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文学教法]高校人文教育的内容和途径分析
作者:庄桂成 舒玲娥

《文学教育》 2008年 第06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历史上的某个时期,我国高等教育实行过窄的专业教育,片面强调大学生的专业知识而忽视人文教育,致使许多大学生不会写请假条,写封书信则错别字一堆,或者对国内外历史文化知识严重无知。如果这些还只是浅表性问题的话,那么清华学子刘海洋幼稚而残忍的伤熊行为,云南大学马加爵丧失人性的疯狂之举,则给我们敲响了人文教育的警钟。目前,和谐社会的建设使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了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但是,对于什么是人文教育,如何在高校中开展人文教育,向高校学生教育些什么,这些问题还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
       一
       所谓人文教育,也可以叫人文历史教育,它所包含的内容丰富多彩,如历史学、文艺学、美学、伦理学和心理学等。如果说科学教育是以技能培训为主要目的的话,那么,人文教育就是以陶冶精神情操为主要目的,甚至可以说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润滑剂。人文教育是一种素质教育,并不是人文专业的学生或专业人士才需要,而是社会上所有的人都需要。就像只顾掠夺性开发,不注意保养的草原有可能导致沙漠化一样,忽视人文科学教育的后果也有可能导致人的精神和心灵世界的沙漠化以及社会的功利化。对广大青少年来说,偏食容易导致身体的营养不良,教育的不完整也会导致心智的不健康发展。高校人文教育是以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为目标的教育。具体地说,就是通过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教育,将我国乃至世界优秀历史文化遗产,融入其精神血液,从而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因此,人文教育就是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塑造健全人格和灵魂的教育。
       人文教育主要通过人文学科来完成。人文学科是有别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学科。这里的有别主要是指人文学科所具有的“人文”性质的内容有别于“自然”与“社会”性质的内容,而并非是人文学科的领域立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之外。一般地说,政治学、经济学、法学、社会学、管理学、公共关系学等是以社会现实存在为研究对象的社会科学。而哲学、伦理学、美学、文学艺术、宗教学、历史学、教育学及心理学、语言学等,则是以人的生存价值,生存意义为对象的人文学科。它的直接研究对象是:人的生存状态,生存环境,生存潜能,生存意识,生存价值和生存理想等。
       20世纪以来,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及其直接物质财富巨大创造力的显现,人们越来越重视发展科技的重要性,重视科学的工具价值,人文教育则相对暗淡下来。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被片面地理解成‘科学技术是惟一生产力’”,高等教育逐步成为按专业或行业部门划分的专业教育。尤其是1952年我国高等院校院系大调整后,由于盲目地照搬照抄原苏联的办学模式,高校普遍进行了按专业和科类分家,文理工分开设校,并实行了由行业管理院校的特殊体制,其后果是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逐步脱节,造成培养出来的学生科类单一,知识面窄,适应性差,文科学生严重缺乏理性思维,理科学生难以适应社会。
       科学和人文的研究对象不同,科学研究“物性”,人文则研究“人性”。科学与人文的功用也不同,科学相当于一个“为学”的过程,人文则是一个“为道”的过程,因此,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二者不可偏废。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如果一方面有所缺失,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就会受到限制。“高等教育一旦遗忘了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就等于失去了灵魂,而沦落为一种技术作坊。”这样,教师的教育教学与他自己的实际生活和道德境界就失去了内在的联系,他也就可能沦落为兜售知识技能的贩子。而对于学生而言,学生的学习与其人生体验和丰满人性相分离,他只关心学习到多少关于技术的知识,获得了多少操作技能,而较少关注科学技术与社会、与祖国、与世界、与生活的内在联系,在知识技能增长的同时,其社会责任感、集体意识和人性则可能淡化以至萎缩。
       二
       我们在理解什么是人文教育之后,还得要明白人文教育应当教些什么,也就是说,高校人文教育包含哪些内容?笔者认为,高校人文教育应该包括德育、美育和人性教育。
       人文教育首先应包含德育。一般来说,人文素质通常是指做人应具备的基本品质和基本态度,包括按照社会要求正确处理自己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乃至个人与自然的关系。因此,人文教育应该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人指的是个人品质和道德情操的培养。因为历史的原因,我国在中学过早文理分科,准备考理工科的学生,很少学习历史、地理及其他人文学科,其直接后果是使得理工科大学生的人文素质不高。在大学教育中,又将文科、理科与工科分离,特别是在高等工程教育中不仅专业面狭窄,而且基本上不进行人文社会科学教育,造成学生人文知识缺乏,对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缺乏应有的了解,缺乏在本民族文明熏陶下所具备的文化气质和情操。因而,理想、信念、道德感也随之淡化了。现在有些大学生只讲实惠,不讲道德,不讲奉献,其精神世界是非常脆弱失衡的。因此,“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增强对国家和民族的凝聚力,乃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十分重要的内容。”
