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文学教法]诗歌教学与美育
作者:晏 雪

《文学教育》 2008年 第06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是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是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文学作品是语言学习的范本,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因此,诗歌作为语文教学的文本,是必然的选择。
       现行教材依据新课程标准,增加了诗歌比例,以古代诗词为土,编选了适量的具有时代气息的现代诗歌,并兼顾了外国诗歌的代表作品。诗歌教学摆在了一个十分突出的位置。
       中国是诗的国度,从先秦的《诗经》,到屈原的《离骚》,乃至唐宋诗歌的黄金时代,中国的历史是一部源远流长的诗性的历史。早在二千多年前的孔子就说过:“不学《》,无以言。”诗歌的意义不仅仅是语言学习的规范的文本,更重要的是诗歌以其自身的特点,能够开拓学生视野,提高学生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发展健康个性,逐步形成健全人格。诗歌教学有着不可替代的美育功能。
       一、诗歌的美学特征
       诗歌,在德国古典哲学家黑格尔的眼里,是有别于建筑、雕塑、绘画、音乐的,也是最完美的艺术形式。诗歌作为一种有意味的艺术形式,主要的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美学特征:
       1、情感美。抒情是诗歌的特质。情感是诗歌的生命,是诗歌的流向。没有思想情感的诗歌是苍白的。
       诗歌的情感是丰富多彩的,可以忧国忧民忧人类,也可以抒发一已之恩怨;亲情友情,尽收笔底;喜怒哀乐,皆成诗文。无论是王维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送元二使安西》)的依依惜别之情,还是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体贴宽慰之词,都无不是真诚所致,情动于衷。
       2、意境美。王国维认为“词以境界为最上。”境界即意境,意境是由意象构成的,诗是内在情感的外化,意象正是内在情感外化的结晶。
       宋代梅尧臣“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一语道出诗歌意境的无穷内涵。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赋予“枯藤”、“老树”、“昏鸦”、“小桥”、“古道”等意象以独特的内涵,将它们排列在一起,营造出一种暮色苍凉,秋风萧瑟的意境,最后点出“断肠人在天涯。”烘托出浓烈的怀乡之苦。诗歌带领我们步入美的艺术境界。
       3、韵律美。闻一多主张诗歌有三“美”:建筑美、绘画美和音乐美。诗歌的分行排列,不仅表现为一种形式的美,还表现为一种内在的韵律美,它是由诗的节奏、音调创造的。尤其古代诗歌十分讲究诗的平仄、押韵、对仗等,是诗歌韵律美的极致。
       戴望舒的《雨巷》、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长句短句相间,错落有致,首尾遥相呼应,回环往复。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四行一节,偶行押韵,中间换韵;何其芳的《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则一韵到底,都无不显示出诗的韵律之美。
       诗歌的美学特征是由诗歌的抒情性、形象性、音乐性等特点决定的,其美学特征不一而足。但无论是情感美,意境美还是韵律美,都是以语言为媒介呈现出来的,从而决定了诗歌的语言美。如此,使得诗歌的内在美与外在美统一起来,更增加了诗歌美的无穷魅力。
       二、诗歌的美育功能
       1、陶冶道德情操
       “诗言志”。诗人作诗填词,多为排遣愁绪,寄托抱负,所言之“志”,包含了深刻的文化内涵和道德旨趣。
       毛泽东的《沁园春·雪》:“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这掷地有声的诗句,展示一代伟人博大的胸襟和撼人的气魄。
       陈毅的《梅岭三章》“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表现革命先烈视死如归的凛然正气和勇往直前的必胜信念。
       阅读诗歌,沉浸字里行间,无疑净化了心灵,陶冶了情操。
       2、培养审美情趣
       诗歌是一种美的艺术,诗人凭借艺术的良知,凭借一双慧眼,捕捉生活中的美,展示在我们面前,让我们受到美的熏陶,从而培养我们的审美情趣,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让我们感受到大自然的美;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则让我们感受到人情的美;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让我们感受到幽静的美;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则让我们感受到边塞壮丽的美。
       当我们吟诵这些脍炙人口的诗句时,我们获得了美感,我们也具备了一双美的眼睛,然后我们用这双眼睛去发现美,审视美。
       3、形成健全人格
       中学生生活积累少,阅历浅。诗歌反映了丰富的生活,其中包含诗人深刻的人生感悟,阅读鉴赏诗歌,有助于学生间接地感悟生活,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从而发展健康个性,逐步形成健全人格。
       现行教材编选的诗歌中,既有“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陈子昂《登幽州台歌》)“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的蓬勃向上,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也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的超尘脱俗,悠闲自得,归隐自洁的生活追求。
       既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的生死观;也有“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席慕蓉《乡愁》)“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苏东坡《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人生感悟。
       诗歌给了我们多少人生的启迪!
