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名篇探赏]《孤独之旅》的另一种解读
作者:刘正军

《文学教育》 2008年 第01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孤独之旅》节选自著名作家曹文轩的长篇小说《草房子》。虽是节选,但是情节相对独立完整。它讲述了油麻地富户少年杜小康因家庭变故被迫辍学跟随父亲远离故乡、远离亲人和同学去放鸭子的故事。这个倔强、内向而又十分敏感的少年,在艰苦的环境中默默忍受着孤独,昔日母亲的叮咛、朋友的欢笑都随着小船的飘荡,离他越来越远,离开了油麻地他的心里空荡荡的!与他为伴的是悠长的水面、无垠的芦苇、空旷的天空,还有那和他一样还需要人照顾的一群小鸭子。但是伴随着鸭子的长大,伴随着孤独的煎熬,经历了狂风暴雨之后,杜小康“觉得自己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
       作家曹文轩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个少年内心成长的经历,他借杜小康的故事告诉青少年一个关于成长的“秘密”:不必害怕孤独,只有经历了孤独,战胜孤独,才能坚强,才能长大。课题“孤独之旅”虽然是编者所加,但实在是很巧妙,可谓是语带双关,孤独之旅其实也就是成长之旅。
       孤独是成长旅程中必不可少的内容,那么该如何战胜孤独呢?我们再仔细读读课文,也许从中有些感悟。
       前面提过伴随杜小康的不仅有孤独,还有一群和他一起成长的鸭子。不管杜小康愿不愿意,放鸭子已经成为了他生活中的一份重要事业。杜小康为什么要辍学放鸭子?因为“这个油麻地曾经的富户在一天早上,忽然一落千丈,跌落到另一番境地”。杜小康只能和父亲一起去放鸭子,以此度过家庭的经济危机,才能够重返校园,“无忧无虑地读书”。这是父亲杜雍和的承诺,也是杜小康的心愿。杜小康渴望读书,所以他也就渴望鸭子快快长大。为了能实现自己的理想,杜小康甚至比他父亲更加疼爱这群鸭子。当突如其来的暴风雨冲散了鸭群的时候,杜小康不顾一切地勇敢地追赶走失的鸭群:脸被芦苇叶割破,脚被芦苇的旧茬戳伤,尽管他感到钻心地疼痛,尽管嘴唇冻得发乌,但他还是执着、勇敢地找回了所有走失的鸭子。当杜小康历尽艰辛,精疲力竭地找到鸭子时,他却哭了,但这“并不是悲哀”。到底为什么而哭?作者没有写。特别是后来,杜小康打开鸭栏看见一颗鸭蛋时,他惊喜地跑过去捡起来,兴奋地喊道:“蛋!爸!鸭蛋!鸭下蛋了!”杜小康的高兴之情从他的言语中淋漓尽致体现出来。鸭子下蛋本是水到渠成的一件自然之事,杜小康为什么要欣喜若狂?现在让我们把这些事串在一起来考虑:杜小康为什么要勇敢地追鸭子、执意找鸭子?找到鸭子之后为什么想哭?看到鸭子下蛋后他为什么会“惊喜”?难道仅仅是因为放鸭子经受了太多的艰辛、磨难之后,才格外珍惜这些收获吗?我觉得杜小康的表现更多是源于实现理想的动力:鸭子都找回了,他重返校园的可能性就更大了!也许鸭子下蛋的时候,就是杜小康重返教室的时候!他能不高兴吗?能不兴奋吗?由此看来,杜小康之所以能够战胜孤独,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有明确的奋斗目标。
       小说中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情节就是杜小康在歇斯底里的暴风雨里拼命寻找那群惊惶走散的鸭子。鸭子的命运与杜小康的读书命运紧密相连。作者设置这个情节,似乎在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要想扼住命运的咽喉,就必须学会与暴风雨搏斗。只有勇敢战胜困难的人,才能够成长为一个坚强的人,一个真正的“大人”。
       一个人在成长的历程中总会有些深刻的孤独,这些孤独不能寄希望于别人的抚慰,需要自己独自去面对。孤独是一种双重性质的药物,懦弱者被它毒死,勇敢者把它当作成功的催化剂。被孤独毒死的懦弱者早已湮没在历史的尘埃中,历史上只留下那些战胜孤独的英雄。生活中也常常是这样:无论是贫穷,还是富有,也无论是显赫,还是卑微,每一个人都会遇到孤独,每一个人都会害怕孤独。不同的是有的人一味害怕孤独、躲避孤独,他们最终成为了生活的弱者;有的人能坦然面对孤独、战胜孤独,这些人凤凰涅槃,成为了生活的强者。无疑,杜小康是后者。
       刘正军,广东深圳市南山区前海中学教师。