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名篇探赏]论《骆驼祥子》的地域风味
作者:黄爱英

《文学教育》 2008年 第02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老舍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他一生共创作了15部长篇小说,取得了巨大的艺术成就。在现代文学中,是老舍第一个把城市底层社会生活和城市贫苦人民的命运引进了创作领域,并获得了巨大成功。特别是对于北京地区生活风光、民情风俗和文化心理结构的出色描写,清醒严谨的现实主义手法与特有的幽默讽刺格调,以及以北京口语为基础的俗白、凝练诙谐的文学语言,使得老舍成为独具一格的现代小说艺术巨匠,并被尊称为“京味”小说的始祖。这里,我们仅从他的代表作品《骆驼祥子》来探讨其独特的地域风味。
       一、人物描写:北平文化性格的真实写照
       老舍出身于市民阶层,他比别人更能确切地了解本阶层所具有的一切。在他一生所写的15部长篇和70多部短篇小说中绝大部分是反映市民生活的,所塑造的人物也多是市民阶层的小人物。
       祥子是小说中的主要人物,他的职业是拉洋车,围绕在祥子周围的还有他的同行以及虎妞、刘四爷、小福子、曹先生、夏太太等一系列下层市民和普通市民。他们几乎都是北京人,都在北京城求生存。老舍通过这些人物写了他们的奋斗与追求,幻灭与希望,抒发了悲怆与愤懑的激情。但作者不是简单地教谕读者如何做人,做一个什么样的人,而更多的是写出做人的艰辛,写出人物经历的痛苦与磨难,并且作者不是单单孤立地塑造众多典型的人物形象,而是透过他的人物,让我们看到一种历史与现实的存在和联系,表现了一段历史时期的社会现状和独特的北京文化性格。
       1、多礼
       作为“礼仪之邦”的首善之区北京,是中国道德传统的渊薮,而市民阶层由于自身的保守性,就特别有利于保存这种文化特点。在老舍作品中,这种具有普遍意义又具有鲜明地方性的文化特点,成为浸透在人物风度、气质中不可剥取的东西,而且这种繁琐的礼仪不仅是一种“礼多人不怪”的外在形式,而是一种内在的心理信仰,它的本质在于追求某种“和谐”的人际关系。
       祥子一直在积攒着自己血汗挣来的钱,一分也舍不得花,想买辆属于自己的新车,然而“节越来越近了,一晃已是腊八,欢乐或忧惧强迫着人物去计划、布置……他想好,破出块二八毛的,得给刘四爷买点礼物送去,礼轻情意重,他必须拿着点东西去,一来为的是道歉,他这些日子没能去看老头儿,因为宅里很忙;二来可以就手要出那二十多块钱来。”
       2、柔弱
       老舍笔下市民的柔弱性格既有懦弱之意又有温情、柔和之意。它既是一种和平善良的表现又是逆来顺受、随遇而安、苟且偷生,缺乏反抗精神的病态。这种性格具有极大的历史和文化内涵,究其原因不外乎有两个:根深蒂固的封建文化的长期熏染和异族的侵略使这种柔弱性格加剧。
       祥子作为一个来自农村的下层市民,温和善良,热爱劳动,对生活具有骆驼一样的积极和坚韧的精神,他能忍受一切委屈,那种软弱的反抗丝毫不能扭转他惨败的结局。祥子第一次丢了车,只说了三个字:“凭什么?”他因被抢而产生的痛苦、烦恼、愤怒、抗议便全在这三个字里了。以后又是拼命地攒钱,然而他刚刚攒了三十块钱又让孙侦探敲了去,他气极了,但他也知道,孙侦探要打死他会像抹个臭虫一样容易,虽然祥子气得脖颈跳起多高,攥起了拳头,但还是不敢动手,只说了六个字:“我招谁惹谁了?”这句仅有的气愤的话只能是被社会环境、历史传统压瘪了灵魂的市民社会小人物无可奈何的“天问”!
