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硕士论坛]从老庄思想浅谈异化现象
作者:覃利智

《文学教育》 2008年 第03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什么是异化?我想大家并不陌生。事实上它是一个哲学和社会学的概念。它所反映的实质内容,在不同历史时期,学者们有着不同的解释。从马克思主义观点看,异化作为社会现象同阶级一起产生,是人的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及其产品变成异己力量,反过来统治人的一种社会现象,是个人利益与阶级的普遍利益分裂的结果。在异化活动中,人的能动性丧失了,主体地位,主体意志,主体人格也随之丧失,甚至遭到异己的物质力量或精神力量的奴役,从而使人的个性不能全面发展,只能片面发展,甚至畸形发展。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类已经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原有的自然状态,在陶醉于自己创造的文明果实的同时,人类也逐渐认识到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是一把双刃剑,它在把人类从自然界的束缚中逐渐解放出来的同时,也给人类在同等程度上量身订做了一副枷锁,即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对人个性发展的束缚。在现代西方哲学领域中人们通常把这一现象称之为人的“异化”。
       异化现象早在原始社会末期就已出现,异化现象实质上就是人被物所统治。这是由于人的欲望与贪婪所带来的罪恶。在中国古代老子那里就已经朦胧的意识到这一点。他看到了在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以后一味的只追求感官享乐、声色之美所带来的后果,看到了人们为了追求欲望的而成为了欲望的奴隶,为了满足欲望而受辱受苦,甚至牺牲自己的生命。于是他就提出了“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目的就是希望人们不被欲望左右人的生命,“不被外物所乱”,也希望人们做到“无知无欲”。当然,老子的无欲并非禁欲,而是取消那些对于人的生命有害的、过度的、不合理的欲望。在老子看来,欲望的满足虽然有限,但是不至于成为欲望的奴隶,不至于牺牲自己的生命。老子希望的是保持一种人的生命的自由。
       作为道家的另一代表的庄子,在继老子之后也看到了人类的异化现象。据郭沫若的说法,庄子的思想是从儒家演变而来的。因为在《庄子》一书中或多或少的对孔子采取了肯定或赞颂的态度。庄子同孔子一样,也肯定人的意义与价值,但是在如何达到人格的完满上选择的方式不一样。这是由他们所生活的时代背景的不同所决定的。他比孔子更清楚的看到在社会的大转变中统治阶级为了权利的争夺而采取的极端虚伪残暴的手段,看到了孔子的仁义之道行不通,更看到了阶级社会的异化现象,在阶级社会中人们自己所制定的道德规范成了与个人的生存发展相对立的、异己的东西,并且还为之“奔命”,“以仁义易其性”。此外还有庄子后学者们以大同小异的方式揭露的异化现象,即“以物易其性”、“丧己于物”、“危生弃身以殉物”等等。“物”本来就是低于人,且为人所支配的东西,而在这里却成了支配人的统治人的力量。人成了“物”的奴隶。“一受其成形,不亡以待尽。与物相刃相靡,其行尽如驰而莫之能止,不亦悲乎!终身役役而不见其成功,苶然疲役而不知其所归,可不哀邪!人谓之不死,奚益!”(《齐物论》)这并不是庄子悲观厌世而是他对于人的异化现象的悲哀。于是庄子便反对人的异化,追求人类的无限和自由,希望人不为物而累,真正的达到“万物与我为一”的自由境界。
       在我们社会发展过程中,人们为了获取更多的财富和充分实现自身价值而付出的各种代价,实际上已违背了人类全面发展的宗旨,这在诸多方面和不同程度上造成了人的“异化”。自古以来,各种权利的纷争,欲望的满足与否,人们早已争论不休。也许正是因为存在着这样的矛盾,才促使着我们的社会不断的前进与发展。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类的占有欲也日益膨胀,从而导致人的“异化”程度逐渐加深。乃至我们现今社会,这种异化现象依然存在,而且似乎愈演愈烈,乃至我们身心疲惫,找不到心灵真正可以栖居的地方。
       从我们人自身的成长过程来看,在娘胎里时便开始了所谓的胎教,出生后又开始授予他简单的交际用语。再稍微大一点便被送进了学校: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要继续深造可以考研读博,再然后工作,结婚生子……于是又开始新一轮的循环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一个人所扮演的始终是异化的角色,始终有物在牵绊着。不是么?在孩提时,我们要不断学习,不断积累知识,不断被分数左右着我们自己乃至身边的每一个关心自己的人。分数的高低影响着我们每一个人的情绪。工作以后又开始为工资、房、车等物质化的东西而不断的努力与拼搏着,努力的想为自己营造一个温馨的家。在现代社会里,大多所谓“温馨的家”都是建立在优裕的物质生活上,所以每天都在兢兢业业的工作,然后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家,还得自己做饭洗衣服。倘若结婚生子了,回到家后还得照顾孩子,担心孩子的升学问题,婚嫁问题等。这一切的一切,我们无时无刻都处于运动的状态中,始终没有停下来的机会,心灵得不到片刻的栖息。想想看,在运动的过程中我们有为自己而活的时候吗?在某种意义上已经被这些物质的东西在操纵着,它们已经成了统治我们的力量。我们时时刻刻在为这些东西拼命。这不正是所谓的“以物易其性”、“丧己于物”、“危生弃身以殉物”吗?这一切,在庄子的那个年代就已经出现,而社会也发展了这多年,为什么我们还一直没有摆脱异化的现象,为我们自己寻求一片诗意的栖居之地呢?
