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文学教法]浅谈课堂教学的创新实践
作者:徐焦成 张 清

《文学教育》 2008年 第02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在当前的新课程改革中,如何既要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又要能稳步地提高教学质量,则成为教师认真探索、着力实践的主要课题。笔者认为,要解决好这一问题,唯一的途径就是在更新观念的前提下,实行课堂教学的创新实践。
       一、教学情景的创新
       新课程要求课堂教学必须成为师生互动的动态场景,让知识在互动对话中不断生成。而教学互动的关键在于课堂情境的创设,因为情境具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可以构建生态化的教学场,使创新成为一种自然生成的过程。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避免“无病呻吟”般的空洞说教,应结合教材内涵和学生情感实际,努力创设人文与认知相协调的情感情境,运用富于激情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望,引导学生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充满热情地去学习文本知识,提升人文情感,促进自我发展。还要注重创设宽松、民主、和谐的互动情境,构建平等、友好、合作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努力改变自己成人化的心态,将自己的心理调适到符合学生特点、符合教学内容的状态,将爱心与微笑、趣味与热忱带进课堂,与学生平等地对话交流、合作探讨,以诱发其创新潜能。
       二、教学形式的创新
       好的形式能更好地为内容服务。新课程强调要把课堂变为学生参与活动、张扬个性的空间,教学过程要变为师生共同参与、共同创造、共同成长的过程。可见,创设课堂教学则成为以质取胜的关键。因此,在教学形式上,应注重多样化和灵活性。首先,教师应巧设问题进行启发诱导,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认真解读、去独立思考,去合作探究,进而在思与思碰撞、心与心交流、情与情融合的师生对话中理解文本内容,获取知识能力,增强创新意识。还要巧设活动激发兴趣,把文本静态的情景内容活化为动态的学习场景,使学生愿意、乐于参与教学活动,主动积极地投入到交往互动的过程中去。其次在课堂结构上,应体现循序渐进的特点,教学环节应相互衔接,问题设计应由易到难,学习内容应由浅入深。课堂活动应向课外延伸,与生活实际相联系,最终达到深入浅出,学以致用。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要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合理有效的调控,在要求多元解读、创设理解的前提下,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轨道,迈向真理的门槛。
       三、教学语言的创新
       要体现课堂教学的效率,教师的课堂语言至关重要。新课程的教学要注重变“灌”为“导”,教师就必须在精讲引导上下功夫。首先应注重用语巧妙,生动形象。俗话说:“话有三说,巧者为妙。”教师的课堂语言就要以巧激趣,以巧诱情,生动形象,引人入胜。学生遇到疑难时,教师一段精辟的阐述,能使之顿然醒悟;学生思考卡壳时,教师三言两语的点拨,能使之茅塞顿开;学生有所进步时,教师一句亲切的鼓励,能使之信心倍增;学生缺乏情趣时,教师几句幽默诙谐的语言,能使之充满激情……课堂语言的创新,还要力求清晰流畅,简明扼要。言不在多而在精,话不在繁而在要,语音纯正,表意鲜明,清新流畅,妙语连珠,学生自然听得乐意,学得认真。教师的课堂语言做到了流畅简明,学生才会有更多的时间去解读、去思索、去活动。此外,还应力求丰富多彩,富于变化。或质朴丰实,或华丽典雅,或幽默诙谐,或稳重凝练,要因文因情而定,和谐娴熟、自然天成。如此,自然会诱发学生产生交往互动的欲望,也自然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四、教学评价的创新
       新课程要求评价应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既要注重知识的掌握,更要注重求知的过程和方法。因此,创新课堂教学评价,要由只凭学业成绩侧重甄别功能,转向促进学生发展,回归评价的教育功能,更多、更广泛地从学习态度、学习兴趣、学习能力、交流合作和审美表现等方面实施多元关注。评价应从尊重学生的人格出发,以鼓励性评语为主,给予启发诱导,使之全身心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
       创新课堂教学,可牵动素质教育的有效实施,促进新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教师只有自觉实践新课程理念,不断地进行创新、反思、总结、研究,努力使课堂教学过程成为一种交往互动的过程,才能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才能真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徐焦成,张清,就职于甘肃省天祝县松山教育辅导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