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文本读法]课外阅读处理的三个措施
作者:何学仕

《文学教育》 2008年 第07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生课外阅读提出了具体、明确的目标,要求学生具有独立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的文言文。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其要求之高,数据之细,是以往《教学大纲》所没有的。这一重要改革,切中了语文教学注重课堂语文教学、忽视课外阅读的弊端。为此,我们要把课堂内外、书本内外结合起来,充分体现“重阅读、重积累”的语文学习规律。
       一、淡化阅读目标的功利性。
       在日常教学中,大部分教师把课外阅读目标定位在“提高想识,提高作文水准”上,把课外阅读“神圣化”、“庄严化”,唯恐学生在娱乐性阅读中影响思想进步,影响学习成绩。于是把课外阅读处理得像课堂教学一样,要求明确,目标一致,学生完全按照老师的意图,在规定的模式里读书,用一种要求,一种方法,去达到同一个目的。或摘抄警句,或制作读书卡片,或撰写读书心得,等等。这都成了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学生为完成任务而读书,个人阅读兴趣被扼杀,这是对学生个性的摧残。
       对学生来说,兴趣是阅读的第一原动力,他们渴望自己喜欢读的书,其出发点主要是满足自己的兴趣需要。它初始是没有十分切实的目标的,不是为了完成某一个真切的任务而去读书。书读其中,得乎其外,在于读者本人的感悟。读书的功用主要在于获取生活信息,满足个人情趣,至于思想认识和写作水平的提高则要在阅读的过程中潜移默化、日渐长进。因此,必须淡化课外外阅读目标要求的功利性,让学生自由的读书。
       二、放开阅读内容的广阔性。
       部分教师硬性地规定阅读教学内容,生怕学生受到污染,严防学生离经叛道,使学生丧失了阅读选择的自主权。其实,课外阅读具有开放性,只要内容不是鼓吹暴力、淫秽、反动的,学生都可以读。读什么书,怎么读,应由学生自己决定,教师不要限得太死。儿童的阅读兴奋点呈现快速转移的特点,动画——童话——科幻——纪实等等。学生之所以青睐它们,是因为它们贴近学生生活。
       在课外阅读内容上,老师的引导作用应主要体现在“导”上,而不是“禁”。要引导学生按照个人的需要,自主挑选精品,摈弃糟粕;一味地禁读,不是上策。积极的办法是:教师要研究小学生的阅读领域,在更大的范围内开列更多更丰富的书目供学生挑选,尤其是一些适合学生阅读的时代新作、流行佳作,更需要及时推荐,以免学生茫然无所从,不择而食。
       三、变通阅读方法的灵活性。
       学生心须按照规定的方法去读,这是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时常出现的问题。有的教师指导学生课外读书,像组织阅读教学那样,限定用学生统一的方法,编印了统一的读书表格,设定统一的要求。规定阅读时必须填写表格,其中有两个栏目:摘抄名言佳句,写一篇心得体会。这些方法本来无可厚非,但须是读者心之所至,自然而为。教师这样限定,学生以此为法,每天为完成这一任务而读书,名言佳句信手拈来,并无佳绝之处。心得笔记大都敷衍成篇,没有真情实感,读书方法成了完成作业的工具。其实读书并无定法,采取任何一种方法,皆由个人阅读习惯而定,教师只作一般的方法介绍,即圈点勾画、寻章摘句、制作卡片、撰写心得、精读浏览、熟读成诵等,都是读书之法,各有其妙,当用则用,大可不必统一规定,更不能要求非此不可。
       在阅读教学中,我们习惯于挖掘深刻含义,追根到底,如将此法移植到课外阅读上,学生就必然被引导到阅读的死胡同去。读书靠的是熏陶感悟,潜移默化。因此,我们对学生要少一点方法论,多教给学生一点“渗透术”。要大处着眼,致力于整体领会,通过阅读,充实学生心灵,让他们心无旁骛去读,在内容情理、语言艺术上多去领悟。通过阅读,充实自己的知识储备,丰富自己的思想情感。
       何学仕,教师,现居贵州遵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