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文章写法]作文教学与真善美
作者:熊学明 童明娟

《文学教育》 2008年 第02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写作要表达真情实感;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要具体明确、文字从顺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能调动自己的语言积累,推敲、锤炼语言,表达力求准确、鲜明、生动。这就需要广大一线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贯彻“真、善、美”的教育理念。
       一、选材要真(写什么)
       选材要真即作文要抒写真情实感,抒写真实的生活世界,抒写真实的心灵世界。当然不排斥艺术真实(艺术真实说到底还是建立在生活真实的基础之上)。文章应该事真、情真、理真,否则,就像一盆塑料花卉,缺乏生命的活力。当前,学生作文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说假话、空话、套话,甚至背诵作文选中的范文,用这种登峰造极的造假方式应付考试,如此的语文教学如何不误尽“苍生”。
       选材要真还有中国文化方面的原因。我们环顾四周就可以知道,“假”就像中国文化的艾滋病,“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令人深恶痛绝。文化学者余秋雨在《借我一生》中说:“中国文化的缺憾是在乎忠奸、善恶、曲直、利益、贪廉、朴奢、祸福、凶吉、安危、成败、尊卑、荣辱、兴亡,却极少在乎真假。所有的历史血泪,人间悲剧,几乎都在真假的基点上出了毛病……”被誉为“中国知识分子良心”的百岁作家巴金,他的遗言是三个字:说真话。德高望重的台湾星云大师说中国大陆的主要问题是一个字:假。这些文化人如此惊人的共识,不能不刺激我们教师的神经,向中国文化骨子里的“虚假”、“欺”、“瞒”进行最猛烈的抨击,在文化上“打假”应是我们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使命。那么,如何惩前毖后,治病救人,引导学生在作文中说真话、实话、心理话呢?笔者认为应注意以下两方面。
       第一、个性化作文。世上没有两粒完全相同的沙子,也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真实就必须个性化,没有个性化就没有创意,就没有突破,就没有创新。应试教育追求统一标准,学生思维受到严重束缚,想象力遭到扼杀,个性的发展受到压抑。打开学生作文本,千人一面,千人一腔的克隆之作随处可见,大家都是同样的色彩,同样的步调,同样的行为,真是太寂寞了,太可笑了,太可悲了!世界是因差异而美丽,文化因多元而丰富,因此,必须引领学生表达自己个性化的真切体验。要为学生提供自由的写作空间,放开种种束缚,鼓励自由表达,有创意表达。放飞学生想象和联想的翅膀,拓展思维时空,多写放胆文,让学生把紧锁的心灵窗户完全打开,把心中所想,口中要说的话无拘无束,洒脱自由,推心置腹,口无遮拦地写出来,让生命的本色得以伸展,达到“逍遥游”的境界。如此才会自然、感人、有新意。
       第二、生活化作文。新课改强调学生写作要善于从自己的生活视野和感性经验中获取个性化的独特体验。现代研究也表明,有效的学习是建立在学生原有生活经验基础上,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原有经验的建构,任何脱离学生生活经验的灌输都是低效的学习。正所谓“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生活正是学生作文的“源头活水”。每位学生的生活都是一部内容丰富独特的大书。为师的需要引导学生把自己亲眼所见,亲耳所闻,发自肺腑,亲身体验的内容写出来,写出真话、实话、心理话。然而,不少学生却对生活这座材料资源的宝库熟视无睹,过宝山而空手回。这就需要引导学生不仅要多读书,更要多读生活这部“大书”。让学生走进生活,走进大自然,观察生活,体验生活,走进自己的内心世界去探险,从而发现生活三味。在此基础上,多做小练笔,积累生活材料,这样才能厚积薄发,使笔下流出潺潺的清泉。
       综之,“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新课改要求还作文教学一个“真”字。
       二、立意要善(为什么写)
       立意要善即文章的主旨要符合普世的社会伦理道德、价值观;传递人本主义,人道主义,人文主义精神;渗透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自我相谐和的理念。古人云:大学之道,在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可以说作文教学的本质就是人性善的张扬和升华,就是要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鲜明的个性,美好的心灵。而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灵魂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在尊重学生的独特立意同时,应注意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使之趋向“善”的境界。
