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短笛无腔]随想三则
作者:陈长林

《杂文月刊(选刊版)》 2005年 第07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一
       只要城市里高楼矗立着,城里人和乡下人的分野就横亘着。我不清楚有多少城里人,会从心底里看得起乡下人,却很清楚,往根上说,没有哪个城里人,不是乡下人。城里人说话爱说流行语,没人喜欢听乡下那些“老人言”。偏偏好多事就因为“不听老人言”,才落得个“吃亏在眼前”。
       乡下人常常自况土命人心眼实,认定种树一类事没法偷懒,说出话来也是“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不扯旗子,不搞动员,不声不响,李杏榆杨,有荫蔽日,鸟语花香。初始打算未必高尚,寿终正寝时若能就地取材,就算没白忙活一场。乡下人看一户人家像不像过日子样,不必入厨房,无须上厅堂,只要瞄一眼房前屋后树多树少,是细是粗,准能猜个八九不离十。
       城里人不认命心眼活,只想得阴凉,不想汗水淌,脑筋一转,忽发奇想,“当年栽树,当年乘凉”。只要是大树、古树、稀奇树,十万认掏,百万认拿,统统进城,一路绿灯。无奈“人挪活、树挪死”,大树进城,眷恋故土,以死抗争。有的城市移植大树死亡率超过70%,害得人大代表不得不大声疾呼,为大树请命。城里人不光心眼活舌头也活,明明是另一种滥砍乱伐,硬说是为了美化环境;就连这毁树行径,也以植树的名义进行。不服不行。
       二
       据说有人自己写小说,不看别人小说,自己写诗,不读别人诗。修炼到这般境地,此生不敢想;只好自家杂文也写,他人杂文也看。近日翻了几本2004杂文年选,发现均有网络杂文在册,觉得选家胸襟眼光,可圈可点。
       其实,与平面媒体所刊杂文相比,网络杂文批判锋芒、思想力度未必逊色,甚至还略胜一筹。“吟罢低眉无写处”,聊凭网络暂栖身,不难理解。如今下载到书中,多了一种传播方式,自是好事一桩。杂文要的就是众声喧哗,岂能不闻“网声”?显然,在杂文选家眼里,“网声”就是民声,民声事关民生。只能善待,不可慢待。
       当然,把“网声”当成噪声者,亦有人在。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在人代会上接受采访,就号召经济学家要有勇气顶住“互联网的压力”。何谓“互联网的压力”?不过是网民向经济学家主流话语权发出一些挑战而已。作为知名人士,不同意网民的观点,可以;解除网民发言的权利,不可以。时代变了,哪个人都不可能垄断真理。厉先生所言,看似“高论”,我却不敢苟同。
       倒是温家宝的态度,更让网民感动。他在记者会开场白中说,“昨天我浏览了一下新华网,他们知道我今天开记者招待会,竟然给我提出了几百个问题。我觉得他们对国事的关心,深深感动了我。他们许多建议和意见是值得我和我们政府认真考虑的”。网民一下子来了热情,要给温总理取个网名。一天就有八千人参与。咳,面对同一张互联网,差距咋就这么大呢?说杂文选家对待网络杂文,与温总理对待“网声”“异曲同工”,不算牵强吧。
       三
       说来惭愧,我是读《狼牙山五壮士》课文长大的,却不大关注“五壮士”幸存者是否还活在人世间。3月21日,“五壮士”中最后一位幸存者葛振林在湖南衡阳辞世。老人留给世人的最后一句话是“我早就该去见我的战友们了,他们等了我快70年”。好从容。五位英雄是团聚了,可英雄的故事却淡出了。
       在新版语文教科书中,《狼牙山五壮士》一文已被正式删除;而人教版全国统编语文教材,也将此文从五年级课本调整到四年级自读课本中。不用说是淡化了。语文课本随着时代变化有些调整,天经地义。但《狼牙山五壮士》现在就退出我们的课本,恐怕为时尚早。
       [王坤平荐自《文汇报》2005年4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