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硕士论坛]学术论文的创新性与现代意识
作者:吴秀芳

《文学教育》 2008年 第05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学术论文是表现科学研究成果的重要形式,学术论文的写作方法与规范是科学工作者、研究生、大学生所具备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普及和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学术论文写作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
       (一)
       在科学技术的发展处于转折、发现和革命的时期,创新是一种科学发现,它必将开创一个新的学科领域,对人类的认识在哲学高度上产生深远的影响。请先看一下《Nature》与《Science》。
       《Nature》认为创新是科研成果新颖,引人注意(出人意料或令人吃惊),而且该项研究看来在该领域之外具有广泛的意义。无论是报道一项突出的发现,还是某一重要问题的实质性进展的第一手报告,均应使其他领域的科学家(研究者)感兴趣。《Science》则认为,创新是指对自然或理论提出新见解,而不是对已有研究结论的再次论证,内容激动人心并富有启发性,具有广泛的科学兴趣。具体而言,就是说在已沉寂的研究领域提出创新思想,在十分活跃的研究领域提出创新思想;在十分活跃的研究领域取得重大进展或是将原先彼此分离的研究领域融合在一起。
       我们再看看《科学通报》、《中国科学》和《自然科学进程》这三种全国性综合期刊对创新性的要求,它们的要求是共同的,即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方面具有创新性的、高水平和有重要意义的最新研究成果。
       大家应该注意到,不论是国际科学期刊还是国内期刊,都十分强调论文的创新性。一篇论文或一项研究课题规模不一定很大,但研究一定要深入,结论一定要深刻,要有独到的见解,这样的论文列入高水平论文就不会有疑问了。一篇学术论文的创新性至关重要。
       学术研究是人的活动,在学术研究活动中,人必须遵循一定的学术规范。没有学术规范,就很难有学术的发展。所以,学术研究的创新、论文写作的创新也要遵循相关的学术规范。创新在学术规范中可以分为逻辑、方法、形式三个层面,其中逻辑层面的创新作为思想观点上的创造性思维的体现,既是学术规范的要求,也是学术研究本身的内在要求,在规范层面它反映着研究成果是否符合研究的目的,在内容层面它体现着研究活动有无达到研究的深度。完全没有创新,只是平庸之作,甚至算不上研究;仅仅只是方法、形式上的创新,没有逻辑创新,可以称为满意的作品;只有在逻辑方法形式三方面都实现了创新,才算得上杰出的研究。[1]树立创新本位,才是学术研究、论文创新的第一任务。
       要创新,就要具备现代性,就要培养学术论文写作的现代意识,必须努力把握当代科学研究的这些新特点和新趋势, 要探索新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
       (二)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日新月异的变化,我们在进行学术研究时,要以时代特征审视学科研究。思维、观念、方法等都要与时俱进,不断进行变革与创新。
       新的研究方法主要是指,在从事某一学科、领域问题研究的过程中,引进了新的、别人没有用过或很少用过的方法。譬如,将自然科学引入社会科学的研究,将现代计算机技术引入社会科学研究等等,只要是这些方法有助于问题的解决,而别人又没有用过,都可视为研究方法的创新。例如胡适、顾颉刚等人运用历史演进的方法,将文史研究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胡适将这种方法概括为:(1)把每一件史事的种种传说,依先后出现的次序,排列起来。(2)研究这件史事在每一个时代有什么样子的传说。
       哈佛大学史华慈(Benjamin Schwartz)教授认为无论一个人所受的是哪一种学科方法的训练,他本人的文化修养越广博深厚,则越能在那种方法上发挥他一切的智能。无论这些智能是不是由那种特殊学科训练上得来的, 它(指由文化修养而得来的智能)都可以使一个人的说话有份量,有价值。反之,由一个修养浅薄、目光短狭的人机械地应用一种孤立的学科方法,常常会产生浅陋的、甚至荒谬的结果。[2]
       任何一门学科的建设,除了本学科内的不断改革和创新外,还必须关注其他学科的理论与方法的现状与趋势,积极引入其他学科领域的理论或方法,努力借鉴与学习他人之长,以促进本学科的持续发展。因此,有识之士指出,学科的创新方法之一,就是将其他学科领域中方法或理论引入本学科,以此解决本学科中有意义的问题,并有实际价值。
       再如我国古代普遍采用治经的方法来研究《诗经》,这就限制了《诗经》的研究水平,而闻一多运用社会学的方法来研究《诗经》,从而使《诗经》研究达到了一个崭新的水平。
