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课文研析]《多收了三五斗》的另一种主旨
作者:朱世德

《文学教育》 2008年 第04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多收了三五斗》是叶圣陶先生的短篇小说。叶圣陶(1894~1988)是现代作家、儿童文学作家、教育家。他早期小说大多描写知识分子和小市民的灰色生活,代表作品如《潘先生在难中》等。后转向摄取与时代斗争有关的重大题材,如《夜》、《倪焕之》等,较为深刻地反映了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前后的社会现实。“九·一八”事变之后,积极参加爱国抗日活动,发表了《多收了三五斗》等著名的短篇小说。抗日战争爆发后,辗转到四川工作和生活,写作以散文和文艺评论为主,大多具有厚实的社会内容。
       《多收了三五斗》小说通过对20世纪30年代旧中国江南一群农民忍痛亏本粜米,在丰年反而遭到比往年更悲惨的厄运的描写,形象地揭示了旧中国在三座大山的压迫下,农村急遽破产的现实,预示着农民必将走上反抗的道路。这篇小说的主题是显而易见的,也是我们教材的编者主题。
       叶圣陶先生的《多收了三五斗》不仅在当时有非常广泛的影响力,至今,仍有非常广泛的影响力和借鉴作用。如果你上网搜索一下,会发现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有各种版本的《多收了三五斗》,教师版的,招聘版的等等。如果认真比较一下,他们的主题是非常相像的——都有同情的主旨。我认真研读了这篇文章,发现叶圣陶先生在这篇文章里透露出另一些信息,而且是非常有用的、很吻合我们现代社会气息的。下面我就将叶圣陶在文中的隐含的另种意义梳理一下。
       一、叶圣陶先生在《多收了三五斗》中预示了市场的重要性和不可逆转性
       叶圣陶先生在《多收了三五斗》中直指市场这种无形的手控制农民的命运。从表面上看,左右粮价是万盛米行,农民种粮就如同给粮行老板种的,粮行的老板说了算,而实际上是粮价由市场说了算。因此,农民非常无奈。马克思在《资本论》指出:商品的价值量表现着一种必然的、商品形成过程内在的、同社会劳动时间的关系。随着价值量转化为价格,这种必然的关系就表现为商品同在它之外存在的货币商品的交换比例。这种交换比例既可以表现商品的价值量,也可以表现比它大或小的量,在一定条件下,商品就是按这种较大或较小的量来让渡的。当某种商品供不应求时,由于购买者之间的竞争使得商品生产者抬高商品价格,于是价格会高于价值。如果这种商品出现供过于求的状况,商品价格会因生产者之间的竞争而下降,价格低于价值。在现代商品经济时代和市场经济也是如此,例如:羽绒服装在刚出现时,由于保暖、轻便,广受欢迎,价格居高,以300元一件为例,远远高于成本,且有继续上涨的趋势。商家在此后为追逐利润,纷纷开始生产羽绒服装,原有服装厂扩大生产,新工厂纷纷开工,导致目前我国羽绒产品市场一般性的产品供给过剩,价格回落。一些小型工厂在无新技术支持下,纷纷倒闭。
       从《多收了三五斗》的“今年天照应,雨水调匀,小虫子也不来作梗,一亩田多收这么三五斗。”中可以看出:米像潮水一般涌来。“你们嫌价钱低,不要粜好了。是你们自己来的,并没有请你们来。只管多罗嗦做什么!我们有的是洋钱,不买你们的,有别人的好买。你们看,船埠头又有两只船停在那里了。”不仅如此,“你们不粜,人家就饿死了么?各处地方多的是洋米,洋面,头几批还没吃完,外洋大轮船又有几批运来了。”外国的大米也相继踏来。综上所述,大米这种商品出现供过于求的状况原因有二:一是风调雨顺,粮食丰收:二是外国大米的大量涌入。大米价格会因生产者之间的竞争而下降,价格低于价值,因此出现大米“糙米五块,谷三块,”的历史最低价。虽然害苦了农民百姓,却也体现出市场经济规律。
       据报道:正值北运蔬菜上市高峰,遂溪洋青镇的蔬菜交易市场上,人声鼎沸,熙熙攘攘。椒农老吴一早从地里收了200多斤辣椒,中午拉到了市场上占卜他的命运。但一个小时之后,他又原封不动拉了回去。辣椒的收购价过低,让老吴没法接受。我也想起我小时侯卖芹菜的事:年关时候,家人挑着许多芹菜高高兴兴到十几公里外的市集上卖,本想赚点钱好好过年的,没想芹菜价过低不肯买,挑回去又路途遥远,只好倒弃,遭遇与椒农老吴是一样,心情与《多收了三五斗》的旧毡帽朋友一样的。
       叶圣陶先生的《多收了三五斗》以及其他版本的《多收了三五斗》都在提醒我们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否则会遭到市场的反击的,《多收了三五斗》的旧毡帽朋友就是明证。
       二、叶圣陶先生在《多收了三五斗》暗示了加入世贸组织的必然性和重要性
       明朝末,资本主义思想开始萌芽。郑和下西洋标志着中国正式走向世界,世界也逐渐涌入中国,尽管中国不情愿。在《多收了三五斗》看出叶圣陶先生的前瞻性和预见性,暗示中国不可避免地要与世界联在一起,互相交流和沟通,而且势必影响我们的一些行业和经济,尤其是农业和手工业以及一些民族企业。
       “‘嗤,’先生冷笑着,‘你们不粜,人家就饿死了么?各处地方多的是洋米,洋面,头几批还没吃完,外洋大轮船又有几批运来了。’”这很好地说明了我们农业受到的影响,由于生产方式的落后,劳动力成本居高不下,势必导致竞争力的下降,也说明中国与外国的经济已密不可分了。
       “旧毡帽朋友今天上镇来,原来有很多的计划的。洋肥皂用完了,须得买十块八块回去。洋火也要带几匣。洋油……洋布听说只要八分半一尺……”这一段旧毡帽朋友的心理描写更是体现了中国与世界经济的融合。这既是好事,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也是坏事,导致许多手工业者破产,失去生存的手段和能力。从中可以看出,叶圣陶先生内心的矛盾,既同情旧毡帽朋友,又提醒我们尽快改变生产方式、手段,提高生产力,增强竞争力。影响最明显的莫过于布料,洋布已远远超过我们手工纺织的布了,不管是质地方面,还是价格方面,已远远领先。导致中国织布手工业早早破产,手摇织布机早早扔进博物馆。
       我们经过一段闭关锁国的惨痛教训后,终于意识到,万物是存在着普遍联系的,不能单独存在的。叶圣陶先生已意识到到这点,也在《多收了三五斗》提出了这一点;我们国家也意识到这点,痛定思痛,决定加入世贸组织,终于经过艰辛久长的谈判,我国于2001年11月11日正式成为世贸组织成员。加入世贸组织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我们得到更多的发展机遇,更好的生活水平;意味着许多企业破产,尤其是那些落后的、保守的企业和个人。
       当我们加入世贸组织时,就更要面对残酷无情的商品经济的市场规律了。正因为如此,国家才要制订保护价,以免谷贱伤农。
       如果叶圣陶先生有幸活在人世间,看到中国企业不仅能在中国不倒,反而在世界上占有一席之地,并大有发展之势,那就会暗自庆幸:幸亏自己及早提醒了自己的民族。
       朱世德,广东河源市职业技术学校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