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课文研析]杜甫《望岳》艺术探微
作者:周丁力

《文学教育》 2008年 第07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杜甫诗《望岳》,是一首极其独特的登山诗。其独特之处,并不全在于这首诗拥有“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以及“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等名句,也不全在于诗中破空而出的一腔豪情。很重要的一点,在于其独辟蹊径的艺术构思:写攀援登山,并不从实地登山落笔,而是远远地站立在泰山脚下,展开巨大的想象空间,带领读者,在一种深情的眺望之中,让自己的心灵以矫健的步履,自下而上,去感受登临带来的景、情、理,并最终在一种豁然开朗之中,达到一个客观和主观的制高点。正因为这一点,在中国古代数也数不过来的抒写登山题材的诗词中,这首诗以一种突出的姿态卓然独立。
       这种抒写登山所见所感的角度和艺术构思,十分值得我们玩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诗的头两句,用设问的方式来引起读者的注意:五岳之首的泰山是何等景象呢?我们远远地望见泰山苍翠的峰峦从齐国到鲁地连绵不断。两句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杜甫首先让读者与自己一起,站得远远地,避免了实地登山,也避免了“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窘迫视野,为自己的抒写,也为读者开拓出一个阔大的想象空间。于是,登临泰山,已经不再是千篇一律地自下而上的移步换形,而成为一种奇妙无比的心灵的充满激情的攀援。
       然后,作者与读者一起,在一种眺望与想象之中,展开对博大雄奇,青葱秀丽的泰山由衷的赞叹:“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请看吧,一处处姿态壮美的山峰凝聚着天地间的神奇,山峰对峙,高耸入云,南峰北峰明暗不同。山中升起的层层云雾激荡着眺望者的胸怀,如果瞪大眼睛你还可以发现归巢的飞鸟。虽然略去了攀登的具体所见,甚至也可能略去了这一过程中的种种摇曳生姿,却令我们总揽了全局,拥有了对泰山全貌真切的把握,识得了泰山的真面目。
       无论什么山,最精彩之处总是在极顶。诗的最后两句是神来之笔,也是在想象中攀援积蓄的情感总的爆发:“会当凌绝项,一览众山小”。在阔大无边的想象中,心灵在自由地行走着,努力地攀援着,杜甫相信自己:总有一天我要登上泰山顶峰,那时,向下环视四周,众山将显得那样低矮而渺小。至此,杜甫引导着读者,在一种神妙的心灵独步之中,完成了一种阔大人生境界的揭示,并且使我们感到,杜甫攀登的不仅仅是泰山,不仅仅只是一个自然的高度,他攀登的也是社会与历史,人生与心灵的高峰。这种在想象中的攀援,虽未身临,却令人心灵为之一振,豁然开朗。登过泰山的读者会因此产生深切的回望和美妙的重温,即使你没有攀登过泰山,读了这首诗,你也就跟随杜甫做了一次神游,经历了一次奇妙无比的使自己心神旺健的心灵独步,从而对这首诗产生强烈共鸣。
       周丁力,就职于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