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文学教法]语文探究性学习初探
作者:钱友军

《文学教育》 2008年 第07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探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自主性、探索性的学习活动,学生在学习中通过亲身实践获取直接经验,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进而提高综合素质和能力。其特点有三:一是开放性,二是自主性,三是实践性。那么,作为这一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到底应该如何进行语文探究性学习?
       (一)让兴趣成为起点。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需要的情绪表现,是在学习体验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是否乐于去认知事物的意识倾向。实践证明:当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兴趣的时候,他们的情感、动机、兴趣等非智力因素就会和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等智力因素一样自发地活跃起来,并始终如一地保持高昂的情感状态和坚持不懈的学习毅力。同时,也对所感兴趣的事物能给予优先的注意,并一往情深地去探求,去领会。否则,他们就会对学习表现出厌倦、排斥等倾向。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也是成功的原动力。教师应该在与学生交往的过程中了解学生的认知需要、兴趣所在,引导学生将感兴趣的问题清晰化,转化为具有探究价值的问题。
       (二)让问题引领课堂。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从某种意义讲,人类的“好奇心”是产生“问题意识”的心理根源,也是推动人类成长和前进的根本动力所在。探究性学习的实质就是形成问题意识,并在对问题的思考、认识、解决的过程中,培养合作精神、探究意识和研究性学习能力。
       问题无所不在,无时不在。对现实事物的观察和思考,是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基本途径,对大量资料的搜集和占有,是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基本方法。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外延相等的理念,正说明语文探究性学习有着广阔的天地。其一,要重视问题设计。小说创作中的每一个情节,不是独出心裁,就没有存在的价值。课堂上,教师所要提出的每一个问题,也应精心设计,合理规划,才能有效地克服随意性提问的弊端。其二,要注意问题激发。聪明的教师课堂上往往不直接提出问题,而是激发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直至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这是课堂教学的更高境界。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问题一个个发现了,你要讲的内容、要落实的“点”不就全出来了吗?
       (三)让学生成为主体。要体现学生主体性。丢掉或架空了这一点,就丢掉了探究课的核心、灵魂。第一,切实做到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一册课本几十篇课文,哪些精讲,哪些自读处理,其实可以交给学生决定;课文讲什么也应该由学生决定。因为,开放的课堂,最就会被扼杀。做学生愿做的事,效果最好,最能迸出创造的火花。第二,体现主体性,就要敢于取舍,最大限度给学生自主探究的空间与时间。讲读课的主体是教师,因而课堂教学课时较简约;而探究课的主体是学生在开展研究活动,活动很耗时,给学生时间多了,老师讲课时间就少了,如何保证教学计划的完成?这就不仅要舍得把课时给学生还要合理配置课时计划。教学实践证明,一个课题研究的课时量分成三块为宜:老师引导探究、学生开展探究、学生交流成果,课时配置为1:1:1。而老师讲课量的最佳黄金分割线应设在“七分”这个度上,正如“吃饭七分饱,穿衣三分寒”,只讲七分的内容最能激发学生后继学习的欲望。
       (四)让评价激励探究。探究性学习的评价不再是教师高高在上地评判学生,也不再仅仅为了鉴定或是选拔,而是着眼于学生的进步与发展,促进学生主动地、自觉地发展,并创设条件,使学生努力达到发展目标。评价应该是永远更好地帮助学生成长,这比把学生的错误进行归类更重要。鼓励学生的对知识的好奇心和探究心,激发学生的对科学探究的积极的情感体验,培育学生合作和分享的能力。在这种价值追求下,教师会竭尽全力地肯定学生的一切努力,激发和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欲,站在学生发展的角度来评价学生,激励学生的进步,最大限度地发挥探究性学习评价的作用。
       钱友军,江苏泰州市民兴实验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