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文章写法]作文教学的实践探索
作者:周玉红

《文学教育》 2008年 第04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在语文教学中,一直存在着学生怕写作文,一提作文便愁眉苦脸;老师怕改作文,改作文犹如“移山”,费时费力,效果却并不明显的现象。所以作文教学中写作文花费时间多,写作次数少和质量不高这些问题是困扰语文教师的难题。
       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首先是老师在训练时从文体立意、谋篇到谴词造句面面俱到,且字数一般不得少于600字。大多数学生完成这样一篇作文要花费不少的时间。其次,由于一次作文花费的时间多,而语文又不能仅上写作课,写作的次数很有限,每学期仅安排六至八次作文,训练重点又不突出,学生的写作能力自然难以提高。还有,每次作文要求面面俱到,学生很难取得成功。长此以往,在多次失败的打击下,学生就会对作文产生厌倦、害怕甚至对抗的心理。在这种消极情绪的支配下,又怎能写出好作文呢?
       要走出作文教学的困境,就必须重新认识“作文”这一概念。作文能力是由语言表达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等多种能力综合而成的。因此写作能力的提高并非一朝一夕之事,必须经过长期实践,反复练习。所以我们平时的作文训练大可不必要求面面俱到,具体说作文不必强调文体,也不一定强调成篇。作为学校语文课的一种训练,它与数、理、化的作业一样,只是一种练习。对于学生的作文,我们不宜用文学批评的“标准”去硬套,也不必用文章应有的格式去衡量。作文,相当于音乐课的视唱练习,相当于美术课的速写、素描,你能说视唱练习等有什么完整的格局、有一定的套式吗?但是,通过这些练习,将来,学生就自然会唱歌、画画。作为练习的作文,同样如此。
       作文不强调成篇,从内容上说,以社会生活为写作源泉。“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作文亦如此。鼓励学生写作文以“立诚”为本,写心里话,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这样,通过说真话,抒真情,打造出自己的灵魂天地,并培养独特的思想内涵,让学生感情、灵魂、思想自由熔铸于文章之中,让学生个性在文中淋漓尽致地展现。写作旨在提高学生文化素质,以“人”为本,作文与做人统一,应贯穿于整个作文教学过程。生活的点滴感受,思想上的片刻闪光,都可以形成文字;对于某一现象,某一事实的看法,也可以通过三言两语做个记录。而一强调“成篇”,则会过多地考虑结构问题,考虑如何开头如何结尾等等,这不但需要有足够的时间,而且在表达上,往往限制了畅所欲言,而更多地留下的是“作”的痕迹。
       作文不强调成篇,从形式上说,多做一些分散的训练,有利于基本功的扎实加强,这好比一名跳高运动员,为了跳得高一些,能老在横杆面前跳吗?总要在身体的耐久力、柔韧性、速度、灵敏性等各个方面有计划地去训练。作文,同样有许多“要素”。如何观察,如何积累,如何使用语言等等,也是要有计划地进行训练才可能落实。如果老是要求成篇,那就等于要求跳高运动员老是去跳一样,成绩恐怕难以提高。
       小型分解的训练,比如,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训练。每次突出一个重点,进行一些训练,循序渐进,盘旋上升,学生的作文水平才有可能像数理化通过作业练习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像音乐、美术课通过练唱素描等掌握唱歌、绘画的技能技巧,使自己的基本功获得提高。
       采取化整为零的训练方法,通常以片段的形式出现,且不必拘泥写作字数的多少,学生往往乐意接受,而且花费时间不多,容易坚持。经过反复练习,学生的说话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都会逐渐提高,写作能力自然也会随之提高。
       作文教学还要实现训练的多样化。叶圣陶先生指出:“听,就是用耳朵读;说,就是用嘴写;读,就是用眼睛听;写,就是用笔头说。”在读、听、说教学中渗透作文教学,切切实实以读促写,以说促写,使学生在学习语文时处处体现作文教学,以写促读,以写促说,其目的是使读、写、听、说有机地结合起来,不为作文而作文。
       在写作训练上,特别要培养学生写日记,记随笔的习惯,留心生活中的新发现,记下现实中智慧的火花,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从而真正把作文教学,写作训练渗透到学生生活中,使作文走向生活。
       作文能力的提高不能一蹴而就,那就让我们细水长流,集腋成裘吧!
       周玉红,河南南阳理工学院教育学院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