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硕士论坛]网络娱乐文化与传统修身文化
作者:丁 静

《文学教育》 2008年 第05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文化是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概念。传统的儒家道德思想毫无疑问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但在后现代社会中,文化的多元性使得娱乐文化也渐渐走入大众的视野,且大有盖过传统文化的趋向。随着网络上博客,闪客一族的流行,大众尽情地享受着网络娱乐盛筵带来的狂欢。
       传统的修身文化有三个核心的理念:第一,君子要慎独。“慎独”,《辞海》中作这样的解释:“在独处无人注意时,自己的行为也要谨慎不苟”。往外沿引伸,可视为“对自己行为负责”。人们一般理解为:“在独处时也能谨守道德、原则,不苟言行,维护好自身的形象。”故,慎独是一种修养,慎独是一种自律,慎独是一种坦荡。而在网络中徜徉的网民,就是要摆脱这种束缚。网络上流行一句话:“网络没有人知道你是一只狗。”网络传播的匿名性使网民可以在网络上肆意妄为,抛弃现实中的道德观念,你可以篡改性别,隐瞒年龄,你可以公开的反驳甚至攻击别人等等,仅仅是为了娱乐以达到心理的快感和平衡。在网络这个虚拟的世界中,在极度强调个性的网络文化中,网民们有着极大的包容性,没有一个固定的标准,只要你足够的个性,就能吸引一大批追随者。木子美,流氓燕,芙蓉姐姐等网络红人,以其独有的反传统的个性观念吸引了无数的“粉丝”。博客、闪客、播客、掘客等各种“客文化”在网络上兴起,博客们在自己的博客领域中的文字,闪客门制作的FLASH,播客们上传的视频等充满了个性化的色彩,在无形中已经给传统一击。在第一场的PK中,网络娱乐文化先拔头筹。
       传统的修身文化第二点,它比较强调交往的合法性,要以“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为标准。而在网络中则完全不存在这样的标准。网络的娱乐文化使传统的道德观念受到了空前挑战。“恶搞”成为网络世界中的流行词汇,如胡戈恶搞陈凯歌《无极》的《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对传统对精英的尖锐嘲讽,成为草根阶级向传统的精英阶层宣战的起点。随后网友恶搞潘冬子上青歌赛,对冯小刚《夜宴》恶搞的《晚饭》等,传统文化宣传的诚信道德观念在网民的恶搞中渐渐瓦解。在恶搞大行其道的当下,央视《百家讲坛》于丹对孔子、论语的新解,对“仁”“信”的宣传,似乎在某种程度上复苏了传统的修身文化。然而网友对于丹的批评恶搞使得“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的标准似乎在网络的娱乐化时代早就应该被送进博物馆。在第二轮的交锋中,网络娱乐文化在网民的欢呼声胜出。
       传统的修身文化第三点,注重天人合一。它注重的是人、社会和自然之间的平衡,以此形成一个文化的共鸣。传统的文化中宣扬“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 强调作为人的限制约束力。而在网络的世界中,“人”是核心。人的本性就是要寻找快乐,娱乐的核心就是满足,以人为本,就是以快乐为本,以娱乐为目标,达到在娱乐文化中的共鸣。
       传统的修身文化类似于巴赫金所说的“第一种生活”,它是一种以公共话语作为价值基准的文化,这种文化突出个体对于整体的服从性,顺从性,归属性和认同性。从而修身就是修剪个体的各种行为和思想范式,最终使个体成为代表整体的文化符号,每一个个体都是整体的代言人。网络的娱乐文化则类似于“第二种生活”——狂欢。它最大限度的提供了个人展示自己的舞台,个性化成了网络娱乐文化的代名词,网络的娱乐文化的多样性注定了它将不可能成为社会每个成员的价值基准,这种文化突出个体的自主性,自由性和叛逆性。从而娱乐就是愉悦自己的个性,愉悦自己的心理,最终使网络成为大众的舆论平台。
       在某种程度上,网络娱乐文化战胜了传统的修身文化,网络一族在庆祝自己的胜利的同时,又面对着信息泛滥,恶意攻击,隐私暴露、网络犯罪等一系列的混乱,道德在网络娱乐文化的狂欢中沦陷。这些都不禁给网络时代的人们敲响警钟:我们是否应当重新审视这场PK赛?
       丁静,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新闻学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