       前面说过,在老庄那里他们是反对异化现象的。老子要求人们要少私寡欲,反对那种表面的易逝的感官快乐的美,而崇尚一种内在的本真的素朴的自然之美。在老子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只要涤除那种感官的声色之欲,我们就可以寻求得属于我们自己的自由人生。在庄子的眼里,我们都是为“物”所支配,所以才会成为“物”的奴隶,失去我们应有的欢乐。“物物而不物于物”,怎样做到不抛弃“物”而又不为“物”支配呢?庄子提出了就是要把人的生死、寿夭、祸福、贵贱、得失、成败看作是完全相对的东西,一切听其自然,这样就可以保持内心的平静与自由,这样就可以不为外物所支配。这种对人世是非的超功利态度一直是庄子所推崇的,也正是因为这样的态度,才能使我们达到精神上的自由。魏晋时期的陶渊明为了“不为五斗米折腰”毅然辞官归隐,这种人生选择令其经历了常人难以想象和忍受的困苦生活,也让他付出了内心矛盾痛苦的沉重的精神代价。然而他凭借坚定的意志、非凡的智慧和无以伦比的人格力量,他终于超越了这一切,实现了对生命和宇宙的深层体悟,从而营造出一种玄澹悠远、情趣盎然的诗意人生境界,构筑起一座使自己的心灵回归平静、纯洁与自由的广阔的精神家园。
       从陶渊明的身上,让我们懂得了在平凡的生活中找到心灵的慰藉,也让我们在现实面前寻求到了一点点自我安慰。追求平淡,乐天知命,超然事外,也许只有这样才会让我们的心灵有片刻的栖息。但是,在现代这个社会的大染缸里面,又有多少陶渊明式的人物呢?其实有很多的哲人们及专家们早已注意到这一点,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我们的环境污染日趋严重,为了求得外在形式上的舒适与安逸,开始呼吁构建我们和谐的美的家园。文人们也没有坐以待毙,而是积极的举办学术会议,大力提倡我们的生态美学。希望能够在意识上取得一点成效。
       今日不同于往日,我们不可以像道家那样不为物而殉身,逍遥自在的生活,也不像陶渊明那样可以辞官归隐,对做“蓬户士”而自得其乐。我们要在这个社会中立足,就必须付出辛苦的劳动。这个知识经济的时代就可能带来人的异化,那么关键是人如何去把握这个度。我想我们人应该努力朝着发展进而实现人的全面、自由的本质这一远大目标前进。在朝这一目标前进时我们就会不自觉的去追求诗意地生活,怎么样才算诗意的生活?不同的人有着不一样的要求,人生观不一样,所追求的价值生活也就不一样,看个人的心灵需求。但是不管怎样我们都应该要理智的去对待这个社会,以一种审美的眼光,抱着一种诗意的心态去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
       参考文献:
       1、李泽厚,刘刚纪主编.中国美学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
       2、马毅著.现代西方哲学概述.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95年
       3、刁生虎著.庄子的生存哲学.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年
       4、庄子著,刘英,刘旭注释. 庄子.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
       5、龚斌著.陶渊明集校笺.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
       6、马现诚.陶渊明的“安道苦节”及其人生境界.广西民族学院学报,1998年第3期
       覃利智,中南民族大学文学院06级文艺学专业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