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文学教法]语文教学小议
作者:朱利香

《文学教育》 2008年 第07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作为父母,谁不望子成龙?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谁不愿自己的弟子品学兼优?有的愿遂,有的心劳日拙,为什么呢?方法决定成败。缘木求鱼,南辕北辙,终无成功之日。
       首先,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我们教育好学生的必要前提。我刚踏上工作岗位之时,年轻气盛,血气方刚,好胜心强,近功心切,真可谓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但一不如愿,便“恨铁不成钢”,刻意挖苦和咒骂学生,教室好像成了受刑室,结果反而促使学生厌学,学习语文成了精神负担。学生和老师之间有了代沟,有一堵无形的墙,学生学业水平期末测试成绩可想而知。正如著名的教育家所指出的那样。“教育如果没有爱,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成为池塘,没有爱就不能成为教育。”“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我开始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牢牢记住“攻人之恶,毋太严,要思其堪受;教人以善,毋过高,当使其可从”,我决心从生活上和学习上去关心学生,以“爱”为武器来填平“代沟”。有一次,有一位所谓的“双差”生向我请假,说他不能参加“皖南八校联考”,他要回家拿钱。我建议他最好参加考试,可以先从我这儿借几个钱。第二天,我收到了这位学生给我的一封信:“老师,今天您上课时,我觉得您讲得多么生动啊!您的知识多么渊博啊!请恕我直言,这是从未有过的感觉。老师,我会加倍努力的……”
       “任何教育只有转变为被教育者自身的能动活动,树立其主体意识,并体现其主体参与,其教育目的才得以实现。”教师的爱就有一种神奇的魔力,她会使学生孜孜不倦地学习,她会使学生自觉地努力完善自己。
       其次,我们还要采用启发式教育,巧妙设疑,激发兴趣。课堂教学是师生情感交流的场所,教师要给予学生参与的时间和权利,鼓励学生讨论、质疑、发表各种见解,形成师生间的能动交流。
       我从事语文教学的前几年,每上一课之前都查阅大量资料,认真备课,设置好每一步骤,一上起课来,滔滔不绝,唯恐完不成任务,唯恐传授得知识少了,学生只是一个观众,我是一个演员,只有我在表演,学生只是一个容器,这样,学生往往养成呆读死记的习惯,阅读能力十分低下。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问是思维的火种,是创造的动力。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反教学过程看成“是一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持续不断的活动。”我深深地感到,教师只有能巧妙地设置问题,并且不把结论轻易地告诉学生,必待学生反复思考。才能引起学生兴趣,从而提高课堂效率,提高能力。《礼记·学记》中说:“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则小鸣,叩之以大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
       最后,我们自己要关注社会,激活学生。老师平时多看看报纸、新闻,这有助于对课本知识的掌握,为课堂注入新鲜的空气能够使学生对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这是我浸泡教学所得。欧阳黛娜曾说:“语文作为母语,它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青少年学习语文有广阔的天地,社会生活就是学习语文的大课堂,只要充分利用这个大课堂,是有助于较快的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的。”
       我以往教一篇课文,如果把一篇课文当作一块宝地,我就拿着铁锹埋着头决不旁顾,小心翼翼地挖每一个地方,惟恐疏漏了一个细小的地方,有时课堂气氛难免沉闷,学生恹恹欲睡。事实证明,我们如果能结合文本特点,适时地注入时代信息,这对于我们教学无疑是大有裨益的。如我在教《老人与海》时,讲述了有关桑兰的故事,读了几篇关于我国抗雪救灾的报道,中国人民表现出来的那种惊天地,泣鬼神的大无畏精神深深地感染了学生。不但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知识,又加深了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
       不断地充实自己,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教学效果,扬长避短,博采众长,我相信明天会更美好!
       朱利香,安徽当涂一中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