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课文研析]《小石潭记》的艺术手法
作者:曾庆梅

《文学教育》 2008年 第06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小石潭记》是柳宗元著名山水游记《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原题是《至小丘西小石潭记》。《小石潭记》创作于作者柳宗元在唐顺宗永贞元年(公元850年)因拥护王淑文改革,被贬为永州司马期间。作者因为政治上的失意,使他不得不寄情于山水,在风景秀丽的田园风光中寻找精神寄托。通过对景物的具体描写,来抒发自己政治上的不幸遭遇。他在《永州八记》的第一篇《始得西山宴游记》中就曾以“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瑞粟”来描述自己的心情,《小石潭记》中的“悄沧幽邃,凄神寒骨”就是作者当时心境和思想的真实写照。文章借景物写感受,含蓄地反映了作者寂寞的处境和凄怆、哀怨的心境。
       一、观察细致,写景肖其貌、传其神。
       本文是一篇游记散文,作者采用“移步换景”的手法,“闻”、“伐”、“取”、“见”等格外准确的动词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同时也点出小石潭位于人迹罕至的荒僻幽静之处,写出了小石潭的景观及自己的感受,把一个乱石堆中的无名小石潭描绘得栩栩如生。表现了作者观察细致,描绘逼真,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风格。
       描绘石潭景致,“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写出了石潭水尤清凉,石头千姿百态,四周藤树环合的景象特点,将小石潭的幽美景致展现在读者的面前,文章开篇就将读者带入清幽的境界之中,小石潭的幽美景致与作者被贬后的孤凄之情,暗相吻合,浑然一体。
       二、描写生动细腻,富有诗情画意。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画融合,对后世有极大的影响,诗情画意开拓了诗歌的意境,作为唐代诗文大家的柳宗元,其诗、其文极富诗情画意。散文虽然不能像绘画那样直观地再现色彩、描绘景致,却可以通过语言的描写,使散文呈现绚丽多彩,千变万化的图画美,使人如见其形,如睹其色,构成迥然不同的艺术境界。
       文章第二段“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作者通过具体的事物,用静止和活动的画面本身作形象描绘,没有一字写到水,也没有一点抽象说明,读来如临其境。表面看是写鱼,其实也在写水之清,作者的独创性就在于,用以实见虚的艺术手法,不复写水,只写鱼游,而澄澈的粼粼潭水,照在白色的石底上,水里游鱼,潭底的鱼影。一静一动,相互映衬,表现了盎然的情趣。这绘形、绘色、绘影、绘神的描写,分明就是一幅美不胜收、人鱼同乐的图画,把读者带入超妙的艺术境界。
       三、以情驭景,情景交融。
       “一切景语皆情语”,“景生情,情生景、哀乐之触,荣悴之迎、互藏其宅”。文章虽说不足二百字,由于作者以饱含内心的情愫来描绘景物,达到了情景交融,情景相生的艺术效果。
       文章开篇“隔篁竹,闻水声”,未见其潭,先闻其声,“心乐之”,作者为发现这一人间仙境而喜悦,明写小石潭不为世人开发观赏,实写自己遭打击而被遗弃的仕途命运。
       接着作者写潭中鱼“似与游者同乐”,表面看是鱼与人乐,而实际是人因鱼乐,作者巧妙地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出鱼的快乐之情。借鱼的自由自在,反衬自己被贬的失意,寄情山水的无奈。
       最后写对小石潭的总体印象,“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伧幽邃”,作者由水之情,景之情,写到人的悲凉心境,与前两处的“乐”形成鲜明的对比,景物的描写结合了作者的心情。这是作者被排挤、被迫害的身世遭遇的反映。作者的“乐”是短暂的,回归现实,抒发出作者贬居生活的孤寂、悲凉和凄怆的心情,表现作者对当时政治的不满。
       总之,柳宗元的《小石潭记》情深意浓,意境浑成,正如苏轼评论说的“外枯而中膏,似澹而实美”,富有很深的艺术底蕴,值得我们认真品味。
       曾庆梅,教师,现居贵州绥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