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作家研究]陶渊明诗词中的审美意境
作者:高涵博

《文学教育》 2008年 第05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一、陶渊明诗词风格中的审美意义
       陶渊明的思想继承、诗歌的描写对象、个人的喜好以及人格志向使得他创作的诗歌带有了一种冲淡平和、旷洁悠远的风格。陶渊明的诗歌开辟了田园诗的新风,从此田园诗大量盛行,谢灵运一句:“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更是模仿陶诗不可多得的佳作。陶渊明的诗歌多描写平淡的日常生活,然而历代文人却多是不屑于谈生活、谈农事的,特别是在讲究文章词藻华丽的晋代,陶渊明冲淡平和、旷洁悠远的诗风实是一大另类,然而他的诗却能在平淡处见神奇,于朴素中见绮丽,将日常生活诗意化确是陶渊明的一大开创,亦是陶诗的审美意义的所在。
       陶渊明人格心性旷达,追求自然。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相信很多人都有所耳闻,一方面表现了陶渊明志向高洁,不愿为世俗所累。另一方不也正是说明了他胸怀旷达,不念念不忘世俗事吗?他的《归去来兮辞》也正是在他放下官场利禄,走向田园生活的背景下写成的一篇传世之作。陶诗思想方面受老庄的影响。老子主张“清静无为”,推崇“淡乎其无味”的美学境界,老子认为浮华绚丽的事物往往使人心智迷乱,被蒙蔽而看不到大道之美。所以老子提出“朴”:“见素抱朴,少私寡欲。”,“常德乃足,复归于朴。”“朴”也就是朴素、质朴的意思。庄子承续老子的哲学思想,认为“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淡然无极而众美从之。”应该说陶渊明弃绝为官,向往田园的思想跟老庄的思想是有着一定的渊源的。况且魏晋时期谈玄之风盛行,我想陶渊明作为那个时代的人亦不能够免俗。而他的这种思想直接作用文章就形成的他冲淡平和的诗风。
       陶渊明所处的时代是中国文学自觉的时代,在艺术创造过程中,陶渊明或许并不排斥审美的加工,而只是加工的舟过水无痕,雁过空无迹。陶诗的平淡自然绝不是人们常说的单调乏味的平淡,只是寡淡无趣,面目可憎,其妙处高处在于寄至味于平淡,有象外之象,境外之境。平,却平得有趣;淡,却淡得有味。
       二、陶渊明田园生活中的美学意义
       田园诗歌是陶渊明思想深处成己与成人的统一、超越儒与道的纠葛的结果。陶渊明的田园诗词内涵主要体现在两点:旷与自然。他的田园诗与此后的中国田园诗,以及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田园诗虽然都是得自于经验性的现实和诗的灵感的迸发。陶诗的主角就是他本人,他既是农夫又是诗人,这中间没有后世田园诗所包含的道德原则作阻隔,也无须作隐喻式阅读。诗中的田园世界与诗人的心灵世界构建起一个宽广的富有弹性的美域,这美域足以抚慰诗人和读者的痛苦。千百年来,为骚人墨客所欣赏不已的正是陶渊明的那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自得,神情逸远和他“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人生剪影。
       陶诗的自然之含义与旷是相通的。陶诗之自然,一是心地之自然;二是取材之自然;三是意境之自然;四是语言之自然。前面说过,自然在老庄那里是道,在魏晋文人那里是玄之又玄之理,在陶渊明才是实在的生命美学。这种自然生命的美学品格无疑是乡村所赋予的,而且溶入了陶诗的骨髓。心地之自然,当以坦荡、自由言之。陶诗里既写了田野之野趣与荒芜,又有农耕之乐与苦愁,在这里,乡村与人融为一体,自得自适之极。再没有情为他人而抒、志为圣君而感。纯粹自由的抒写,纯粹精神的神往,取材之自然,就是真正做到了取法自然,春乐秋愁,四时田园杂兴再没有感时伤世之叹。意境之自然,更须发乎心灵。陶诗取意造境之高、朴直省净之妙,一直是唐人慕陶、仿陶的中心,造就了唐诗曲折顿挫转落的虚虚实实、出神入化。语言之自然,是田园诗的生命,无雕琢,无突兀,尚不够自然。陶诗语言之自然纯粹从田园中化来。梁启超说过:“最能领略自然之美,最能感觉人生的妙味。”所以从陶诗中最能品读人生,最能体悟乡村之美。
       三、陶渊明诗词中的生命美学观