       人文教育其次应包含美育,即审美教育。高校审美教育就是施教者依照一定时代的审美意识,借助美的形象的手段,向受教育者施加审美影响,愉悦学生的情绪,陶冶情操,培养学生的情感,以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完善人格为目标的情感教育。审美教育是以美育人,以情感人,它的目的是通过情感教育,使学生在审美享受之中唤起情感的共鸣,在审美愉悦中得到情感的净化、心灵的陶冶和精神的升华,使学生审美心理结构趋于完善,人格趋于完美。美育能渗透到人的灵魂深处,有潜移默化地净化人的心灵的作用。美育是一种精神的塑造,它可以通过形象的感染和情感的激发,引导学生自觉地净化自己的心灵,自觉地将社会的道德原则行为规范内化为个人的信念。美育能使学生去发现真理,创造科学美。美育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具有健全的人格,美好的情操,能辨别生活中的美和丑、文明与粗野、善与恶、高尚与卑劣,从而达到人格的完善,促进人的身心全面发展。从这点来说,“美育的目的与人文教育提升人文精神、培养人文素质完全契合。”美育具有净化情感、陶冶心灵、升华精神的目的,与人文教育提升人文精神、培养人文素质有着内在的一致性。美育的感性教育作用是打开人文教育的通道。美育的情感教育作用是人文知识内化为人文精神、人文素质的重要途径。
       人文教育还应包含人性教育。高校人文教育的重点是人性教育。它具体包括人的生命价值的教育、人的尊严教育和保持健康的人际关系教育。任何政治思想教育、道德伦理教育、真善美教育、科学教育等等,要想取得实效,都必须以人性教育为前提。如果准确一点说,人性教育就是完善人性的教育。凡是人都应该有人性,那么,人性是什么?尽管众说纷纭,不过基本的价值判断还是有的。孔孟主张人性善,认为爱同类,富有同情心,以己度人,将心比心,是人性的基本要求。所谓“恻隐之心,人皆有之”,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所谓“仁者爱人”等等,都是人性的表现。反面的价值判断认为人性恶,认为人是一个利己的动物,生来自私为了利己不惜损人。但我们认为,这是两个层次的问题。前者说的是人性的抽象意义,是整体价值;后者说的是人在某种具体情境中的道德选择,是个别论断。用后者并不能完全否认前者。正是因为如此,人类语言才把没有任何同情心、恻隐之心的冷漠做法称为“失去人性”或“毫无人性”,把疯狂伤害同类、屠杀同类、虐待同类的行为称为“灭绝人性”。因此,“自爱、爱人、同类不相残,是人性中最具价值的内容,也是人文教育的核心内容。”
       
       三
       目前,我国高校人文教育的规模越来越小,文史哲专业生源匮乏。在教学过程中,教育者更多地是对知识进行机械地传授和灌输,一味强调学生专业技能的训练和职业能力的培养,而未能将所传授的书本知识与科学实践联系起来,忽视了对学生的科学精神、科学方法和科学态度的培养,更谈不上人文精神的挖掘。这种不健全的畸形教育,自然也就培养了如刘海洋、马加爵样的畸形大学生。那么,高校如何开展人文教育呢?
       其一,科学设置人文课程。课程作为教育活动的一种实施方式,是学生展开学校生活、认识世界、体验生活、了解自己、提高自己的载体,是学校教育与社会现实生活联系的中介。合理科学的人文课程设置是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核心。科学设置人文科课程,就得建立系统的人文通识课程。以共同基础课、必修选修课、辅修专业或第二学士学位等多种形式构建由心理与教育、历史与文化、社会与伦理、哲学与思维这五大基本类型组成的人文知识生态结构体系,分别从心理、知(识之)理、伦理、艺理、哲理五个层面构建人文素质教育知识生态,每一知识生态有它的核心课程和拓展课程,学生可以根据其兴趣和需要进行选择,充分体现课程设置的系统性和个性化。
       其三,营造人文教育氛围。要加强人文教育,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高校必须营造一种和谐的人文教育氛围。一方面,要加强教师个人的人文道德修养,另一方面,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使整个校园充满浓厚的人文氛围。校园文化建设是大学生人文教育的土壤。对人文教育而言,课堂不是唯一的,甚至是有限的。校园文化作为一种重要载体,在人文素质教育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积极引导学生社团、党团支部,开拓人文环境,浓厚文化氛围,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活动中受到熏陶。要加强校园人文景观的建设,包括体现科学、人文主题的雕塑和建筑。这样既能美化校园环境,又能对大学生进行历史、科学、人文教育。校园文化建设中应注重人文讲座。有计划地聘请著名科学家、艺术家、社会学家等担任学校的兼职教授,为大学生进行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讲座,并以全校人文讲座为龙头,以各院系讲座为补充,整体推进。这类讲座具有内容广博、通俗易懂、重点突出、涉及面广等特点,也能调适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其三,利用当地历史文化资源。每个省、每一地区都有自己的优势文化资源,如历史名人、文化事件、文明成果、优良传统、优美故事等,都可以成为地方高等院校进行人文教育的好材料。地方高等院校应该利用自己的知识优势和人才优势对这些既有的资源加以开发、改造、提炼,使其成为具有人文内涵的精神养料。例如武汉作为中国近代历史上的首义之区,辛亥革命就是很好的可以利用的人文教育资源。那种敢为人先的革命精神,必将成为当代大学生的重要精神食粮。利用当地历史文化资源进行人文教育,容易获得学生的文化认同,便于引发内心情感体验。因为无论是文化名人或历史事件,尽管相隔久远,但毕竟发生在自己脚下的同一方土地,因而具有很大的亲和性和可追慕性。另外,利用本土历史文化进行人文教育,可以帮助地方院校大学生正确认识本土的历史与环境的优势和羁绊。认清自己何自来去,认清自我与环境、自我与社会的关系,富有理想而不失务实理性,从历史的境遇中走向未来,实现对自我和历史的超越。地方高等院校的生源主要来自本地区,而毕业生也主要服务本地区,因此,“利用本地历史文化资源进行人文教育就显得极为适切而必要”。
       高等教育的历史证明,人文教育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教育力量。健康的高等教育应当是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和谐发展。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应当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二者缺一不可。我们在看到高科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的同时,绝不能忽视人文社会科学的重要性,绝不能忽视人文教育对于大学生成才的基础作用。
       庄桂成,文学博士,武汉江汉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文艺学和中国20世纪文学研究。舒玲娥,武汉江汉大学外国语学院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