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文学教法]语文教学中情感教学方法谈
作者:蔺 利

《文学教育》 2008年 第06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创作者之所以能“辞发”,在于“情动;文章之所以“虽幽必显”,在观文者的“入情”。语文教学怎样才能将情动于“中”,入情于“里”完美结合呢?
       一、深刻理解课文中所蕴藏的情感
       语文是一门具有较强的思想感情的课程。新的语文课程十分强调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培养学生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在新语文教材中编有很多文学作品,属于文学或准文学的古今中外优秀文章约占70%左右。”文章不是无情物,每一篇文章无不跳动着作者的情感脉搏,无不蕴涵着奔腾的情感激流,无不凝聚着人类情感的五颜六色,无不是作者心灵的独白。好的文章大都是不平则鸣,是情动而辞发,作家往往是在情感冲动下进行创作的,他们笔下的情景、人物都注入了丰富的情感。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抒发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豪情;朱自清的《背影》充满了对父亲的感激之情;朱德的《回忆我的母亲》表达了对母亲的深深思念情怀;余光中的《乡愁》寄托了作者无限的思乡愁情;茅以升的《中国石拱桥》,虽然是篇说明文,但文中强烈表达了茅以升对祖国桥梁文化的挚爱,对桥梁事业忠诚的情感;海伦·凯勒的《我的老师》一文中,对老师的感激之情发自肺腑;朱自清的《春》,对春天的赞美之情在文字上跳舞等等。
       情感目标是语文新课程教学的三个维度目标之一。要达成这一目标,教师要擅长确定情感目标和善于把握实现这一目标的情感因素。对一篇课文,情感目标的确定要适时、适当、适中,切不可凌驾在现实之外。找不到达成目标的情感因素而设定的情感目标就会成为空中楼阁。语文教学中情感因素包括教材内容的情感渗透、教师的情感表达、学生的情感调动和反应。学生的情感调动不仅指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学习动机的调动,更是指内心体验和心灵世界的丰富。
       二、充分考虑初中学生的情感特点
       每位学生都有着自己丰富的情感内容与需求。一方面情感成长需要适合的情感内容,丰富他们的情感,使语文潜移默化地进入他们的情感世界;另一方面,语文教学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对语文的热爱。一般地说,初中阶段的学生情感胜于理智,对一些事物的情感不稳定,既能很快激动,也容易冷漠下来。他们更易于接受情感的宣泄和艺术的感染,对于呆板的灌输式的说教具有自然的排斥,因此上课时需要教师将情感丰富地表露出来,以情激情,调动学生情感来开展教学。
       教学内容的丰富情感,需要教师的情感参与和调节,否则达不到情感教学的目的。教师上课时应有积极、健康、丰富的情感,要兼顾教学内容的情感与学生的情感反应。这样,有利于形成学生、教师、教学内容上情感的良性循环状态。
       三、找准课文与学生的情感契合点
       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并抓住课文与学生情感的契合点,架设学生与作者、作品进行情感交流的桥梁。契合点就是指那些在传情达意上最具表现力的语言或表现手法。只有找准课文与学生情感的契合点,才能有效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从而激发学生思考,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契合点的选择应是对学生有所思考、有所启发的句子,不一定是中心句或修辞句或抒情句。有些句子看似平常,经过老师的艺术处理,就可以唤起学生的情感投入,从而成为完成情感目标教学的突破口。比如语文版七年级上册鲁迅的《风筝》,文中写道:“他向着大方凳,坐在小凳上;便很惊惶地站了起来,失了色瑟缩着。…我即刻伸手折断了胡蝶的一支翅骨,又将风轮掷在地下,踏扁了。…我当然得到完全的胜利,于是傲然走出,留他绝望地站在小屋里。…‘我可是毫不怪你呵。’…‘有过这样的事么?’他惊异地笑着说,就像旁听着别人的故事一样。他什么也不记得了。…全然忘却,毫无怨恨,…”这些句子正是课文与学生的情感契合点。因为,学生读到这些句子,自然而然地结合生活中相类似的事,感同身受,因而生发出对小兄弟的同情之情和对“我”的憎恶之情。但是后来,我想补过,偶然的机会提起儿时的这段旧事,他已经全然忘却。这就让学生在同情与憎恶的基础上,更好地体验领会在误解与冲突中表现出来的亲情。
       四、创设情境,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在语文教学中,老师要运用多种手段创设情境,以充分调动情感氛围的因素。教师教学可以利用实物演示、声情并茂的朗读、挂图、音乐感染、表演体会以及媒体等现代化电教手段加强教学过程中的情感性。教师要努力把握作者的感情基调,寻求作者的感受,与作品中的人物同休戚、共悲欢,爱其所爱,憎其所憎,陶醉其中。这样,教师在教学中才能释放自己的情感,才能启发学生的形象思维,唤起学生沿着作者的情感轨迹运行,从而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比如语文版七年级上册林莉的《小巷深处》最后四自然段、朱德的《回忆我的母亲》最后四段、朱自清的《春》最后三段都可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或音乐的感染来实现情感教学,以此达成本课的情感目标。《小巷深处》一文,我们读到第二十六自然段时,知道三年来母亲所做的一切,内心情感的波涛激荡无比,而那颗被虚荣蒙蔽的心复活了。此时,读者与作者、文中的人物同休戚、共悲欢。《回忆我的母亲》,读着最后四段,对母亲的怀念与崇敬之情自然溢于言表。反复咏叹《春》的最后三段,那种鲜活、美丽、充满力量,生机勃勃,积极向上春的气息在胸中涤荡。
       五、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情感思考
       语文教学要发挥学生思考的力量,从而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作品中人物的情感。例如:语文版七年级上册《木兰诗》中“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而文章开头却写“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这两处似乎有矛盾。通过设疑,引发学生探索、思考的热情。学生结合下文所写召父从军的“军帖”,就会理解木兰对父亲被召的担心与忧虑、对家庭的那一份高度的责任感,以及想代父从军又不得不面对当时女性从军的各种难题。此时学生就会对木兰的形象、情感有真切的体验。诗歌结尾表达了木兰凯旋,合家欢乐的情境。其中,“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可以引发学生思考:木兰有阿姊,为何没有去代父从军呢?通过对这一问题的思考,可以看出木兰从军完全是由其本身的情感境界决定的。
       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情感思考,还可通过对词语的细微辨析,或通过语言文字的研读、品味与揣摩来实现,不要凌空讲一通,那是没有用的。比如:教《美猴王》时,让学生围绕石猴进入水帘洞的动作描写:“你看他瞑目蹲身,将身一纵,径跳入瀑布泉中。…跳过桥左右观看。…往里一跳。”要求学生根据有关动词想象石猴的心理活动。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被激起来,大多瞑目思考,进而七嘴八舌地说起来。教《背影》时,可通过理解“祸不单行”、“奔”、“出卖典质”、“惨淡”、“赋闲”等词语的意思,从而理解文章的情感基调。
       总之,教师要达成语文教学的情感目标,首先在理解课文中所蕴藏情感的基础上,找准课文中蕴藏的思想感情与学生情感的契合点。然后采用一定的手段,顺势利导,使学生在学习中如沐春风,身临其境,乃至达到“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忘我境界。
       参考书目:
       ①刘墨、欧阳芬《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
       ②刘勰《文心雕龙·知音》
       蔺利,教师,现居贵州仁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