       陶渊明依恋山水,旷性任达,应该说是一种禀赋。生命的本质在于顺应自然,享受自然,在与自然的亲吻中,释放出生命的无穷活力。陶渊明因“误落尘网”所失去的,恰恰是生命中最本质的东西──本我。而“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恰恰是诗人在同黑暗官场彻底决裂后所寻回真我的人生写照。“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随意,望天际云卷云舒”,心灵和肉体终于合而为一,从此走向心的自由,灵魂的自由,意志的自由,精神的自由,活出率真,活出个性,活出潇洒,做一回天地之间大大的人。当我们重新解读陶渊明时,并不是说叫人一遇到人生的挫折与磨难,便放逐自我,退隐山林,与狼共舞,而是要超越流俗,树立高标人格,从而让自身散发着人性的光辉。弃其形,而取其神,才是对陶渊明精神乃至中国传统隐士文化上佳的解构与继承。
       四、陶渊明诗词中的休闲美学意义
       休闲是人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美学意义上有助于提升人的素质和境界,使人超越自然、超越社会、超越自身,从而成为自然界的主人,亦即自由的人。休闲能够丰富人生,可以实现人生超越,可以创造艺术和平淡之美。
       休闲能够丰富人生,使人恢复储存继续劳作的精力和动力,并能提高人的审美情趣和生活品质,从而丰富生活内涵。姜子牙自得于渭水垂钓、诸葛亮躬耕于南阳垅亩、陶渊明悠然于东篱下采菊等等,无一不是闲适人生的表现。贴近自然,反朴归真,求得人性的寄寓和人与环境的亲和,都只有借助于休闲才能办 得到。无疑,休闲旅游可让人投身自然,品味生态,吸取文化,在雍容洒脱中寄情山水,畅怡性情,寄寓理想,健体强身。由此才能求得精神情感的慰藉和生命情调的复归。
       休闲可以创造艺术和平淡之美。我国古代的大批隐士阶层,大都是在率意自适的隐逸生活中创造出很高的艺术成就的。他们在读书作画、啜茗清谈、调琴弈棋、游历修炼的归隐生活中,使自己的人生境界和艺术创作达到了高远的境界。淡泊、简远、空灵成为中国山水画的主要风格。陶渊明、孟浩然、王维等,更是借助于闲隐,创作出了不朽的佳篇。陶渊明还由此开创了田园诗艺术的先河,享受了“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陶然忘机的人生佳境。平淡冲和历来都是知识分子涵养陶冶的文化气质和生活态度,这种追求平淡之真的审美理想,正是休闲文化所蕴含的价值取向。通过休闲活动体现出生活情韵和生命灵光,这本身就是一种心灵与生命的升华。
       五、陶渊明诗文美学思想中的儒道思想
       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独树一帜的诗人。老庄的自然观、求真贵真思想和天地赋命的旷达情怀对陶渊明产生直接的影响,其诗文美学特征主要体现在“自然”、“真”、以及“旷远”三美之上,继承和实践了道家的美学思想并将其发扬光大。
       陶渊明以儒家的严正生活态度来处理事情,来鼓励自己并反抗现实。以道家的自然观、求真贵真思想和天地赋命的旷达情怀来引导自己,鼓励自己,并客观地看待生死等。他的生活态度现实而不局促、不畏缩,他的胸怀高阔而切合实际。从他的创作上看,陶渊明的思想与行为相统一,结合,和谐,20年的隐居生活都未曾受影响。儒道相统一的思想指导他的诗文创作,形成了陶渊明独特的美学思想,是文学史和哲学史上的一笔财富。
       在中国文学史上,陶渊明的人生道路是最为独特的。他在诗文中继承了儒家思想创造出的“善”之美、劳动美、精神美三方面的美学特征,开创了中国诗歌史上独特的儒家“三美”之作。陶渊明诗文的旷远美就是以心胸开阔、坦荡、通达事理、明智处世。表达诗人当时的心境是旷远开阔的。虽然是继承道家幻想世界的“超然物外”的旷达态度,但陶渊明的旷达悠远心境是建立在现实客观的基础上,形成了具有独特色彩的旷达悠远的审美风格。
       参考文献:
       [1]李锦娣.陶渊明的美学思想[J].岱宗学刊.2003-3.(1).
       [2]徐新杰.论陶渊明的“真”[J].九江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
       [3]王叔新.论道家思想对陶渊明诗文美学思想的影响[J].台州学院学报.(2).
       [4]张翼.情感的执着与理性的超越-解悟陶渊明的人生理念及时代价值[J].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9.(3).
       高涵博,女,河南濮阳职业技术学院人文科学系助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