       三、诗歌的美育渗透原则
       诗歌的美育渗透要把握住诗歌的特点,它不是空洞的说教,是自然的,是“润物细无声”的。诗歌的美育渗透要注意三个原则:
       1、整体性。诗歌教学要着眼整体,不可截取片言只语作支离破碎的解读。诗歌的语言是凝练的,往往首尾呼应,讲究韵律节奏;同时诗歌是形象思维的产物,它借助象征,暗喻等手法,思维的跳跃性较大,因此诗歌注重整体效应,任何企图窥一斑而见全貌的捷径都是徒劳的,都是有损于诗歌的意境美和韵律美的。
       2、生动性。诗歌的语言是生动的,美是形象的,也是生动的,因此诗歌教学的要求应该更高一些。在诗歌教学中,要避免枯燥无味的抽象解析,要尽可能使教学语言更精练一些,更形象一些,更生动一些;我们的教学语言应该是饱含激情的,充满灵性的,富有活力的;或许就是一首活泼的诗,一首清新的诗,一首耐人寻味的诗。
       3、抒情性。诗歌主情。因此诗歌教学要充分调动教师的能动性,默契配合,教学相长。学生要饱含深情地听,教师的教态要有亲和力,要全身心地投入,声情并茂,使诗歌文本与诗歌教学相得益彰,相映成趣。
       四、诗歌美育渗透的实践性
       在诗歌教学的美育渗透中,我们可以从以下三方面进行实践操作:
       1、积累语言,培养语感
       诗歌讲究语言的推敲锤炼,我们所学的诗歌多是文质兼美的精品:语言精粹,含蓄隽永。因此可以积累大量的优美诗句。
       其次诗歌应用了多种多样的表现手法,我们可以从诗歌的教学中积累象征、通感等创作方法,丰富我们的创作手法,增强语言的表现力,从而提高写作水平。
       在诗歌教学中我们要通过反复诵读,培养语感,增强悟性,提高诗歌鉴赏的知解力、感受力。
       2、发展思维,驰骋想像
       写作诗歌需要想像,解读诗歌也必须张开想像的翅膀。诗歌鉴赏本身便是诗歌的二度创作,是对读者想像力的检阅。一个想像力匮乏的人不仅成不了诗人,甚至丧失了诗歌鉴赏的权利。
       诗人艾青欣赏芭蕾舞《小夜曲》就是在欣赏一首诗:翩翩的舞姿让诗人联想到“天上的仙女”、“人间的女神”,犹如“人体在太空里游行。”“像云一样柔软,像风一样轻,比月亮更明亮,比夜更宁静。”(《给乌兰诺娃》)——想像奇妙而美丽!
       鉴赏诗歌是思维的训练,有助于开掘想像力和创造力。在诗歌教学中要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的想像力,明晰诗的思维过程,分辩联想与想像。在诗歌阅读中,驰骋想像,发展思维。
       3、提炼生活,升华创新
       诗人创作的源泉是生活,诗歌是诗人体验生活、感悟生活的结晶。诗人要感谢生活,我们要感谢诗人。
       因为诗人让我们通过他们诗歌作品感受到生活中的美,这是我们找到的唯一一条捷径。我们从诗歌中了解、认识生活,然后我们回到生活,在体验、观照生活中,我们得到许多人生启迪,使人生的境界得到升华,从而激发人的创造潜能。
       晏雪,教师,现居湖北松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