       3、保守
       小说中的祥子是作为乡村道德价值的代表在城市被毁灭的。他本身所体现的小农经济的保守性也恰恰体现了“围城文化”的特质。北京是座封闭的古城,四合院、城墙、小胡同都给人以封闭窒息的感觉,而且祥子就把北京城当成了自己的家,他一定要在这里生存,一定要去拉洋车、赚钱。他所赚的钱从来不敢存入银行或放高利贷,而是宁愿让刘四爷保存。方太太都曾劝他把钱存入银行,他也真想试一试,“可是有一天方大小姐叫他去给放进十块钱,他细细看了看那个小折子,上面有字,有小红印;通共,哼,也就有一小打手纸那么沉吧。把钱交进去,人家又在折子上画了几个字,打上了个小印。他觉得这不是个骗局,也得是骗局……”可见,祥子缺少的是经济观念,他的生产方式仍然是小农经济,所有这些性格都导致了祥子悲剧的产生。
       总之,老舍就是通过对祥子性格特征的挖掘和刻画来向人们展示民族的病态人格,向人们展示像祥子这样具有传统美德的下层人如何被黑暗的社会所摧残、毁灭。老舍笔下的典型人物的心态、行为模式、日常生活相都是典型环境中所特有的,都具有浓郁的北京风味,没有那样的城市文化环境是孕育不出那样的人物性格的。
       二、事件描写:北京民情生活的再现
       老舍小说中对于事件的描写也多反映出独特的地方风味,他最善于从市井生活、日常小事中表现。北京作为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心,是有许多重大的政治事件可以摄入文学题材的,但老舍却很少写重大的社会事件,而是大多写北京市民最普通、最凡常的生活事件,如北京人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婚丧嫁娶、邻里关系等方面。如北京人重视“吃”,他们讲究生活的艺术,上层人对吃的讲究不在话下,下层人也毫不逊色,《骆驼祥子》就有许多关于“吃”的小事件的细节描写,例如,祥子从军营历尽磨难逃了回来,他首先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到桥头吃了碗老豆腐:醋、酱油、花椒油、韭菜末被热得雪白的豆腐一烫,发出点顶香美的味儿,香得使祥子要闭住气。”
       祥子和虎妞结婚以后,由于和刘四爷闹翻,小人家也很贫寒,但他们的午饭简单也要讲究些:“馏的馒头,熬白菜加肉丸子,一碟虎皮冻,一碟酱萝卜,别的都已摆好,发出些极美的香味。”
       在日常小事儿上他们极其讲究,而真正危及生命安全的大事他们却几乎采取旁观鉴赏的态度,逆来顺受,随遇而安,苟且偷生。“在他们的眼里,战争也往往蒙上和平的色彩,似乎和他们无关,却有些联系,因为粮食贵了,阔人们都开始逃命了”。可虽然“谣言已经有十来天了,东西已都涨了价,可是战争似乎还在老远,一时半会不会打到北平来,祥子还照常拉车。”他们都仿佛像局外人一样生活着。直到祥子被乱兵连人带车都抢了去,才如梦初醒。
       总之,老舍总是把一些社会变动、政治烟云融入北京地域环境、日常小事中加以描写。
       三、环境描写:色彩浓郁的北平地域景观
       所谓环境,是指文学作品中的人物赖以存在和行动的外部条件的总和。祥子活动的主要地点是西安门大街、南北长街、毛家湾、西山等,这些都是现实生活中确实存在的。更为称道的是老舍笔下的北京是相当真实的,其中山水名胜、古迹、胡同店铺基本上都用真名,大都经得起核对和验证。另外,老舍还特别善于描写完整的行动路线,例如祥子牵着骆驼从军营逃回的具体路线是:磨石口-金顶山-礼王坟-八大处-四平台-南辛庄-魏家村-南河滩-红山头-杏王府-静宜园-海淀-西直门,这条线路不仅地名准确,而且方位、地形、顺序都对。有了这样的环境描写,整个北京城就变得可感、可知,变成了活生生的主体,仿佛豁然从书本上站起来一样。
       在小说中,作者对自然景物的描写也充分体现了北方典型的气候特征。如:“冬天又到了,从沙漠吹来的黄风一夜的工夫能冻死许多人。听着风声,祥子把头往被子里埋,不敢再起来。直到风停止住那狼嗥鬼叫的响声,他才无可如何的起来,打不定主意是出去好呢,还是歇一天。……狂风怕日落,直到四点多钟,风才完全静止,昏黄的天上透出些夕照的微红。”
       四、民俗描写:流溢着浓重的地域色彩
       民族风俗的描写在老舍的作品中比比皆是,而且有着与众不同的风格。他没有像某些作家那样偏重于异域情调的渲染和古风遗泽的猎奇,而是意在通过风俗这一社会心态的横截面来刻画民族性格。
       北京民俗多种多样,其中关于四时节令和婚丧嫁娶、人际往来等方面的民俗描写,在作品中尤为生动具体。如腊月二十三北平过小年的节令,“路旁增多了颜色,年画,纱灯,红素蜡烛,绢制的头花,大小蜜供,都陈列出来。”新年的气象给许多人带来了欢乐,而此时的祥子却又得琢磨着破出块二八毛的,给刘四爷送礼。还如元宵节,人们也都在忙碌着,“虎妞很高兴,她张罗着煮元宵,包饺子,白天逛庙,晚上逛灯。”
       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些烦琐生动的民俗描写不仅显示了北京人的精神面貌,而且具有了游离于文学世界之外的另一种独立的审美价值。
       总之,老舍这位深受中国文化熏陶的小说大师,虽然久居国外,却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民族性格的素描和民族文化的采风录,他的每部作品都渗透着浓重的民族色彩和独特的地域风味。这一突出的贡献对以后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自老舍以后,出现了一大批京味小说作家,如刘心武、邓友梅、苏叔阳等。随着时代的发展,单一的文学研究还会转化为纵横的跨学科研究,我们期待着老舍研究有着更为实质性的突破与进展。
       黄爱英,河北张家口教育学院宣化分校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