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古典重读]《孟子》中“其”用法浅析
作者:罗海来

《文学教育》 2008年 第05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对先秦时期代词“其”的性质的认识,传统的看法是,“其”主要用作第三人称代词,但同时兼有指示代词的用法。如周法高,黄盛璋,杨伯峻和何乐士等等。对“其”的句法功能认识,比较可信的说法是,认为“其”不但可作定语,也可以作主语,持此说的有黄盛璋,朱声琦,吴辛丑等。《孟子》中“其”的使用情况如何?本文通过对《孟子》中586例(含引文12例)“其”的使用情况调查,具体描述“其”的语法、语用特点。
       一、“其”的语法功能
       (一)“其”作代词,称代第三者,通常用在名词的前面,作定语,可译为“他(们)的”、“她(们)的”、“它(们)的”。共244例,占《孟子》中“其”字总数的41.6%。如:
       (1)其子趋而往视之,则苗枯矣。(公孙丑上)
       (2)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梁惠王上)
       引例中的“其”都作定语,表示领属关系,但称代、称数不同。马建忠说“书籍中‘其’字偏次者,所在皆是”。①不无道理。
       《孟子》中“其”作数词的定语,用以称代人或物的全体,可译为“其中的”,仅5例,占0.85%。如:
       (3)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告子上)
       有时由于说话语气的关系,“其”可以活用为第一、第二代词或己称代词。如:
       (4)(滕世子)谓然友曰:“吾他日未尝学问,好驰马试剑,父兄百官不我足也,恐其不能尽于大事,子为我问孟子。(滕文公上)
       (5)(孟子)曰:“轲也,请无问其祥。愿闻其指,说之将何如?”(告子上)
       (6)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离娄上)
       上引(4)例中的“其”指滕世子,相当于“我”,活用是为了表示自我谦逊,对听者的尊重,仅3例;(5)例中的“其”活用为第二身,起舒缓语气、表达对听者礼貌的作用,共7例;(6)例活用为己称代词“自己”,共63例。
       (二)“其”为三称代词,作主语,如:
       (7)其尊德乐道,不如是,不足与有为也。(公孙丑下)
       (8)其为气也,至大至刚。(公孙丑上)
       (9)孟子曰:“其祥不可得闻也,诸侯恶其害己也,而皆去其籍。(万章下)
       (10)沈同以其私问曰:燕可伐与?(公孙丑下)
       上引诸例中的“其+谓语”都是作句子成分的,作主语的有例(7);作主谓词组主语的有例(8);作兼词的有例(9);作介词宾语的有例(10)。“其”作单句主语共14例,占2.4%;作主谓词组主语的共53例,占9%;作兼语共23例,占3.9%;作介词宾语共27例,占4.6%。作主语的“其”不能像王力先生那样理解为“名词+之”。吴辛丑先生已指出了这一点。
       (三)“其”为指示代词,指示人或事物,用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组前面,作定语,可译为“那”,共102例,占17.4%。如:
       (11)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滕文公上)
       (12)夏后殷周之盛,地未有过千里者也,而齐有其地矣。(公孙丑上)
       (四)“其”为副词,共15例,占2.6%,有如下几种情形:
       1、用在疑问句或陈述句里,表示估量、推测、不肯定,可译为“大概”、“恐怕”、“也许”等。如:
       (13)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梁惠王下)
       2、用在祈使句里,表商量、劝勉、请求等,可译为“可”、“还是”等。如:
       (14)舜曰:“惟兹臣庶,汝其于予治。”(万章上)
       3、表示反问,作用跟“岂”差不多,可译为“还”、“又”等。如:
       (15)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梁惠王下)
       4、表示论断,相当于“乃”。如:
       (16)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智者,其良知也。(尽心上)
       (五)“其”为连词。有两种情形:
       1、表示假设,用在偏句的开头,可译为“如果”、“假使”,共13例,占2.2%。如:
       (17)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勃然兴之矣。其如是,孰能御之?(梁惠王上)
       2、表示选择,用在并列句的开头,可译为“还是”、“是……还是……”等,仅1例,占0.17%。如:
       (18)子以为有王者作,将比今之诸侯而诛之乎?其教之不改而后诛之乎?(万章下)