       立意要善是历史的启示,也是现实的需要。纵向看,几千年“宗法制、家天下”的深刻烙印,使中国文化历来不关注公共的善,不关注社会公德,关注的是朝廷和家庭,讲的是忠和孝。却对广大公共生活领域缺乏论述,显得很无知,很陌生。公共理性未得到广泛的讨论与践行,对公共社会文明的游戏规则——法制,也历来缺乏应有的尊重。如一个闯红灯,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的学生,很可能是一位在家敬爱父母,在校尽职尽责的学生干部。横向看,在全球化、信息化,道德滑坡、精神信仰虚无化,金、权至上化,文化多元化的时代环境下,生活方式急剧转型,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远的。学生自我意识凸显,乐于独立思考,敢想敢做敢写,这应给予鼓励。但学生的认识水平和判断是非的能力有限,生活中又充满了科学与愚昧,崇高与卑劣,正义与邪恶,诚信与伪善,纯洁与无耻,专制与民主,真理与谬误……再说,即使是真实的,也可能是丑陋的、邪恶的。要求学生对所有问题都判断清楚明白是不现实的。君不见,青少年作文中,崇尚游戏搞笑,战争打斗,复仇冒险,嫉妒内讧,金钱幻情的内容日渐增多,而人文关爱,平等博爱,民主法制,自由人权,诚实守信,生态环保,自尊尊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主题却难觅踪迹。正因如此,在作文教学中,在珍重自由表达同时,应重视对学生进行富有人情味和说服力的耐心引导,以平等的对话循循善诱,教育感化,促进生命的和谐发展,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三、表达要美(怎么写)
       真的题材,善的立意,需要通过美的形式表达出来。表达要美即作文要写的形象、生动、典型,具备一定技法。叙述要清晰跌宕;描写要生动形象;抒情要真挚隽永;议论要深刻严密;说明要科学明晰。但是翻阅学生作文本,普遍存在空泛乏味,平淡无奇,言之无文,言之无序的问题,就像一杯温吞水,缺乏感染力。可以说老师是第一位读者,可能也是最后一位读者。究其原因,除了生活和语言的积淀不够以外,还存在表达技能的欠缺。那么如何使学生作文在遣词造句、布局谋篇上渐趋美的境界呢?笔者以为有以下途径。
       第一、具体感性的细节描写。它是把生活中那些细致而又特别富有表现力的典型环节所作特写式描写。诺贝尔文学奖提名作家李敖曾说:“具体的中文是最好的中文。”具体而又感性的细节描写,能够绘形绘色绘声,传情传意传神。
       譬如美国作家亨利·戴维·梭罗在《瓦尔登湖》中的一段描写:
       秋色下的湖光多么祥和醇美!人类在大地上劳作,又像在春天里闪着金光。看啊,每一片树叶,每一根虬枝,每一粒圆石和每一张蛛网在午后闪着光芒。犹如春天的清晨缀满露珠一样。每划一下桨或每一只小虫的飞舞和爬动都能闪出一道光辉,而欸乃一声,又荡起何等精妙甜美的山水清音!
       作者精细而又灵巧得扣击一草一木,一沙一石,一声一光等大自然的琴键,弹奏着一曲人与自然谐和无间的醇美之歌。这里的一草一木,一沙一石,一声一光的精微之处与作者心灵和情感的震颤有机联系,纤毫毕现,显示出作者人性的本真,体现了“谁的精神与自然的精神达到一致与和谐,谁就会获得真正的幸福和快乐”的哲理。通过对飞虫蛛网,沙石枝叶,山光水影,沉浸在自然中的人迹的质朴而细腻的描绘,还隐约渗透了作者的一种生活情趣:一种抛别名利,回归本心,亲近自然,与世无争和宁静致远的简朴生活。可以说精细而又感性的细节描写使作品达到一种人性的、本质的深刻。
       第二、借用绘画技巧。文章与绘画都是通过塑造形象来反映生活的,只是技法不同而已,他山之石或许可以攻玉。
       譬如,素有“诗中有画”之评的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诗的前两句“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栩栩如生地展现出“别离图”的背景图:清晨,渭城经过一阵小雨的润泽,洗去了尘土,天空更加爽朗,驿道更加洁净,客舍边的青青柳树愈发清翠。作者描摹环境,渲染气氛,“客舍”、“柳树”都抹上了浓郁的别离色调。诗的后两句一下从清新明净的背景图跳跃到画面主体,饯行宴的煞尾。诗人把丰富而复杂的情感,锤炼浓缩成一个富有情感特征的动作——劝君更尽一杯酒。紧接着用“西出阳关无故人”对此动作做了真挚而又坦率的解说。掩卷默思,画面主体在背景图的烘托渲染下,充满离情别绪的挚友之间分别图景跃然纸上,呼之欲出,仿佛人物在说话,生活在进行,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第三、通过辞格的运用来美化作文。如果说学生的作文是一片贫瘠的海滩,那么运用精准的比喻、通感、比拟等辞格就像是沙滩中璀璨夺目的珍珠。
       譬如“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把游子比作小草,把母爱喻为“三春晖”,母爱就像春天温煦的阳光,滋养着小草茁壮成长,小草又何以报答阳光的养育之恩呢?既礼赞了母爱的温暖伟大与无私,又抒发了对母亲真挚的感恩和敬爱。意境高远,达到“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与言外”的审美效果,堪称抒写母爱这个永恒主题的经典之作。
       当然,美的表达方法不胜枚举,但一定要与真的内容,善的立意融和,而不能哗众取宠,喧宾夺主,铸就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形象工程”、“面子工程”。
       熊学明,童明娟,安徽旌德县孙村乡中心学校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