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外国文学]《安娜·卡列尼娜》中安娜形象浅说
作者:朱丽华

《文学教育》 2008年 第03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在俄国贵族资产阶级社会里,安娜像杂草丛中的一朵奇葩,以其惊人的美貌,丰富的内心世界,充满青春活力的生命,寄托了托尔斯泰的思想。
       女人最突出的性格特征往往在爱情生活中表达得淋漓尽致。
       安娜16岁便嫁给了比她大20岁的卡列宁。卡列宁是一个伪善、僵化和缺少生命力的贵族官僚。他在生活中追求的只是勋章和官爵,在他看来,家庭并非是爱情的需要,而是他仕途上的装饰品。安娜曾悲愤地诉说道:“八年来他摧残了活在我身上的一切有生命力的东西。他甚至一次也没有想过我是一个需要爱情活着的女人。”因此,充满青春活力需要抚爱的安娜,8年来不得不抑制自己内心的痛苦,把爱转向她的儿子。但是内心奔涌着强烈情感的安娜,母爱怎能遏制住她对爱情的渴望?长久的压抑却使她感情变得越来越强烈。她对她的哥哥说:“我不能够,不能够和他一起生活!”可见,安娜和卡列宁的家庭生活,必然要走向破裂。
       当她与渥伦斯基邂逅后,她那沉睡的激情和生命的活力被唤醒。对渥伦斯基的爱激起了她对真正有价值生活的强烈渴望,她勇敢地向丈夫和旧生活决裂,她说:“我不能再欺骗自己,我是活人,罪不在我,我要爱情,我要生活。”但是19世纪70年代的俄国,封建统治仍占优势,教会准许离婚,但条件苛刻。在神圣的婚姻外表下,腐朽的俄国贵族上流社会容忍男子沉溺于一切情欲,也容许妇女苟且偷情,只要维持表面的体统。
       但是安娜是一位诚实、勇敢、正直的女性,有着崇高的人格尊严。在安娜心目中,妇女不是男性生活的点缀品,她们也有人格和尊严。她不像达丽亚那样委屈求全,也不愿效法陪脱西之流形同娼妓,更不能接受卡列宁的条件,维持外表的体面来保全他的名誉。她把自己与渥伦斯基的结合视为崇高的爱情而不是情欲的苟合,因而正大光明的追求爱情是她的权利,是她的人格尊严,为此,她不惜牺牲自己的一切,反抗丈夫的阻挠,冲破社会舆论的压制,公开与渥伦斯基生活在一起。但是这个有着惊人的美貌、高贵的气质、与命运顽强抗争的女性,最终还是被毁灭了充满青春活力的生命。
       正如鲁迅先生所说,“悲剧就是将美丽的东西撕毁给人看”。是什么撕毁了安娜震撼人心的美?
       将安娜逼到卧轨自杀之路的,从根本上说是那个罪恶的社会。安娜的出轨行为,在当时的上流社会本是不足为奇的。她的不同凡响在于她不屈从虚伪的社会,勇敢地追求幸福生活,公然对贵族社会虚伪的道德观念挑战。但是安娜遭到了最严厉的抨击。心怀叵测的莉姬亚操纵卡列宁拒绝安娜的离婚要求,使安娜永远失去儿子,永远失去合法的地位;渥伦斯基的母亲对儿子和安娜的关系由赞许到愤恨,原因就是安娜所做的不是风流韵事;渥伦斯基的嫂子可以接待千百个堕落的贵妇人,却断然拒绝接待安娜……就是这样可恶的社会逼迫安娜走向死亡。
       安娜自身性格的矛盾是造成悲剧的内在因素。
       安娜正直、勇敢、顽强,她宁死不做丈夫的奴隶,誓死追求自由真挚的爱情,在反抗封建社会的束缚和压迫,揭露社会的冷酷和虚伪方面,做到了她那个地位上所能做到的一切。
       但是,安娜作为远离人民的贵族妇女,有明显的自身局限性,她把爱情当作生活的唯一内容,她为爱情而生,为爱情而死。当她失去渥伦斯基的爱情时,对社会的总结是:“全是虚伪,全是谎话,全是欺骗,全是罪恶。”所以她不可能把自己的命运同社会的先进力量结合起来,只能单枪匹马地孤军奋战。她又怎能承受住整个上流社会来自法律、宗教、传统道德到社会舆论等各方面对她的沉重压力?她的死是必然的!她只能以死来向那个可恶的社会表示控诉。
       一个充满青春活力的生命就这样被毁灭了,但留给读者的却是强烈的震撼,深刻的思索。安娜对爱情的执着追求,孕育着一种觉醒的、要求个性解放、争取人权的社会意识,一种朦胧的民主主义因素。安娜追求人的价值和尊严,把高尚的爱情作为人生的最高境界,这与当时欧洲先进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先进思想是合拍的,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安娜做出了那个时代女性可能做出的一切。安娜的形象必将激励着现代女性,在追求个人幸福的同时,紧紧地合着时代的脉搏,奏响时代赋予女性先进思想的最强音,让女性作为社会中一个完整独立的人而存在,那么她们才能永远洋溢着生命的青春活力。
       朱丽华,河北省唐山市第一职业中专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