量的增大和音画的冲击,学生通过多种感官的刺激,无疑可以加强记忆,增强理解。
       4.教师小结,结束课文。
       陈军,安徽铜陵市第三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