       3、表转折,与“而”用法相同,可译为“却”等。仅1例,占0.17%。如:
       (19)冯妇攘臂下车。众皆悦之,其为士者笑之。(尽心下)
       (六)“其”用在句中,既无意思,作用也不明显,仅仅多一个音节而已。共2例,占0.34%。如:
       (20)诗云:“昼示于茅,霄示索绹,亟其乘屋,其始播百谷。”(滕文公上)
       杨伯峻先生说:“有时‘其’可译为‘的’或‘地’”。②《经传释词》亦说:“其,犹之也”。③共12例,占2.1%,如:
       (21)若是其甚与?(梁惠王上)
       有时“何其”结成一起,“其”只是一个词素,“何其”等于“何”,仅2例,占0.34%。如:
       (22)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尽心下)
       (七)“其”作用介词“以”,引进动作行为的凭借。仅1例,占0.17%。如:
       (23)苟善其礼际矣,斯君子受之,敢问何说也?(万章下)
       综合上面的考察与分析,《孟子》中“其”的语法功能主要有充当定语、主语、兼语、介词宾语、副词、连词、句中衬字等。各种用法的频率如下:
       作定语:422次,占72%;作单句主语14次,占2.4%;作主谓词组主语53次,占9%;作兼语23次,占3.9%;作介词宾语27次,占4.6%;作副词15次,占2.6%;作连词16次,占2.73%;作句中助词16次,占2.73%。
       由上可见,《孟子》中的“其”在充当句子成分能力上,作定语是主要功能,作主谓句主语功能比作单句主语功能要强。通行的看法是上古汉语“其”主要作定语,也可有条件地作主语。《孟子》中“其”的使用情况除作定语、主语外,还可作兼语、介词宾语等。
       二、“其”的语用功能
       考察中发现,“其”出现句子里,与它的回指和关连语用功能有一定的关系,这里就“其”的回指和关连作简单描述。
       (一)“其”的回指用法
       所谓回指,即篇章结构中通过指代性成分对前文出现过的成分的称代以实现某种语用目的的一种手段。《孟子》中“其”的回指用法从其所起的篇章作用来看,主要有三种。
       1、照应性回指
       前文出现过的成分用指代性词语“其”来称代以前后照应,从而使行文既简洁又文气一贯。从篇章语用角度说,指示代词的称代功能主要就是起照应作用。共366例,占62%。如:
       (24)古之君子,其过也,如日月之食,民皆见之;及其更也,民皆仰之。(公孙丑下)
       (25)孟子为蚔蛙曰:“子之辞灵丘而请士师,似也,为其可以言也。今既数月矣,未可以言与?”蚔蛙谏于王而不用,致为臣而去。(告子下)
       例(24)代词“其”照应前文出现的成分“古之君子”。使听话人对作者强调的对象“古之君子”引起注意,从而对下文“如日月之食……民皆仰之”所表达的含义能够迅速理解。例(25)是孟子与蚔蛙的对话,代词“其”照应前文的“士师”,使听话人蚔蛙能够迅速将孟子所说的“士师”的职责(谏官)和自己的行为联系起来,从而才有“致为臣而去”的表现。
       2、凸显性回指
       是指利用指示代词将说话人要特别强调的某种成分凸显出来,以引起听话人(或读者)的注意,有102例,占17.4%。如:
       (26)颜子当乱世,居于陋巷,一箪食,一瓢饮,人不堪其忧,颜子不改其乐,孔子贤之。(离娄下)
       (27)王子宫室,车马,衣服多与人同,而王子若彼者,其居使之燃也。(尽心上)
       例(26)“其”回指前文“居于陋巷,一箪食,一标瓢饮”,使回指内容得到凸显。例(27)“其”回指前文“而王子若彼者”,使之得到凸显。
       3、关连性回指
       是指通过指代性词语的回指为关连句子或句子以上的篇章单位,它是古代汉语指示代词的重要篇章功能之一,作用是回指前文,引出下文。共13例,占2.2%,如:
       (27)如中也弃不中,才也弃不才,则贤不肖之相去,其间不能以寸。(离娄下)
       (28)贵贵尊贤,其义一也。(万章下)
       (二)“其”的关连用法
       《孟子》中“其”所体现的关连,指的是篇章结构的关联,主要表现为启下关连和承上关连两类。
       1、启下关连
       主要包括标明、提起和待续,《孟子》中部分“其”主要起标明作用,即通过“其”标明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用作假设连词的“其”就属于这一类,共13例,占2.2%,例见前(17)。
       另外,相当于“的”、“地”用的“其”,连接状态和谓语中心语,表明修饰和被修饰关系,共12例,占2%,例见前(21)。
       用如选择关系和转折关系的词,也起到标明句子之间逻辑关系的作用,例见前(18)、(19)。
       2、承上关连
       承上关连是指通过关联性词语承接上文以过递到下文,前文讨论的关连性回指,就是起承上关联作用。
       参考文献:
       ①马建忠《马氏文通》商务印书馆,1983
       ②杨伯峻《古汉语虚词》中华书局,1981
       ③王引之《经传释词》江苏古籍出版社,1985
       罗海来,贵州铜仁学院中文系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