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探索争鸣]语文教师的课堂语言浅探
作者:田 瑜

《文学教育》 2008年 第04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的语言素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教学语言不仅关系着学生智慧的启迪和智能的培养,而且还会影响他们非智力因素的健康发展。而语文教学的最大特点在于其社会性、形象性、情感力量、审美性和语言的感染力。一节成功的语文课,一位受学生欢迎的老师,往往在于他能以多种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以使语文课堂教学得以优化。要达到这一点,关键在于教师课堂教学语言的优化。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在中要优化教学语言,使之臻于完美,以达到优化课堂教学的目的。
       一、一节语文课中教师语言数量的控制
       在一节语文课上,教师应留出一半的时间供学生阅读课文,这是因为读是自外而内的吸收,说和写是则是自内而外的表达。学生要从课文中学习语言、写作方法等知识,以提高自己的读写能力。阅读对提高读写能力来说,在某种意义上是起着决定性作用的。现代的教学思想提倡不断提高自己的课堂语言水平,这决不是要教师用自己的语言取课文而代之。如果是这样,则是本末倒置。教师在课堂上的用语,主要应该用来质疑、解惑、阐明重点、总结和引导,指导学生如何学好知识,真正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二、语文教师要注意提高语言的质量
       课堂语言不精练、水分多、浓度小,常会影响学生听课情绪甚至引起反感。程式化地处理课文,不同类型、体裁的课文一刀切,势必会塞给学生许多老话、陈话、套话,这些话许多属于废话,听了使人烦躁不安。教师的语汇缺乏、词不达意、准确性不高、不必要的重复、讲话不流畅、以及语言的针对性不强等都会影响表达效果。
       三、语文教师要把握语言的时机性
       同样的问题解答,由于所用时间的不同,往往会产生不同的效果。为了争取理想的教学效果,教师要精心考虑和选择自己讲话的最佳时机。学生不预习不讲;学生通过阅读能理解的问题不讲。最好是在学生提出疑难问题后,教师先启发、引导,使之自己解决。
       四、语文教师要有锤炼语言的艺术性
       体现教师“三分话”的课堂语言,教师的语言应该达到准确、明白、清晰、简练。作为语文教师则没有理由以此满足而忽视甚至排斥课堂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和哲理性。如果你总是板起面孔,摆出一副“夫子”的“尊严”相,日复一日地干巴巴地向青少年说教、灌输,半强迫性地驱使他们听讲,肯定是教不好语文的,势必使学生不买帐。
       总之;教师要尽可能用“三分”微言,体现“七分”大意,使课堂语言含蓄而深刻,精微而深远,这可以说达到了语言的最高境界,学生一定会对之产生一种强烈的美感享受。
       田瑜,教师,现居贵州绥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