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作家研究]小议仕隐中的嵇康
作者:郝翠梅

《文学教育》 2008年 第06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嵇康是竹林七贤的两大领袖之一,是正始时期最重要的文人,他对当时及后世的思想界都有极大的影响。他在对待出仕和归隐的问题上都呈现出一种矛盾的心态。嵇康这种心态的产生与他深受儒道两家思想的影响是密不可分的。
       一、嵇康的儒家思想
       很多人都认为嵇康身上的儒家思想痕迹不是很明显。但是作为从小深受儒家文化熏陶的嵇康,在他的言行和著作中其实都透露着儒家那种积极入世和顺从儒家秩序的思想。虽说在魏晋之际儒家文化那种大一统的格局被打破,但是根植于当时文人心中的儒家思想并没有真正被推翻,嵇康当然也没有例外。从他的一些诗文中我们能够看出他的思想中有着儒家思想的成分:“夫人之相知,贵识其天性,因以济之。禹不迫伯成子高,全其节也。仲尼不假盖于子夏,护其短也。”这就能够看出嵇康对儒家圣人怀有极高的崇敬之心。
       二、嵇康的道家思想
       魏晋之际,由于儒家大一统的格局被打破和政治上的极其黑暗,嵇康就运用老庄道家思想来批判黑暗政治的代表——司马氏集团。嵇康提出“越名教而任自然”。名教,是指包括政治关系在内的整个人伦秩序,其中君臣关系和父子两伦被看作是全部秩序的基础。自然,指老庄崇尚人性自然之旨。嵇康将自然与名教看作是对立的,他追求自由自在、闲适愉悦、与自然相亲的理想人生,这种人生是为了摆脱世俗的系累和司马氏的礼教束缚。在他的诗文中,建构了一个能够从容优游、了无挂阻的人间境界。在诗中,嵇康把庄子的哲理世界诗意化和人间化了,因此更具强烈的现实批判力度。道家老庄思想是嵇康思想中的另一脉,这种思想的产生主要是由于他们的儒家理想在恶劣的政局环境中得不到实现和满足时,不得不转向,以求一种精神上解脱的表现。道家思想对于嵇康的仕隐态度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儒道两家思想在他们心灵中进行着拉锯式战争,使他备受煎熬。
       三、嵇康的心灵之苦
       在这种恶劣的政治环境中,嵇康在出仕和归隐的问题上,呈现出了一种矛盾的心态。他身上的儒家思想让他不可能真正做到完全的归隐,可现实的世界让他这种入世理想不能够实现,而曹魏政权的腐败无能和司马氏集团的血腥屠杀让他对仕途彻底失去信心,为此他走向老庄来寻求慰藉。
       鲁迅先生在其著名的《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中说:“据我的意思,即使是从前的人,那诗文完全超于政治的所谓‘田园诗人’,‘山林诗人’,是没有的,完全超出人世的,也是没有的。既然是超出于世,则当然连诗文也没有。诗文也是人事,既有诗,就可以知道于世事未能忘情”。先生的话是很有道理的,从嵇康的诗文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于世事未能忘情”。既然不能够真正做到忘情,使得嵇康的心灵就处于一种极度矛盾之中。在痛苦的心灵呼喊中,嵇康走向了老庄哲学,以求一个真正的解脱,他向往真正隐士生活,可那只是一种向往、理想而已。他毕竟是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文人,不可能真正做一个隐士。于是他就一直在矛盾中徘徊,在痛苦中挣扎。
       他最终没有走出矛盾的困境,由于得罪了司马氏集团,最终获罪被杀。嵇康之死,让当时文人们认识到了政治力量的强大和残酷。所以嵇康是在仕隐之间徘徊的悲剧性人物。在仕隐之间徘徊并不是他所要走的一条正确的道路,但这也是他唯一的道路。
       嵇康作为竹林七贤的杰出代表,其实他的悲剧早已是必然性的结果。中国封建文人可以全身心地出仕但却永远不能全身心地归隐。嵇康是中国封建文人的整体性悲剧的代表。在黑暗的政局中,文人无法真正摆脱政治,无法真正把握个体命运。这就是千古文人之悲!
       郝翠梅,山西太原市二十三中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