       今人史念海在历史地理学的研究中,采用文献调查与实地考察相结合的方法,也取得了可喜的成果。谭其骧在为其所著《河山集》第四集写的序中说:《河山集》初集所收论文,基本上还和包括我在内的一般老历史地理工作者一样,都是利用历史文献写成的。从第二集起,就一变而为一部全是用历史资料(包括文献与遗址遗物)与实际调查考察密切结合的研究成果。这就使中国历史地理学开辟了一个新的阶段,其意义的重大,不言而喻。第二集的论文,主要是论述黄河流域地貌和植被的变迁那几篇,篇篇都取得惊人的成就。在第二集《自序》中举了若干文献考证无法解决的问题,因而一经实地考察便迎刃而解的例子中,就有永乐城、仙人关、萧关、祁山、函谷关、潼关,以及战国与秦代长城遗址等军事上极关重要的条目。史念海采用社会调查与文献调查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历史地理学也继承了前人的优良传统。他本人就谈到过这一点:“在禹贡学会成立之前,研究舆地之学的学人就已有重在目验的传统,所谓目验,就是实地考察,甚至正当考据工作最为盛行的乾嘉时期,有的学人也不以仅翻检征引旧籍为然。禹贡学会成立之后,颉刚先生就感到从事历史地理的研究,不能不实地考察,并以之为解决问题的必要的基础。这样的创见使多少世代以来,一直作为历史学辅助学科的历史地理,更接近于地理学。”[3]
       再则人们已注意运用自然科学知识来分析文学作品。如韩愈《李花赠张十一署》,首二句云:“江陵城西二月尾,花不见桃惟见李。”杨万里有《读退之李花诗》序云:“桃、李岁岁同时并开,而退之有‘花不见桃惟见李’之句,殊不可解。因晚登碧落堂,望隔江桃、李,桃皆暗而李独明,乃悟其妙。”诗云:“近红暮看失燕支,远白宵明雪色奇。花不见桃惟见李,一生不晓退之诗。”此外,他在《东园晴步二首》之二中还提到:“浅暖疏寒十日晴,桃花红暗李花明。”程千帆特撰《韩诗〈李花赠张十一署〉篇发微》,用光学原理解释了“花不见桃惟见李”的现象,文章最后还说:“夫科学所以格物,文学所以状物,二者若不相谋。然必格物之术愈工,则状物之精愈显,是又足以相成。故近世言批评者,往往借助于自然社会诸科学,未尝暖昧于一家之言而自画也。”[4]
       近年来,我国的人文学科研究,正因为不断地引入与借鉴其他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因而取得了较为长足的进步与发展。以文学与语言研究为例,一方面引入与借鉴其他社会科学的理论与方法,如心理批评、原型批评(神话批评、神话仪式批评)、形式主义理论(本体批评、文字批评、美学批评)、结构主义理论(以叙事作品的内在规律为研究对象的叙述学)、比较方法、接受美学(关注读者、受众的研究方法);另一方面又大胆吸收自然科学中的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数学方法以及其他一些方法(如模糊方法、生态学、模型)等,使学科面貌焕然一新,出现了不少论文佳作。如《“鸳鸯蝴蝶派”与大众接受》、《生态学视野中的当代美学》等等。
       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童庆炳先生认为,文学研究中的多学科发展,实质上是一个学术视野转换的问题,它会扩充我们文学研究的空间,由于从多个侧面关注文学本身,有利于我们深入探讨文学自身,看清文学自身的方方面面。如他所提倡的文化诗学研究,就是避免单一的政治、社会和文学批评,而是把文化视野和文学自身的诗情画意、文学内部和外部结合起来研究。跨学科研究是把文学放到文化大视野中去关照,避免了学术研究中盲人摸象的后果,提高了对文学的整体关照意识,扩展了自身的学术视野。
       引入其他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将多种学科结合与交叉起来进行研究,都需要注意各学科自身的特点,注意各自间的相通与相融之处,不要硬要套帽子或硬装榫头,为新而新,贪图虚名,追求时髦,弄得名词、新概念满天飞,反而使读者如坠云雾。
       参考文献:
       [1]杨玉圣,张保生.学术规范读本[M]. 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2004:157.
       [2]陈启云.跨学科与超领域的研究[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5):32-34.
       [3]徐有福.治学方法与论文写作[M]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23-24.
       [4]徐有福.治学方法与论文写作[M]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246.
       吴秀芳,湖南吉首大学师范学院讲师,陕西师范大学2007级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