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文学教法]浅谈科普作品的教学
作者:龙明玉

《文学教育》 2008年 第04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告诉我们———为了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强调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社会和科技发展相联系。那么语文教材中科普作品的教学,为实现这一理念提供了最大可能。下面我以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科普作品教学为例,谈谈语文教材中的科普作品的教学。
       一、抓住作品的趣味性和新奇性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
       利用科普作品中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喜欢科学的兴趣。《敬畏自然》一课的内容就十分有趣,首先题目中敬畏一词,将大自然人格化、神秘化,势必会让人产生诸多疑问,所以该题目就取得新颖有趣,引人注目,启迪深思。文章中一些妙趣横生的比喻,让人读来忍俊不禁。正是大自然那无与伦比的智慧创造了一切,人类实在不应该在大自然面前昂起所谓高傲的头颅,而应该采取谦恭敬畏的态度。
       借助科普作品中的新奇内容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罗布泊曾经是美丽的仙湖,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水如明镜。20世纪70年代,仙湖消逝了,罗布泊成了一个令人恐怖的地方。是谁造成了这样的悲剧?学生一定对文章《罗布泊,飘逝的仙湖》充满了极大的探究兴趣。
       二、抓住科普作品教学强化学生的科学精神。
       如何在语文学科中进行科学教育?通过科普作品的教学来强化学生的科学精神,就是一个主要的捷径。让学生从科普作品中感觉科学的神奇力量。
       《敬畏自然》从宏观上议论了人与自然的关系。若论人类的智慧与大自然的智慧,就是一滴水和大海的关系。而人类智慧也是大自然赋予的,是自然智慧的一部分。论生命,宇宙是个大生命。人类是这个大生命的一个组成部分。其他生物和物质也是宇宙生命的构成部分。人类应该敬畏自然,爱护自然。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科学理性与人文关怀是一致的。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说明罗布泊的消失是近三十年来人为的悲剧,本文是历史教训的总结,以前车之鉴昭示西部大开发应该注意的一个战略重点,就是必须抓好生态建设。
       《旅鼠之谜》主要是用对话方式讲述了旅鼠的三大奥秘,旅鼠的繁殖能力之强堪称动物世界之最,每当繁殖高峰,就会出现奇怪的自杀行为,或招引天敌,或死亡大迁移。文章卒章显志,警示人类,不应该“毫无节制的繁衍下去”。
       《大雁归来》简直就是爱鸟的抒情诗,作者笔下,大雁如此可爱,人与大雁和谐相处,情趣盎然。
       上述几篇课文,告诉我们科学就在我们身边,科学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科学的奥秘距离我们并不遥远。
       三、反复研读,增强语感。
       1、教师指导学生整体感知作品,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读了一篇文章起码要知道它写了什么内容,例如《敬畏自然》,要知道本文主要目的是人类应该敬畏自然、爱护自然。《罗布泊,飘逝的仙湖》讲了罗布泊的今昔,警示人们要树立环保意识,搞好生态保护。《大雁归来》启示人们要爱鸟、护鸟,人和动物应该和睦相处。
       《喂———出来》是科幻小说,如果不从根本上解决环保问题,环境污染终危及人类生存。
       2、引导学生深入研读课文,概括文章内容要点。
       不同的文章确定不同的侧重点,但是这个工作必须在熟读和精读的基础上进行。不同的课文,概括内容要点的方法也有所不同。如《敬畏自然》可以用文章的结束语来概括:敬畏他们,就是敬畏宇宙、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罗布泊,飘逝的仙湖》需要用自己的语言来概括。《旅鼠之谜》也可以用文章末尾的话概括:如果人类也毫无节制的繁衍下去,也许有一天不得不走旅鼠的道路。
       3、教师点拨学生反复揣摩课文,增强感悟科学作品的能力。
       文学中有科学,科学中有文学,这恰恰是科普作品的独特魅力。揣摩科普作品的语言,不仅可以加深对语言运用的理解,增强感悟语言的能力,而且还有助于更深刻理解科普作品中的科学知识。例如《大雁归来》中,作者用生动优美的语言描绘了大雁这个春天的使者,给人类带来美丽春色与勃勃生机,大雁的形象,跃然纸上,声情并茂,使人如见其形,如闻其声。我们揣摩《大雁归来》中那优美的语言,不仅是一种艺术享受,而且也深化了对大雁的了解,同时一种喜爱大雁,热爱自然之情油然而生。自然感悟出大雁可爱,人与动物应该和睦相处,因为我们同是大自然的臣民。
       龙明玉,浙江宁波集士港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